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聯“中讀”,讓知識傳播更新換代

8月17日,以“更新吧!知識”為主題的中讀知識大會暨《三聯生活周刊》1000期慶典在國家圖書館藝術中心舉行。這標誌著《三聯生活周刊》雜誌和以其為基礎的移動閱讀產品“中讀”APP憑借深厚的傳統媒體積累,正在實現華麗轉身。來自出版傳媒界、文化藝術機構、高校、研究院的嘉賓及雜誌讀者代表共同見證了這個重要時刻。

《三聯生活周刊》主編李鴻谷、中國出版集團總裁譚躍、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鄔書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路英勇、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編輯常紹民(由左至右)

老牌雜誌的新時代“變形”

在此次中讀知識大會上,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谘詢委員會主席鄭培凱,分別就各自的研究領域發表了主題演講。三位演講嘉賓與《三聯生活周刊》、“中讀”均有著頗深的緣分。鄭培凱作為講師之一參與錄製“中讀”首檔音頻課“宋朝美學十講”,未來還將推出個人專欄;徐凱文是即將於9月上線的“三聯心理課”講師代表;呂思清作為中國古典音樂界代表人物將在“中讀”開辟專欄,開啟“古典音樂精品課”序幕。

“一本雜誌和他倡導的生活”,《三聯生活周刊》在這一理念的召喚下締造了紙媒時代最知名的周刊品牌。“所有人都認為《三聯生活周刊》是一本文化雜誌,這源於它對事件解讀背後的文化,同時,這本雜誌的文化底蘊也是我們的核心性競爭力。”雜誌主編李鴻谷在回顧《三聯生活周刊》創刊、複刊、1000期出版歷程時作出此斷言。

2012年以來的6年,中國移動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是傳統紙媒備受衝擊尋求涅槃的6年。在最火熱的知識服務風口,《三聯生活周刊》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2017年,《三聯生活周刊》推出了一款知識付費與深度閱讀相結合的產品——“中讀“APP,由此正式進入知識付費領域,同時開啟了傳統媒體的轉型與知識更新之路。“中讀”的名稱源於李鴻谷在2015年所提出的“中閱讀”概念:閱讀傳統書籍、雜誌是“慢閱讀”,手機上的碎片化閱讀是“快閱讀”,“中閱讀”則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一種閱讀狀態,它包含了讓讀者在方寸的螢幕之間重新建立閱讀快樂的期待。從調性來說,“中讀”APP繼承了《三聯生活周刊》的人文氣質,以一種全新的移動互聯網方式為用戶提供人文知識。

今年7月,中讀推出首檔精品音頻專欄“宋朝美學十講”,這是在《三聯生活周刊》“我們為什麽愛宋朝”“宋朝那些人”兩期封面故事基礎之上,經過1年半打磨而來,邀請到董卿、葉放、康震、鄧小南、楊立華、鄭培凱等一批知名文化大家,解讀宋式生活美學。課程上線後收到廣泛好評,在第三方測評機構的知識付費排行榜中居於第二位,測評指數到達8.6分,在人文類課程中居於榜首。

8月,三聯又繼續推出有著“聲音紀錄片”之稱的音頻專欄“中國群星閃耀時——成為大師第一季”,選取了蔡元培、胡適、梁漱溟、錢鍾書、蕭紅、張愛玲等10位文化人物,帶大家一起回望歷史,重現這些大師的故事、學識和思想。

目前,中讀形成了包括精品課、快聽、專欄、戰略合作幾種類型的產品體系,背後是《三聯生活周刊》選擇的突圍路徑:尋找音頻與雜誌融合轉型路線。與這兩檔音頻欄目一樣,“中讀”APP上的很多產品都是由《三聯生活周刊》的自有資源轉化而來。讀者可以通過掃描雜誌上的二維碼來收聽有關雜誌封面故事的介紹,未來也可以通過中讀APP來體驗雜誌的AR閱讀。李鴻谷暢想,未來雜誌除了作為閱讀載體,還是轉換器、轉換平台,用手機掃一掃就能看到更多樣的內容形態。雜誌和音頻、影片由此有了緊密的聯接與融合。

知識需要更新

從兩期宋朝主題封面故事,到一本《宋朝美學十講》紙書,再到一個音頻產品,繼而衍生出另一本書。“每一個變化,其實都是一次蛻變、一次更新,這個更新它既是媒體的融合,同時也是今天要講的核心概念——‘更新吧!知識’。”李鴻谷直言,這種融合的背後正是“雜誌生產流程和生產關係的重組”,同時,也是“知識生產與傳播”的全新過程。

互聯網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和獲取知識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如何才能夠更好地將知識傳遞給大眾?《三聯生活周刊》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們面對的是需要更新的知識,其實閱讀本身也需要更新。音頻、影片、知識付費產品,背後都包含一個核心動力,那就是知識更新。知識生產,才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對接的端口,也是我們能夠生存下去的機會。”原創、系統、潮流是《三聯生活周刊》文章的特徵,事件、潮流、趨勢是《三聯生活周刊》的資訊流選擇,而知識生產則是《三聯生活周刊》的機會和未來。

《三聯生活周刊》為什麽能有這麽大變化?李鴻谷的結論是:要生產知識而不是資訊,這是《三聯生活周刊》能夠在這個媒體時代生存下去的合法性紐帶。

“中讀的推出,不僅僅是《三聯生活周刊》轉型與媒體融合的起點,同時它也是出版業未來發展方向與知識傳播的嘗試。我們能否給一本雜誌或是一本書增添更多功能?能否在傳統閱讀和電子閱讀之間找到平衡點?能否在資訊碎片化時代一如既往地為人們提供優質的知識內容?我們還能為中國的閱讀做些什麽?”李鴻谷說,希望通過對傳媒、出版與知識生產這三者之間跨界融合的探索,找到問題答案,同時也為今後的知識生產找到一條全新路線。

“我們既要做知識的創造者也要做知識付費的觀察者,觀察之後我們得出的結論是知識需要更新。”在一期題為《在知識付費時代如何獲得真知識》的封面策劃完成之後,李鴻谷認為,每一次知識更新背後,都有其底層邏輯。而當今這個所謂知識需要更新的時代,當用戶需要付費購買知識的時候,也隨之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個變化可以套用成一個很熟悉的概念:“不要問知識能帶給你什麽,要問你想向知識尋求什麽。由此,找到《三聯生活周刊》、‘中讀’的知識付費底層邏輯是:知識為生活!”

恰如“中讀”所倡導的理念“聽見幸福,讀到美”。“知識更新服務應該是知識傳播與通往幸福路線的基點,它應該在更廣更寬的領域裡,為更多人帶來幸福。這是我們轉型的目標,也是‘中讀’的使命。”李鴻谷提出,在這樣一個全新的時代,知識需要更新,生產者、消費者皆如此。

作者:陳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