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佛學解讀:只有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作者丨佛慧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是他,是他,就是他,我們的小英雄——哪吒!”

等等,是誰說哪吒就一定是英雄的?是誰規定哪吒就只能做英雄的?

《哪吒:魔童降世》的上映,將傳統神話故事進行了重組,整個劇情上基本能做到前寬後緊,人物衝突次第漸進,極富層次,先是哪吒入魔、再是敖丙與哪吒大戰,最後二人攜手共抗天劫,這種設計十分自然而出彩。

不過最重要的是,哪吒和敖丙之間的關係設計上,非常有意思。哪吒是天生惡種(魔丸),可是在家人師長的關心下,卻成長為一個救世主,而天生善種(靈珠)的敖丙在背負了仇恨與憤怒之後,卻差點釀成大錯。

這說明了一個最淺顯卻最難做到的道理:一個人好與壞,不是出於別人的定義和觀念,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就像哪吒喊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這不是說哪吒的我執,而是說哪吒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選擇比什麽都重要。

佛教是十分看重因果觀的,所以不會認為人的輪回是帶有罪業,也不會認為天界就必然是善的,所有的善惡都在自己的選擇中反覆出現或隱藏。

無論之前造作過多少驚天動地的善業,在面對仇恨與絕望的時候,是選擇自己的善良還是不擇手段的報復?無論自己過去造作了多少傷天害理的惡事,但面對生命的洪流時是選擇隨波逐流的放縱還是逆轉人生的放下與解脫?

並不是說,行善可以改變過去的惡因,也不會因為當下的惡念而改變過去的善法,而是說,不論過去造作的是善是惡,都已經成為了既定的事實,而當下的選擇和對未來的規劃才是現在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有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其實這種說法在佛教當中並不準確,佛教認識的善因得到的是可愛果,惡因所結的是不可愛果。善的招感所得是自己所期盼的,惡的所招感的是自己所厭惡和不願接受的。果報從本質上來講,對於我們接受者而言,只有喜歡不喜歡,不存在善惡的問題。

那麽善惡的體現到底是什麽呢?

所謂的善惡的分齊隻來自於我們事物本身能否給自己和給身邊的人帶來舒適、欣喜的結果,所以可愛與不可愛的果報只是最終呈現的結局,真正影響結局是喜劇還是悲劇的是眼下的抉擇。

哪吒前世是惡,所以今生為世人所唾棄和厭惡,但它選擇記住的不是別人對他的傷害,而是敖丙對他的好;敖丙前世做善,這一生則背負了龍族的期盼與希望,但他最終也沒能實現,不是因為他不夠強,只是因為他在選擇善良的同時,老龍王和師父申公豹卻總向他灌輸極端的思想。

所以,我們到底應該選擇什麽?到底是生命本源的善惡之果更重要,還是環境的早就更重要?亦或是我們遵從本心的決定更重要?

很多事情並非如文字一般非黑即白,而是需要各種善惡因緣的交錯感染,只希望我們在面對自己的抉擇時,有一念善可以加重光明一面的砝碼。畢竟要成為魔丸或靈珠靠的是過去的因,但自己當下的選擇和每一刻的熏習卻真的是造作的業,也是成就美好未來的希望所在。

畢竟,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算。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