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開發商正在淪為乙方?地產人該如何破局自救

全國已經有幾十個城市陸續頒布了限價令!項目賣什麽價格,政府說了算。

限價令導致一二手房價格倒掛,許多城市出現了排長隊、幾千人搖號“打新”的場面。

在限價城市,開發商的形象正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像乙方了。

甲方和乙方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甲方是提出目標的,乙方是實現目標的。

可是現在,項目的銷售目標,開發商並不能控制:

在限價城市,項目賣什麽價格開發商無法控制,是政府批準的;

不允許擇客,全部房源要嚴格搖號的城市,項目賣給誰開發商也無法控制;

這種狀態非常像乙方,最像的就是總承包商的角色--------

用一個總包價格拿下項目,憑自身的能力,在一個範圍內賺利潤差價。

在這種情況下,地產人如何才能抓住自己的命運呢?明源君今天重點說3個問題:

快周轉成為目前唯一正確選擇,是因為限價令改變了行業邏輯

在萬人搶房、客戶不愁的情況下,地產人還能做什麽?

要破局限價令,必須站在更高維度面向未來看問題!

01

限價令改變了行業邏輯!

快周轉成為唯一正確選擇

最近快周轉很熱,大家幾乎都忘記了,其實我們之前還有別的選擇……

目前已經頒布限價令的城市已經有幾十個,其核心目的就是防止房價快速上漲。

其操作手法,是通過限制一手房的銷售價格,來降低整個市場的預期,從而控制整個樓市的成交價。

通過行政手段控制一手房銷售價格,確實可以保證一手房成交價的統計數字,處於地方政府的絕對控制下。

下表是明源君根據公開資料統計的,不同的限價政策。(僅供分析學習參考,權威規定請參照各地政府網站)。

明源君認為,上述5類限價政策中:

成本計算類是相對合理的一種,開發商雖然利潤被限制,比較微薄,但不會虧本。

市場數據決定類、綜合類、固定數字類,拿地比較早的房企也沒問題。

但拿地比較貴比較晚的房企可能虧本,個別城市已經出現了批準價格低於樓面價的情況。

近2年新出現的,賣地時就確定房價的地塊,已經有建案入市了。

這一類在賣地的時候就明確了利潤太空和權責,也無可厚非。

限價政策改變了地產行業的邏輯和方向,就短期而言,最主要的改變在於:

通過高成本、慢周轉做好房子,賣高溢價的邏輯不存在了!快周轉成為唯一主流。

早年房地產供不應求,客戶也不成熟,行業比較粗放,是房子就能賣出去。

那時候地產的核心邏輯就是快周轉、控成本。

後來地價越來越高,改善客戶增加。

地產核心邏輯逐漸變成了“充分挖掘土地價值”,做客戶願意花錢買單的“好房子”。

也就是說,周轉的動作可以慢一點,投入的成本也可以多一些,只要房子好,把價格定高一些,客戶願意買單,就能獲取更多利潤。

同一塊土地,如果按照“充分挖掘土地價值”的邏輯,是這樣算帳的:

土地樓面價5000,投入3500每平方的建安成本,半年後開盤只能賣15000。

但是如果投入6000每平方的建安成本做精裝,一年半後再開盤,賣30000客戶也能接受。

這樣一來,多出來的15000就覆蓋了這半年的財務成本,還能多賺一些錢。

但是,限價令下,特別是如果賣地時就確定了價格,邏輯就變成下面這樣了:

土地樓面價5000,不管建安成本多少錢,不管多久以後開盤,都只能賣15000。

這樣一來,投入的成本就越少越好、周轉越快越好,因為不管投入多少,也只能賣那麽多錢。

有一家港資房企,10年前就開始在一個一線城市的同一個區域,做城市運營慢周轉,他們前面3期住宅,都實現了2倍溢價。

他們第4期住宅的目標也是2倍溢價!

而且他們計算過,如果第4期實現2倍溢價,自家並不比玩快周轉的同行賺得少。

但是,他們的第4期住宅遇到了限價,幾乎無法實現溢價,這樣一來他們就比快周轉的同行少賺了很多很多。

而快周轉最大的優勢之一,就在於能規避政策性、周期性的風險!

