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大學舉辦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論壇

2018年11月22日下午,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論壇在北京大學靜園二院舉行。論壇由北京大學梵文貝葉經與佛教文獻研究所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聯合主辦,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提供支持。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李學竹、北京大學南亞學系范晶晶、日本駒澤大學加納和雄、日本大谷大學Dash Shobha Rani、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王俊淇、南開大學哲學院趙文依次做現場報告,並進行了熱烈討論。

緣 起

今年9月份開始,在北大文研院的支持下,北京大學葉少勇老師召集了每月兩次的梵文寫本讀書會,有多位北大和其他高校的梵文學者參加。讀書會上李學竹研究員提到其研究項目有新的梵文寫本發現,並希望與會上學者和幾位順訪國外學者共同探討,因而發起本次論壇。

紀 要

中國藏學中心研究員李學竹做題為《關於新出Gāthādvayavyākhyāna等梵文寫本的初步報告》的報告。該寫本為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的第37號,此函貝葉原件現存於羅布林卡,最早曾披露於《羅炤目錄》中,包含《中觀與瑜伽行優劣之考察》等五部文獻。

經過最新比對新發現了2部梵文原典:《二偈疏》(Gāthādvayavyākhyāna)和《普賢行願釋》(?ryabhadracaryāpra?idhāna?īkā)。李老師介紹了這些寫本的藏、漢譯本和注釋的總體情況,並指出該函寫本所包含的七部文獻中,有四部是現存唯一的梵文孤本,其文獻價值應該得到重視。

北京大學南亞學系助理教授范晶晶發表題為《西安博物院藏不動明王咒石釋讀》的報告,對西安博物院藏不動明王咒石上的刻文進行了細致解讀,並與《大日經》等文獻相對照追索咒文的版本淵源。

日本駒澤大學講師加納和雄發表題為《西藏自治區的梵文寫本概況與當前研究項目》的報告,分別從來源、傳播和保存三個方面介紹了西藏梵文寫本的相關情況。指出,西藏所存的梵文寫本材質主要有藏地紙、棕櫚葉和樺樹皮三種材質,主要於10-13世紀流傳到西藏地區。加納博士梳理了這些梵文寫本的抄寫地、原藏地和流傳路徑,並介紹了西藏當前對梵文寫本的整理和研究狀況。

日本大谷大學副教授Dash Shobha Rani的報告題為《多維度的印度寫本研究》,介紹了印度寫本的研究概況,指出寫本研究已逐漸被視作重要的學術研究原則。Dash博士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從寫本的材料、形製、物理結構、宗教意義等各個方面進行統計和分析,凸顯了寫本的多重社會角色,並指出傳統的寫本研究視域應進一步拓展。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講師王俊淇發表了題為《月稱〈明句論〉中〈中論〉偈頌的形態》的報告。指出月稱對《中論》的注釋——《明句論》梵本中所出現的《中論》偈頌有兩種形態,逐頌出釋時的牒引(基本型)和義理討論時的征引有時並不一致,後者可稱為“變異型”的頌文。王俊淇老師討論分析了《明句論》中七處變異型,指出有些變異型可能來自於傳抄過程中的筆誤,有些則保留了更優秀的讀法,並籍此指出,梵本的校訂者應該忠實地保留有別於基本型的變異型用例,在依據藏譯本對梵文讀法進行改訂時更需格外謹慎。

南開大學哲學院講師趙文的報告題為《從梵漢對勘看早期般若文獻中的“法身”》。 趙文老師梳理了“法身”一詞在早期般若文獻中的發展脈絡和演變過程,指出在早期佛教中,“見法即見佛”的觀念十分流行,出現了“佛以法為身”的說法,從而引申出了“法身”這一概念。對《小品般若經》和《大品般若經》中的“法身”進行分析和解釋,有助於理解佛身理論的發展。早期般若文獻雖與部派佛教的經典緊密銜接,但通過運用各種語言技巧,對其中的關鍵概念作了創造性的解讀,從而創造出了新的佛教理論,影響了後世佛教的發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