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像生產香腸那樣生產飛彈”!最後實現了嗎?

雖然美蘇都有了核武器,但在20世紀50年代,核武器充其量還只是威懾。美蘇之間距離遙遠,真正有效的遠距離打擊手段就只有——飛彈,而且還得是射程超過8000公里的洲際彈道飛彈。說到飛彈,最著名的莫過於赫魯曉夫所說的那句名言“我們就像生產香腸那樣生產飛彈!”

不過說起來輕巧,做起來可沒那麽簡單。儘管蘇聯在二戰期間獲得了大量納粹德國的火箭技術和研究人員,但當時蘇聯的火箭技術僅僅相當於德國20世紀30年代的水準,即便仿製德國的V-2飛彈都不容易。直到1947年7月,基本仿製德國V-2飛彈的R-1飛彈才開始試射,而且成功率也就只有50%。

儘管性能差強人意,但畢竟蘇聯的飛彈之路就是從R-1飛彈開始的。直到1957年8月,蘇聯將世界上第一種洲際飛彈R-7試射成功,比美國還早了半年,可見此時蘇聯的飛彈技術已經超越了美國。R-7飛彈北約稱為SS-6“警棍”,攜帶4噸重的彈頭射程達到了洲際飛彈級別的8000公里。

但是R-7飛彈更多的是表示蘇聯飛彈技術水準的象徵意義,體積龐大而笨重,造價昂貴,採用低溫液體燃料,一旦加注燃料後就必須要發射,而且發射成功率也不高,實戰價值並不大,所以蘇軍實際裝備數量還不到20枚,很快就退役了。

而隨著R-7洲際飛彈的問世,蘇聯也成立了專門裝備飛彈的部隊,最初為了保密,含糊地稱之為“特殊任務部隊”。1959年12月,蘇聯國防部正式將裝備飛彈的“特殊任務部隊”命名為戰略火箭軍,同時對裝備不同飛彈的部隊進行了明確劃分,近程彈道飛彈交給陸軍,組建了隸屬於炮兵的戰役戰術飛彈旅,蘇聯陸軍炮兵也因此被重新命名為“飛彈炮兵部隊”。而射程超過1000公里中遠程飛彈全部劃歸戰略火箭軍。由此,戰略火箭軍就成了和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並列的五大軍種之一,雖然成立的時間最短,規模也最小,但地位卻最為特殊。當時,蘇聯把核戰爭勝利的希望幾乎都寄托在戰略火箭軍上。到20世紀60年代末,蘇聯的核力量能夠與美國基本形成均勢,戰略火箭軍也發展到50萬人的規模。到1990年9月,也就是蘇聯解體前不久,戰略火箭軍下轄36個火箭師(旅),掌握著蘇聯核武庫中56%的戰略發射系統和64%的核彈頭,所擁有的核打擊力量令人望而生畏。

也正是從R-7開始,蘇聯的洲際飛彈就層出不窮地推陳出新,型號之多令人眼花繚亂。1961年開始生產並裝備部隊的R-16飛彈就是蘇聯第二代洲際飛彈,北約稱為SS-7“馬鞍”。R-16不但射程增加到了1.1萬公里,而且採用的是可儲存液體燃料,這樣就不用加注好燃料之後就一定要發射,同時也縮短了反應時間,發射方式除了固定的發射井發射也增加了機動發射方式,大大提高了實戰效能。

在R-16飛彈研製過程中,由於和美國的飛彈競爭正日趨激烈,蘇聯高層要求在1960年十月革命紀念日前取得試驗成功,因此試驗準備非常倉促,出現點火故障,結果在現場指揮的蘇聯國家委員會主席、國防部副部長、蘇聯戰略飛彈部隊總司令涅傑林下令在已經加注了燃料的情況下進行故障檢查。這顯然違反安全規程,非常危險,但要是放空燃料檢查之後再加注燃料,就需要很多時間,肯定要超過預定期限。這樣簡單粗暴的方法最終發生了悲劇,檢查過程中飛彈在地面起火爆炸,現場人員死傷慘重,包括涅傑林在內的92人喪生。

進入20世紀60年代中期,蘇聯又開始發展第三代洲際飛彈,相比第二代,第三代洲際飛彈具有威力大、射程遠、精度高等特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RS-10飛彈,北約代號SS-11。先後發展了三個子型號,Ⅰ型是最初的單彈頭,Ⅱ型雖然也是單彈頭,但射程提高到1.3萬公里,並提高了突防能力。Ⅲ型則是多彈頭,每枚母彈可攜帶3個當量各為30萬噸的子彈頭,同時還具備重返大氣層能力。SS-11是世界上裝備數量最多的洲際飛彈,最高峰時的裝備總數達到了1036枚,目前仍有約450枚在俄羅斯服役。

而第三代洲際飛彈中的RS-12飛彈,北約代號SS-13“野人”,這是蘇聯第一種採用固體燃料的洲際飛彈,而且和蘇聯之前的洲際飛彈不同,採用三節推進,每節都有四座噴嘴,每節之間用開放式的欄柱聯結,這種構造在全世界洲際飛彈中也是非常罕見的。

只有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蘇聯洲際飛彈發展到第三代,才算能像赫魯曉夫當初所說的那樣,像生產香腸那樣生產飛彈。(國家人文歷史)

【訂閱關注“國防時報排頭兵”,縱覽軍情,聚焦熱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