限價讓快周轉成為絕對主流,也讓地產行銷發生了變化……

02

傳統行銷被邊緣化!

地產人還能幹什麽?

傳統的地產行銷,主要工作是找到足夠的客戶、然後充分挖掘項目亮點,說服客戶買單。

可現在,限價城市的一手房,許多比周邊二手房還便宜。也就是說,如果買到,直接轉手賣掉可能都能賺一筆。

在這種情況下,一二手的價格差,這個套利太空成為了最大的亮點,別的亮點就沒那麽重要了!

一個有300套房子的項目,不做任何宣傳,非常低調地開盤,都能招來3000個買家。

傳統行銷的重點專業,蓄客、殺客逼定等等,都沒有意義了。

在這種情況下,地產人還能做什麽?

其實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

在限價這個有限的太空裡,實現盡可能多的利潤。

首先我們來看,房子已經修好之後,我們可以做些什麽。

下面是明源君整理的,各地地產行銷人發揮自己智慧所做的一些事情。

明源君認為,上述這4類突破限價的模式中:

大小合約是不可取的,不管從商業信譽角度,和合法合規角度,風險都很大。

搭售要看你所在城市的具體規定,如果地方政府允許,是一個好選擇。如果按照“成本+一定比例利潤”計算,搭售精裝修花錢越多,利潤越多。

如果允許擇客,通過全款優先、首付比例高者優先的模式,盡快回款,現金流提前回正,節省了財務成本,也就創造了利潤。

轉為存量房後再操作的想像太空是最大的。(文章最後會詳細論述)

其次,我們來看,在房子的設計建造階段,我們可以做些什麽。

首先,不顧客戶體驗,一味降成本,是不可取的。

?限價城市的房價,一般都比較高了,在這麽高的價格下,如果房屋品質出現問題,客戶的反應會很大,會對房企品牌構成重大傷害。

?限價政策並非長效機制,將來會有取消的一天。到時候,房企想賺取利潤,還是要溢價的,可如果你現在修的項目太LOW,那麽,到時候是沒有人相信你會做高端項目的。

現在,房企就是要戴著鐐銬跳舞,嚴控成本,又要做出好房子。這主要仰賴設計和成本控制能力。而設計又是控制成本的最關鍵環節,明源君認為主要可以通過2個管道實現:

一、在“建築面積”固定的情況下,增加“可供住戶支配的面積”,增加客戶的獲得感

“可供住戶支配的面積”由5個部分構成,通過對這5個部分的優化可以極大地提高得房率,這5個部分和操作關鍵是:

增加純贈送面積。

增加純贈送面積,而又不能違規,這需要深入研究當地的政策。

減少套內牆體面積。

把牆打薄,可以增加使用面積,但同時又需要添加保溫隔音層來保證房子的舒適度不受影響。

一般室內沒有承重功能的牆是30公分厚,而有家百強做出了15公分的牆,再加一層隔音棉和內保溫,牆體大約在20公分,隔音和保溫功能都沒有受到影響,甚至還有加強。20公分的牆和30公分的牆相比,少了10公分。用理想模型計算,一面4米的牆,就出來了0.4平方,就一個房間而言,4面牆就多出來1.6平方。如下圖所示,藍色區域為多出的面積。

2萬/平的房子,客戶獲得了3萬2的價值,牆的成本卻隻多了6000。

充分利用陽台面積。

根據規定陽台算1/2的面積,操作關鍵在於如何讓1/2面積實現100%的功能。

減少、利用公共分攤面積。

這部分操作有2個關鍵點:1、盡可能減少公共分攤面積;2、讓部分公共面積可以“專享”。

充分利用套內傳統使用面積。

這部分操作也有2個關鍵點:

1、減少過道等很難充分使用的面積;

