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佛教在唐朝:三次崇佛高潮,每次形式各不相同

佛教自從西漢末年從天竺(古印度)、西域逐漸傳入我國的中原後,經過五、六百年的傳播發展,到唐朝時達到了最鼎盛時期。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唐僧西天取經便是取自唐朝初年玄奘取經的故事。

隨著唐玄奘從天竺帶回了大量的佛經,經過翻譯後,佛教在唐朝先後出現過三次高潮,而且這三次高潮的表現形式也都不同,可謂各有特點。

唐初的兩位皇帝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採用的基本還是尊道抑佛,因為在唐朝剛剛建立後,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恢復發展生產,因此不可能讓脫離生產的寺廟、出家人增多。

武德七年(624年),太史令傅奕還上書唐高祖,建議禁佛,強迫僧尼還俗,生男育女,為國家種地當兵,唐高祖很同意這個建議。

唐太宗時期佛教最流行的宗派是淨土宗。淨土宗認為人成佛很容易,只要口念一聲“阿彌陀佛”,慢則七天,快則一天,靈魂即可升入“淨土”(指西方極樂世界)。

唐朝第一個崇佛高潮是出現在武則天時期。武則天正式稱帝前兩個月,天授元年(690年)七月,有個叫法明的和尚,他編撰了四卷《大雲經》,並稱:“太后(指武則天)乃是西天彌勒佛下世,應取代唐朝做天下主。”為武則天稱帝提供了宗教依據。

於是,武則天當即下令將該經頒行天下,並在長安、洛陽以及諸州各建大雲寺一所。武則天還耗費巨資在洛陽龍門雕造了著名的龍門石窟大佛,用以崇佛。

武則天時期盛行的佛教宗派又變成了禪宗。“禪”是靜坐的意思,即提倡安心靜慮的修行方法。禪宗改造了傳統的佛教,廢棄其違背儒家“孝悌”觀念的戒律,強調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為父母守孝三年,這使外來的佛教更適合中國大眾。

當時的禪宗又分為南北兩派,南派首領是慧能,他做的一首偈便是我們熟悉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認為佛並不存在於塵世,而是在人心裡,只要誠心,誰都可以立即成佛,“心外無佛,我即是佛。”

唐朝崇佛的第二個高潮是在唐肅宗、唐代宗時期,當時盛行的宗派又變成了密宗(即密教)。密宗稱其他宗派為顯教,說顯教信奉的是佛對一般俗人說的法,而密教信奉的則是佛對自己的眷屬說的法,是“秘密真言”,所以密宗又叫真言宗。密宗修法的特點是要築壇行巫術。

當時正值“安史之亂”,在靈武即帝位的唐肅宗李亨夢想佛來保佑自己,就請密宗僧人不空和尚領著一百多名僧人住進宮中,晨昏念經,以為朝廷祈福。

後來唐朝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人力戰亂兵,並請回紇援兵,收復了長安,唐肅宗卻歸功於不空和尚的誦經。後來的唐代宗同樣崇信不空,朝廷遇有同回紇、吐蕃的戰事,唐代宗就請僧眾在宮裡誦經。戰事結束,即認為是僧眾退兵有功。

由於唐朝的寺院享有免稅特權,唐朝中期以後,隨著藩鎮割據開始,大量土地被兼並,導致農民逃亡出家為僧或投靠寺院做佃戶的現象越來越多。

寺院甚至發展到了擁有自己的武裝(僧兵),並不受官府的約束,一個寺院等於一個“佛國”。官府與寺院在經濟、政治方面的利益衝突也開始尖銳起來。

因此,在會昌元年(841年),唐武宗李炎下詔廢佛,規定長安留四寺,洛陽留二寺,大州留一寺,每寺留僧十人,其余寺院一律拆毀,僧尼一律還俗。此次廢佛,全國共拆毀佛寺四千六百多所,拆僧舍四萬多所,二十六萬多個僧尼被迫還俗,連同獲釋的還有寺院的奴婢十五萬人。

法門寺

唐朝後期,唐懿宗李漼又興起了唐朝的第三次崇佛高潮。當時鳳翔府(今屬陝西省寶雞市)法門寺珍藏有一塊相傳是釋迦牟尼的手指骨,被視為佛門聖物。早前唐憲宗李純曾耗資動眾,搞過一次迎佛骨來長安的活動。

鹹通十三年(873年),在唐末農民大起義的前夕,唐朝廷危機四伏,統治不穩,唐懿宗決定再迎佛骨,來為朝廷祈福。許多大臣表示反對,唐懿宗卻說:“我能活著見佛骨,死而無憾!”

為此,唐懿宗下令廣建佛塔,用華麗的錦繡,珍貴的金銀玉器,製造和裝飾了大批的香車、寶帳。當時長安至法門寺之間三百裡的路線上,迎佛骨的車馬晝夜不絕。佛骨被迎到長安,唐懿宗親自出迎,向佛骨頂禮膜拜,將崇佛推到了最高潮。次年,吹響唐朝滅亡的王仙芝、黃巢農民大起義爆發。

本文參考文獻:《中國古代史常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