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雖然背後有卡梅隆,《阿麗塔》還是羅德裡格茲的

如何定義《阿麗塔:戰鬥天使》(以下簡稱《阿麗塔》)?如果以更多被提及的那個名字來定義,它是詹姆士·卡梅隆的電影,是《泰坦尼克號》式的,是《阿凡達》式的,是一部在商業上野心十足的大片。但用製作人(之一)或者編劇(之一)來“定義”一部電影並不常見,一般而言,有權定義電影的是它的導演,之於本片,是羅伯特·羅德裡格茲。

卡梅隆和羅德裡格茲在片場。圖源卡梅隆社交媒體

羅德裡格茲的名字總是與另外的大牌電影人搭配出現,在卡梅隆之前,是昆汀·塔倫蒂諾。兩人的合作始於1996年的《殺出個黎明》,兩人把B級片風格和暴力美學玩得很盡興。羅德裡格茲2005年的電影《罪惡之城》更是風格鮮明的暴力美學作品,那是一部改編自弗蘭克·米勒同名漫畫的作品。弗蘭克·米勒更為人知的漫畫還有《蝙蝠俠歸來》和《超膽俠》。《罪惡之城》幾乎是全部採用高對比度的黑白的電影,全片以40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換來了1.5億美元的票房,爛番茄新鮮度有77%。

《阿麗塔》是羅德裡格茲定義的那種電影嗎?很大程度上是。同樣源自暗黑暴力漫畫,裡面有太多可以渲染暴力美學的空間。事實上,這也是筆者看過同類題材電影中打得最過癮的一部。過癮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熟悉的羅德裡格茲風格,或者說大部分日本暴力漫畫裡那種“古龍”風,劍光一閃,人頭落地;另一方面你會發現,這種古龍風裡居然還能看到金庸的影子,那種細節的質感,這也是這部電影與漫畫原著《銃夢》最大的不同。這種變化,可能就是卡梅隆的影響,不論是從製作的角度還是從資金的角度,畢竟兩億美元的投資換來了影片結束後看得人眼暈的特效團隊人員名單。

《阿麗塔》劇照。圖片來自網絡

比如阿麗塔的身體,讓《攻殼機動隊》裡的斯嘉麗·約翰遜相形見絀。有幾個“炫技”展示身體美的鏡頭讓筆者起了好幾身雞皮疙瘩。這種美感甚至讓筆者在看電影時就原諒了“人形戰鬥機器”這種不科學的設定。

總之,花錢去看IMAX版是可以值回票價的。還需要提醒一下,雖然見血的場景不多,但是本片還是非常暴力的,在美國分級到了PG-13,各位家長要酌情帶小朋友觀影。

如果你對IMAX帶來的震撼視覺無感,就要三思一下。因為《阿麗塔》的文戲並不出色。電影的情節基本忠實了漫畫原著,甚至選角都高度還原了漫畫形象。變化最大的角色反而是主角阿麗塔,從一個小姑娘變成了大姑娘。曾經有很多人看了海報之後擔心的主角大過原著的眼睛可能會引發一些恐怖谷效應,至少以筆者的觀影體驗來說不存在這個問題。

阿麗塔的大眼睛。圖片來自網絡

原著漫畫涉及的思考,比如關於自由意志、身份認知、人何以為人的“忒修斯之船”問題,在電影中也忠實傳達了。但是,跟主動閱讀漫畫不一樣,看電影是被動觀看,你不能在影院中按下暫停鍵,所以看漫畫時不覺得突兀的情節,在快節奏的電影中變成了問題。導演原本可以換一種敘事方式展現各個角色的內部和外部戲劇衝突,比如在《罪惡之城》中那些更接近漫畫閱讀體驗的長鏡頭和慢速畫面。

話說回來,《阿麗塔》的投資已經超過了《罪惡之城》的票房總額,這決定了它必須去衝擊《銃夢》愛好者之外的觀影群體,變得更主流就必須超越原著。主流的快節奏敘事方式是一種超越,減少的“暗黑”元素也是一種超越。那些永恆的文學母題,都可以在廢鐵城裡以賽博朋克的方式講出來。

瘦駝(影評人)

新京報編輯 吳龍珍 校對 郭利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