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薛洪言:2021年,促消費要放大招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薛洪言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2021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去年的不平凡,在於疫情衝擊下經濟發展成績的來之不易;今年的特殊重要性,則在於作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起步之年,務必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天氣”。

  從經濟發展的供需兩端來看,供給側改革只能循序漸進,需求側管理更易短期見成績。所以,擴大內需、堅定促消費,是“邁好第一步”的重要保障,在2021年便有了特殊重要性。

  穩就業是基礎

  促消費,收入是基礎。收入問題又涉及到就業問題、薪資問題、社保問題以及收入分配問題等多方因素,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告所稱,“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收入問題是個長期問題,短期見效果,最核心的還是穩就業。穩了就業,才能穩住收入預期和消費預期。

  2020年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曾短暫升至6.2%的高位,之後在一系列抗疫政策刺激下,經濟逐步回暖,城鎮調查失業率於2020年11月回落至5.2%,前11個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099萬人。

  成績實屬不易,但基礎並不穩固。成績的背後有刺激政策的功勞,隨著相關政策陸續退出,2021年會迎來真正的考驗。

  當前,企業盈利能力仍不樂觀。2020年前三季度,A股(非金融石油石化)上市公司扣除非經常損益後的ROE算數平均值為-1.02%,扣非盈利不能回正,發展信心不可能穩固。

  據經濟日報-郵儲銀行聯合發布的小微企業指數,當前小微企業績效指數、信心指數均處於低位。作為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小微企業主較低的信心,一定程度上也預示著2021年穩就業的壓力。

  在此情況下,2021年仍要把穩就業放在首位,而穩就業的前提是穩企業,穩企業的前提是穩資金。

  2020年疫情期間,金融體系推出“抗疫大禮包”,效果顯著。商業銀行當年累計完成對6萬多億元貸款的延期還本付息,累計發放3萬多億元普惠小微信用貸款,支持3000餘萬戶經營主體,實現1.5兆元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目標。

  現在市場擔心的是,2021年這些政策如何延續、怎樣退出?若不能穩妥退出,很容易對企業現金流繼而對穩就業產生重大影響。尤其是近幾個月來,債券市場波動已經對大中型企業構成實質性壓力。

  自2018年以來,國內債券市場違約就已呈快速上升態勢,受疫情影響,2020年債券違約金額創近年來新高,達到1640億元。尤其是2020年11月以來,40隻債券密集違約,合計金額455億元,一度將市場情緒帶至冰點。

  顯然,企業層面還談不上“穩”。2021年穩就業,仍應把重心放在穩企業上面,融資支持、減稅降費輕易不能停。

  縣鄉市場是著力點

  穩就業、穩收入來提振消費需求,消費回升後,還需要供給側承接。

  就供需結構看,一二線市場的消費升級仍在繼續,對供給側的要求是產品升級、品牌升級;此外,縣鄉市場的消費空間漸次打開,對一二線市場趨近飽和的品質消費、品牌消費構成巨大承接力量。

  順應消費側分層的新特徵,供給側需同時做好品牌升級和市場下沉兩件事。一二線市場的品牌升級是個長期過程,短期來看,縣鄉市場才是消費回暖的支撐力量,也應是2021年政策發力的著力點。

  2012年以來,鄉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便持續高於城鎮地區。事實上,這兩年,把握住下沉市場機遇的產品,大都迎來了增長的第二春。

  近日,商務部等12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提振大宗消費重點消費促進釋放農村消費潛力若乾措施的通知》(下稱《通知》),特別指出要“更大釋放農村消費潛力”。

  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準的提升,農村地區消費結構正持續改善:食品消費佔比持續下降(2019年恩格爾系數已降至30%,僅與城鎮居民相差2.3個百分點),醫療保健、文教娛樂佔比持續提升,對家庭耐用消費品的需求也實現快速上漲。

  以空調為例,2019年末,農村地區每百戶家庭空調擁有量為71.3台,是2011年的3.15倍。即便如此,與城鎮地區同期的148.3台相比,仍有一倍的增長空間。

  與快速釋放的需求相比,縣鄉市場在供給側仍面臨著製約條件:線下商超分布有限,競爭不充分,正品少、價格貴的現象普遍存在;線上電子商務,則受限於物流的最後一公里,尤其是農村地區,送件取件都是難題。

  《通知》提出要“完善農村流通體系”、“加快發展鄉鎮生活服務”、“優化農村消費環境”,算是直指問題核心。但這些問題並非新問題,之所以難以解決,根源在於市場規律的主導作用——無利可圖,便難以持續。

