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棱鏡丨房企千億誘惑:前50強將是銀行放貸新門檻

劃重點:

騰訊《棱鏡》作者:郭亦非 編輯:張慶寧

2019豬年春節過後,又到房企衝擊銷售額的季節。年售千億依舊相當於“主流房企”的船票,既具誘惑,又是陷阱。

2018年一個顯著的變化在於,中國銷售規模超過千億元的房企增加13家,達到30家。年初制定千億目標的房企多達46家。

正如碧桂園掌舵者楊國強所篤信的,“高周轉就是化解企業運營風險的關鍵”。無一例外,新晉千億房企都在複製領跑者的經驗。它們憑借著全國化布局、高周轉規模實現彎道超車,卻在2019年不得不繼續正視調控風險,因為加速拿地意味著著資金壓力巨大,負債率高企不下。

試圖登上這艘船的房企,還包括此前股價暴跌八成的佳源國際(02768.HK),千億一度被實控人沈玉興視為“最根本、最迫切的任務”,但佳源集團最終僅錄得875.5億元的銷售額,沈自我反思稱“對大勢的判斷有所偏頗”。

與不得志者相比,強者恆強的格局仍在延續。

碧桂園(02007.HK)、萬科( 000002.SZ )、恆大(03333.HK)三家龍頭房企銷售額分別達到7286億元、6069億元、5511億元。

克而瑞地產研究統計,2018年TOP20 房企市佔率 37.5%,同比上升 5%;TOP100 房企集中度升幅最大,市佔率達到 66.7%,同比提升11.3%。

但從剛剛過去的1月份銷售業績來看,2019年形勢不容樂觀。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月12日,26家房企公布的1月份銷售額合計3340億元,同比2018年同期下滑13.6%。

傳統地產業務體量正在見頂,再想實現高速增長幾無可能,所幸這些龍頭房企儲備了足夠的土地彈藥,同時正在跨出地產邊界,瞄準汽車、農業、養老教育等行業,借此突破兆規模。

未來一年,那些還在覬覦千億銷售額的中小房企還有機會嗎?

龍頭房企開辟第二賽道

2019年的第一個月,即便是龍頭房企,都在感受著市場熱情的快速冷卻。

其中,恆大合約銷售金額431.7億元,同比下降32%,萬科合約銷售金額488.8億元,同比下降28%;克爾瑞統計的碧桂園合約銷售額為460億元,同比下跌34%。

“2019年龍頭房企放緩很大程度上與三四線城市逐漸退燒有關係。”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從2019年後續趨勢看,一二線城市繼續在調控影響下表現低迷,三四線城市出現退燒現象,除非出現大規模政策變化,否則2019年大部分房企將面臨銷售額同比停滯甚至下調的可能性。

“恆大要走自己的路,不怕排名和議論,只要利潤目標完成,未來跌出前三甚至前十都無所謂。”恆大主席許家印此前的表態,一定程度上代表著龍頭房企的心態。

2018年初,碧桂園、恆大、萬科集體告別野蠻生長階段,在地產板塊之外,開辟第二條產業賽道。

例如,碧桂園計劃5年內在機器人領域投資至少800億元;恆大計劃在未來十年,投資1000億元,布局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重點領域。單就造車,許家印就已砸下超過40億美元,包括投資賈躍亭的FF以及新疆廣匯等公司。

龍頭房企大手筆轉型,建立在地產主業足夠深的護城河基礎之上。

碧桂園擁有中國房企第一的土地儲備。集團總裁莫斌介紹,截止2018年上半年,不包括馬來西亞森林城市等海外項目,碧桂園於中國內地的土儲高達3.64億平方米,其中未售土儲對應貨值約2.81兆元,另有基本鎖定、尚未簽約的潛在土儲貨值約1.86兆元。

進入2018年下半年,行業形勢急轉直下,疊加自身安全事故頻發,碧桂園銷售及拿地步伐明顯放緩。2018年12月,碧桂園單月權益銷售額僅121億元,全年同比32.49%的增速不及2017年同期一半,創下三年來新低。

申萬巨集源研報介紹,碧桂園自2018年7月後大幅收縮土地開支,8月到10月權益購地金額分別是78億元、17億元和11億元,遠低於1月至7月257億元的月平均值。

或許,我們從萬科董事長鬱亮的內部談話中,可以找到龍頭房企主動刹車的原因。

“2012年判斷行業進入白銀時代,但這只是一種預測,並不知道什麽時候會出現真正的轉折(點)。而今天,轉折點實實在在到來了。”2018年9月,鬱亮在萬科南方區域例會上罕見表示,對萬科“戰略進行檢討”,“收斂”和“聚焦”主業,把“活下去”作為基本要求。

儘管萬科對包括商業地產、長租公寓等多元化業務抱有期待,但鬱亮表示,未來支撐所有新業務的現金流主要源於房地產主業,6300億的回款目標是所有業務的起點、基礎和保障,“如果6300億回款目標沒有達成,我們所有的業務都可以停。”

