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廣西僑港:昔日荒灘地,今朝繁華鎮

◎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代小佩 記者 王祝華 劉昊

在當地頗有名望的“周叔”,42年前,有一段特殊的歸國經歷。

周叔叫周勝林,今年73歲,是廣西北海僑港鎮人,住在自己蓋的四層小洋樓,離“天下第一灘”北海銀灘不足5公里。

周勝林

1937年,廣西北海燃起戰火,周家人搖著小木船穿越北部灣,漂流至越南吉婆島避難。10年後,周勝林在吉婆島出生,全家人靠打漁為生。然而,平靜的生活沒有持續多久。

海上漂來的部落

1978年4月,31歲的周勝林和兄弟姐妹被迫攜家眷離開越南。25口人,擠進兩艘5-6米長的小艇,經下龍灣往北,目標是回到廣西北海。四個壯男丁白天輪流劃船,晚上休息。

“因我家世代都是漁民,加上從水路搖小艇是從下龍灣搖到祖國廣西北海的,下龍灣石山很多,有風但是無浪。我們白天搖艇,晚上就找能夠躲避風雨的石山停下來休息。”周勝林說,漂泊15天后,一家人終於安全抵達北海的地角鎮。

彼時,當地政府建了一批連排的臨時棚屋。用竹子做屋架,屋頂鋪油毛氈,每間棚屋寬約4米、深約5米,周勝林和家人在棚中暫時安頓。當時,有人勸周勝林去別的國家,周勝林不為所動,“經歷過兩次戰火,不想再漂泊了,還是祖國安全”。

“搖著小艇漂過去又搖著小艇漂回來”,時隔41年後,周家人認祖歸根。“祖國接納我們,給臨時的房子我們住。回到祖國就開心了。”談及今昔,周勝林展開笑顏。改革開放春天的到來,讓他更堅定了留在祖國求生存謀發展的信念。

正在接受記者採訪的周勝林

為妥善安置7000多名同周勝林一樣的歸僑,1979年6月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劃出面積1.1平方公里的荒灘,批準成立北海華僑漁業公社(後更名為“僑港鎮”),讓僑民可以靠海而居。對這樣的安排,周勝林心懷感激,“漁民以打漁為生,把我們放到企業或是農場,我們可能不會乾活兒”。用一個建制鎮來安置難民的做法也在世界難民史上開創了先河。有人稱,僑港是“海上漂來的部落”。

富裕的濱海小鎮

1981年,僑港鎮興建了55棟1090套房子用於安頓歸僑,周勝林一家五口住進了60㎡的兩室一廳。住進新房子,開始新生活,周勝林開始在僑港鎮扎下根,安心從事漁業生產。“祖國安置我們,我們一定要好好乾。”周勝林說,歸僑僑眷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新生活,許下“排除萬難,自力更生,建設美好家園”的誓言。

探索新漁場,開拓深海域,周勝林和歸來的僑民們一道,用辛勤汗水澆灌出致富花。1984年,北海市僑港鎮富華捕蝦大隊成立,1990改製為公司,“有號召力、有文化、有威望”的周勝林擔任公司第一屆副經理,1994年成為正經理,一心發展漁業生產改善生活,周勝林乾到2009年正式退休。

停靠在僑港鎮的漁船

最初幾百艘逃難用的破舊小船如今已化作幾千艘大艇,在碼頭揚起的風帆向著無垠大海,迎著廣闊藍天,無聲昭示著——僑港人以感恩的心和堅強的毅力,用神話般的速度將昔日荒涼灘塗建成一個現代化的濱海新鎮。

如今,僑港的傳統近海捕撈向遠洋邁進,漁業年總產量10多萬噸,總產值近20億元。這裡建成了僑港半島水產品加工區,從建鎮初期2家小型企業發展到20多家企業,形成了“產、工、供、銷”為一體的海產中心。僑港已成廣西壯族自治區乃至全國的漁業重鎮,以旅遊、商貿和餐飲為主的服務業蓬勃發展。濱海風光、疍家特色、越南風情、海鮮美食吸引著八方遊客,年接待遊客350多萬人次。2019年,社會生產總值20多億元,農(漁)民人均純收入2萬多元。

昔日荒涼灘,今朝繁華鎮。聞名全國的僑港風情街是北海人的“深夜食堂”,也是遊客青睞的“網紅打卡地”。40多年來,僑港人迎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揚帆起航。

回首前路七十餘載,周勝林深情滿懷。1987年,周勝林自籌資金建好樓房後,父親有感而作詩。採訪結束,周勝林用白話深情吟誦了父親的那首詩:“旅居安南幾十秋,被趕歸來今白頭。吉島風光雲鎖閉,龍灣景色雨飄流。昔日茅棚丟它處,如今樓堂已自籌。回首前塵萌百感,槡梓近景樂悠悠。”

來源:科技日報(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張琦琪

審核:朱麗

終審:冷文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