  比如縣鎮地區人口密度小、需求頻次低,流通企業難以形成可持續盈利機制,就會導致最後一公里問題遲遲不能解決;再比如“超市進鎮”,要養活一個中型以上超市,對收入水準、人口密度等都有客觀要求,不能盈利,自然是進進出出,留不下來。

  所以,激活縣鄉消費市場是個大命題,也是個大生態,需要多方面的因素互為條件,只能循序漸進、漸次優化,不能奢望短期內見大效果。

  在交易環節添把火

  打基礎的工作重在謀長遠,短期見效果,更適合在交易環節發力。簡要言之,以造節、補貼、貸款為主要抓手。

  一是造節。造節最成功的是電商平台的“雙十一”大促。每年的“雙十一”,消費者的最大誘惑就是面對一年得以一見的便宜,不買如同吃了大虧,於是顧不得錢包縮水,總要剁手買買買。

  “雙十一”的成功在於營造了一種購物氛圍,而這種購物氛圍的營造並非電商平台的專利。這幾年,很多地方政府主導的“美食節”、“文化節”、“房•車巡展”、“節日大慶”等也屢屢見諸報端,只是優惠力度有限,造節效果難以出圈。

  二是補貼。早在2007年底,財政部、商務部聯合推出“家電下鄉”政策,效果顯著。截止2013年3月,全國累計補貼家電2.93億台,補貼金額876.7億元。

  全國性的“家電下鄉”逐步退出後,各地仍不時推出“汽車摩托車下鄉”、“家裝下鄉”、“節能補貼”、“以舊換新補貼”等類似政策。疫情之後,多地推出餐飲購物消費券,也是類似的思路。站在促消費的視角,消費補貼更優於收入提升,效果立竿見影。

  三是消費貸款。對於汽車、家電等耐用品消費,以及裝修、培訓等大額消費,消費貸款仍是重要的刺激手段。

  2020年,疫情和強監管加速消費金融行業洗牌,個人短期貸款餘額一度跳水,之後用了近一年時間緩慢恢復至常態水準。2021年,經濟回暖、消費復甦、居民收入增長是大概率事件,前期壓製的消費貸款需求被釋放,消費金融有望迎來低不良、高增長的一年,繼而助力消費復甦。

  綜合來看,2021年促消費,在交易環節仍有很多文章可做。可聯合多方力量,商家出折扣、金融機構出貸款、平台出場景、財政出補貼,精選重點消費品強勢造節,用難得一見的“大優惠”激活消費者的購買欲,達到精準刺激消費的目的。

  回歸消費本源

  在現代商品經濟中,消費具有雙重屬性,既能滿足消費者自身的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是推動整個產業鏈創新向前的根本驅動力量。

  宏觀層面促消費,多著眼於消費對經濟增長、產業升級的驅動作用,傾向於大開大合;落到微觀視角,著眼於消費者自身,則又很難避免過度消費、過度借貸等伴生問題。其實,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需要不同的力量去調和、平衡。

  若調和得當,促進消費與提倡節約並不矛盾,也不應該矛盾。2021年,期待消費重回推動GDP增長的C位,也期待消費者能夠理性消費,體驗“有節製的豐盛”。

  附:促消費8條政策建議

  1、聯合財政、商戶、電商平台等,多方籌資,擴大消費券、預售券的規模和範圍,發揮其杠杆作用,有效撬動消費。

  2、多方聯合,財政出消費券、金融機構貼息、商家出折扣、平台出場景,用有吸引力的“折扣價”製造“購物狂歡節”,激活消費者的購買欲,再造幾個“雙十一”。

  3、重視消費貸款在促消費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銀行加大與非銀消費金融機構合作,鼓勵消費貸款業務,確保消費貸款不滑坡。

  4、成立政府基金,購買合格的民營企業債券,托底優質民營企業融資市場,穩定社會預期,間接穩就業、穩消費。

  5、把握“消費升級”和“消費下沉”兩個市場,推動製造業品牌升級滿足消費升級需求,推動物流下沉激活縣鄉市場消費需求。

  6、短期來看,房子和車子仍是刺激消費的重要抓手,在住房調控和汽車限購的背景下,允許各地基於實際情況調整購房、購車政策。

  7、中長期看,穩步推動居民財富效應動力更替,從房產轉向資本市場,多策並舉提升民眾對資本市場信心,借力股市財富效應,持續推動消費型經濟轉型升級。

  8、中長期看,提升消費需降低儲蓄率,扭轉居民高儲蓄習慣需在醫療、養老、教育等基本民生問題上持續提升民眾安全感。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