單純從衡量公司財務風險的淨負債率來看,三家龍頭房企分化嚴重。

2018年中期業績顯示,碧桂園淨負債率為59%;萬科更低,僅32.7%;唯獨恆大淨負債率127.3%,超出行業警戒線。恆大總裁夏海鈞表示,從“三高一低”向“三低一高”轉變,核心就是降負債,到2020年要降低到70%,“我們認為這是行業合理的水準。”

沒有規模不受銀行待見

“4個月賣樓,5個月回款,6個月現金流回正,8個月再投資”,憑借對地產大勢的準確判斷,碧桂園成為三四線之王,其高周轉模式被業界奉為彎道超車、跨越千億的法寶。

這一點,吳建斌並不陌生。

作為前碧桂園的首席財務官,也是《我在碧桂園的1000天》的作者,他在離開碧桂園後,2017年4月加盟陽光城(000671.SZ)。

吳建斌帶著前東家的經驗,幫助這家閔系房企實現了千億銷售額野心。

全國化擴張、多買快周轉地塊、加快收並購,施行跟投“雙贏”機制,2016年起,此前銷售額不足500億的陽光城加速拿地,開啟高周轉模式。2017年其斥資774億元新增120個土地項目,當年最後兩月狂攬48宗地。

“有規模才有地位,”吳建斌撰文稱,規模落伍的企業,幾乎沒有行業話事權,沒有市場地位,“融資時,銀行不僅不會給更好的融資條件,政府也不會把你當一回事。”

新城控股副總裁歐陽捷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50強房企的開發貸款佔比45.9%,同比增加10.6%。

他判斷,未來三年,50強房企將瓜分82%的銀行開發貸款,“金融機構的貸款額度有限,百強之外的房企已經不在銀行貸款名單,50強房企就是銀行放貸新門檻,當然也會成為大多數金融機構放款的融資新門檻。”

克爾瑞數據顯示,13家新晉千億房企名單中,陽光城(1628億元)位列其中。新城控股則更是實現2210億元的銷售額,同比猛增74%,2019年定下3500億簽約銷售額的目標。

地產行業,規模為王的規則從未改變過,但激進擴張就意味著高負債、高杠杆,企業流動性風險居高不下。

對此,吳建斌曾坦言,高負債率的商業模式是一場豪賭,賭注是錢,賭的是未來會更好,“負債率是否高,衡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則是,企業的資金周轉是否快。”

他還引用前老闆楊國強的話予以佐證——“高周轉是化解企業運營風險的關鍵”。

據《棱鏡》統計,這13家新晉千億房企中,淨資產負債率超過70%行業警戒線的房企不在少數。2018年半年報顯示,金科、富力、正榮、融信分別達到159%、187%、171%、140%,陽光城、泰禾更是達到驚人的230%、372%。

千億房企開始降杠杆

而剛剛赴港上市、業內稱為“小碧桂園”的溫州房企中梁控股,其最新的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公司淨負債比率分別為1335%、1790%、339%、44.6%,對應的年銷售額從2015年的168億元,狂飆至2018年10月底的1002億元。

這樣的地產奇跡很難再次複製了,政策、土地、融資,都很難再成為一家後進者快速擴張的工具。易居中國CEO丁祖昱預計,千億房企的數量在2018年達到30家後,未來規模的擴容將會放緩,短期內將維持在30-35家左右。

快速實現千億目標後,千億房企開始降杠杆,減少流動性風險。

以陽光城為例,原本其2018年買地預算800億元,但從3月開始買地速度陡降,並且要求項目淨利潤率不低於15%。

近期吳建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受大環境影響,陽光城財務狀況改善確實不如預期,2018前三季度,淨借貸資本比(銀行借款+債券、可轉債-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權益資本)208%,較2017年底的252%有所降低,融資成本卻提高至7.9%。

與此同時,人事動蕩大面積出現,包括華夏幸福、旭輝、泰禾、陽光城等諸多房企,2018年高管變動與裁員的消息不斷。

對此,中信建投研究提出,進入2018年,市場景氣日下,行業資金鏈承壓,房企悄然開啟裁員和瘦身的人事調整,“隨著融資以及投資拓展的壓力,比如投資部、財務部等,都在精簡人員、控制投資。”

對於更多趕超者來說,千億依然是個巨大的誘惑,其中包括河南建業。

建業董事長胡葆森2018年年初表示,希望建業2022年資產規模、銷售規模、市值均突破千億大關。

建業地產(00832.HK)2018年銷售額增加76.5%,達到536億元,對比老鄉許家印5511億元的銷售額,固守河南市場、不跨省擴張的胡葆森,漸漸失去了省會鄭州市場領頭羊的角色,開始下沉到三四線地市收割市場。

2018年開始,支撐三四線樓市房價主要力量的棚改貨幣化政策發生逆轉。河南省住建廳數據顯示,河南棚改計劃開工量,將從2018年的50萬套下調至2019年的15萬套。

建業這樣的中小房企還有機會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