2、增加多功能太空,讓1平方米的面積,可以有2平方米的功能。

二、雖然配置有區別,但客戶的體驗不受影響

旭輝就認為,產品的售價和等級固然有差異,可是所有人基本的訴求、行為和情感的滿足方式,都是差不多的。

只要“選擇題”做得好,剛需盤改善盤,也可以滿足所有方面的基本需求,只是在細節、材料、審美上,略有變化。

就外立面來說,旭輝的6條產品線的外立面所用的材料和風格完全不同,但是都遵循一些基本原則,比如旭輝提倡線條極簡、材料歷久彌新。如下圖所示:

這樣的外立面,雖然造價有差別,但客戶都會感覺到美。

不同的地庫,造價差距很大。

旭輝比較高端項目的地庫,有享受自然光的地下庭院和大堂,如下圖所示:

不過,旭輝剛需項目的地庫,也會擁有尊嚴和幸福感,其雖然沒有地下庭院了,但仍舊有大堂,大堂一樣有自然光,隻不過那自然光不是直接照射,而是通過光纖引過來的。

下圖左邊是地上的導光筒,右邊是自然光導入地下後的場景。

所以說,只要細摳設計,在不增加造價的情況下,增加客戶實際可支配面積、保證客戶體驗,都是可以做到的。

而要完全破局限價,需要站在更高維度來想問題……

03

要真正破局限價

需要面向未來進行思考

首先,明源君認為,限價令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因為中央明確提出,以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的將不是“基礎性作用”,而是“決定性作用”。

目前的調控手段中,限購限貸調節的是供需,比較而言還貼近市場。

而限價,則是離市場比較遠的手段之一。所以,雖然本輪調控時間比大家想像的長,但是限價應該不會持續太久時間。

在限價令不會一直持續的前提下,面向未來,房企可以有以下2方面的思考:

一、在大家都嚴控成本的情況下,略微加大投入,就可以收獲客戶的心,為未來城市深耕、溢價做準備

房企新進入一個城市,一般都會不惜代價的打造一個標杆項目,作為敲門磚。

限價情況下,有追求的房企也可以按照這個思路來進行思考。

正因為限價時大家都嚴控成本,所以,如果你略微加大投入,就可以樹立高人一等的項目形象。限價令放開之後,後面的項目就可以通過溢價賺取利潤。

二、如果房子轉為存量,限價令其實不是問題

之前的歸納中,明源君已經提到,增量轉為存量後,有3種模式:

由一個平台公司整體購買,然後再作為二手房一套套賣給個人

有公司自己成立新的平台公司,買下所有房子後作為二手房銷售,當地政府也確認這種操作不違規。

如果你家項目所在城市也允許這樣做,那麽你損失的不過就是2次交易,和因為交易方是公司,而多出來的稅費,如果限價和市價差距比較大,這樣做就完全是值得的。

當然,如果當地政府明確提出這種操作違規,你還是不能越軌。

先作為長租公寓出租,限價令放開或部分放開以後再銷售

這個也有2種操作模式。

第一種,是租客和以後的買家是同一個人,只是付出了一筆租金,那麽就避免了風險,限價之外,你也多了一些收入。當然,這種模式也要看當地政府是否允許。

第二種,是現在的租客就只是租客,日後的買家就只是買家。

那麽,房子以後還有對外公開銷售的一天,存在一定的風險。你需要判斷:

財務成本+運營成本 vs 日後價格-現在價格 +租金哪一邊更多

比如,如果你財務成本是6,當地指導價每年上漲 12%,等下去就是個好選擇。

當然,還有個前提是你資金還比較充裕,現金流不會斷裂。

就作為公寓出租,日後靠金融手段變現,前提是拿地便宜、有運營能力

站在銷售的角度,盡可能節省成本,房子賣出去的時候賺取更多利潤,是對的。

但是如果站在持有的角度,邏輯就完全不一樣了。怎麽讓未來的物業更省錢、怎麽讓未來的服務更省錢,都是開發階段要想的事情。

如果你有運營能力,拿地又比較便宜,出租後每年能有6%的淨利潤,那麽2年以後,發行REITs把20年的收入一次變現,賺到的錢加上租金收入,也不比一次性賣掉少,也就不用考慮限價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