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最後一隻雌斑鱉:傳宗接代太難了

2019年4月13日,中國唯一的雌性斑鱉在蘇州動物園死去。

這隻斑鱉姑娘,已經活了90多年。

當天,她剛進行完準備良久的人工授精手術。

從麻醉中甦醒後不久,她就毫無征兆地昏了過去。

無論科學家們用何種方法搶救,這隻雌性斑鱉還是死掉了。

它的死去,標誌著斑鱉這個物種即將遭遇滅頂之災。

目前全球僅存的斑鱉只剩下3隻,是全世界最孤獨的動物。

這當中,蘇州動物園還有一隻雄性斑鱉;剩下兩只在越南,性別不詳。

從確認斑鱉身份的那天起,它就在爭議中走向了瀕危。

那麽,斑鱉是如何陷入生存窘境的?為什麽哺乳動物都能克隆了,斑鱉連人工受孕都行不通?

相信大家對《西遊記》結尾那隻巨大的癩頭黿印象深刻。

是它,在最後馱著唐僧師徒四人跨過通天河去西天取經。

但其實這隻巨獸,現實中的原型應是斑鱉。

過去很長的時間裡,斑鱉都被誤認為“癩頭黿”,是“黿”的一種。

要是仔細一對比,就會發現“癩頭黿”和“黿”大相徑庭。

通常而言,黿再怎麽猛長也很難超過100公斤。

可癩頭黿就不一樣,隨便一長就至少得有100公斤以上。

而黿渾身上下都是柔軟的皮膚,沒有龜類那樣的角質盾片。

反觀癩頭黿的背上就有長0.8-1.5米的龜甲。

此外,癩頭黿的頭部兩側有明顯的斑紋,腹部比黿少兩塊胼胝體。

就算兩者的區別如此明顯,人們還是錯誤地將兩者混淆了。

直到1873年,一位英國學者才意識到“癩頭黿”有可能是獨特的物種。

他首次將其描述並命名為“斯氏鱉(Osariaswinhoei)”。

可在此後100多年來,都沒有人注意到他的發現。

等到1993 年,我國生物學家趙肯堂的出現才扭轉了這一局勢。

經過大量研究後,他正式將“癩頭黿”列為獨立的物種,學名為斑鱉。

從那時起,這種在地球上生活了數億年的生物才被學術界厘清身份。

2002 年,斑鱉正式被確認為有效的新物種。

由於長期未被正確認識,關於斑鱉種群變化的信息少得可憐。

能明確的是,它曾廣泛棲息於我國黃河、長江、太湖、錢塘江、紅河、馬江流域等地。

據史料顯示,台灣澎湖水道僅記錄於1萬年前,黃河種群在20世紀中滅絕。

太湖流域目前已野生滅絕,其余地區是否有分布尚不知曉。

更殘酷的是,人類才剛弄清楚它的身份,這一物種就開始瀕臨滅絕了。

因為斑鱉一直被認為是其他物種,沒能引起人類足夠的重視,導致悲劇不斷發生。

2005年10月,北京動物園的雌性斑鱉離世,距離它從“黿”正名為“斑鱉”僅一年。

2006年12月16日,上海動物園兩棲爬行館內一頭斑鱉也孤寂地死去,距離為它“驗明正身”還不到3個月。

如此一來,我國只剩下雄性和雌性斑鱉各一頭,分別位於蘇州動物園和長沙動物園。

如今斑鱉是世界上最瀕危的大型鱉科動物,視為“水中大熊貓”。

那麽,究竟是什麽造成斑鱉個體如此稀少的呢?

經過多年研究,科學家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這跟斑鱉這個物種本身生存特質有關。

與普通龜鱉不太一樣,斑鱉擁有很強的領域行為。

我們知道要是一個種群的領域行為。是有利於動物的攝食、繁殖和撫育後代。

可斑鱉特殊的地方就在於,它是屬於一個個體的類型。

簡單地比喻,就是一隻斑鱉就得霸佔一大塊地方。

一旦其他斑鱉入侵領地,就會展開種群間的鬥爭。

伴隨著生存空間的減小,斑鱉面臨著很大的生存壓力。

其實,生活中的斑鱉主要以新鮮魚肉、各種蝦類等為食。

由於要維持巨大的體型,它不是在吃就是在準備吃的路上。

因而,它需要在太湖、元江這樣巨大的淡水水體作為狩獵和繁殖場的棲息地。

可隨著經濟的發展,被汙染的太湖,已經不適合斑鱉生存。

尤其是富營養化導致嚴重的藍藻水問題,成了威脅斑鱉生存的背後黑手。

要知道,藍藻水華中高濃度的毒素會造成魚卵變異,使得魚類生長異常。

這對斑鱉的主要食物魚類大量死亡,從而間接影響了斑鱉的生存。因此,從1972年以來,太湖就在再也沒有發現斑鱉了。

按照斑鱉的生存需求,目前中國唯一可能存在野生斑鱉的河流是紅河。

雖說紅河還保持原生態狀態,但由於馬堵山水壩的修建,阻斷了斑鱉的洄遊路線。

更何況野外探尋也相當困難,所以尚未發現新的斑鱉。

據已有資料顯示,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我國還存在數十隻的斑鱉。

按照龜鱉類生物動不動能活上百年的特性,總不至於一下子就滅絕了吧。

這就得歸功了中國人對野生龜鱉類動物的迷信了。

其實別說是斑鱉了,就連很多普通的烏龜數量也瀕臨滅絕。

因為,民間盛傳龜鱉是營養滋補和防治疾病的極好食品。

利益驅使下,一些人大肆渲染龜鱉的食用、強身和醫療價值,並對野生龜鱉進行過度捕食。

儘管龜是現有生物種中生存力最頑強、壽命最長的動物之一。

但殘酷的現實是,中國野生龜鱉整體正走向瀕危,足見吃貨的力量有多大。

目前在中國野外,雲南閉殼龜、金頭閉殼龜、黑頸烏龜幾近滅絕;

黿四爪陸龜、潘氏閉殼龜、百色閉殼龜、山瑞鱉、凹甲陸龜等都處於瀕危或者極度瀕危的狀態。

最為諷刺的是,人們為了追求健康長壽而不斷捕食野生龜鱉,效果卻適得其反。

許多科學證據證明,吃野外龜鱉類動物不但無益,反而極有可能危害人類的身體健康。

原因在於,龜鱉的長壽可能導致它們的體內沉積了過量的重金屬。

此外,它們的體內可能還含有如殺蟲劑這樣未分解的有毒化學品等。

而這些有害的物質都很可能對食用者造成不可預知的傷害。

所以,要是真想嘗試龜鱉類動物的美味,還是直接食用人工養殖的健康。

再說回斑鱉,有人會想,有誰會敢動到上百斤的巨獸的主意呀?它滅絕的鍋可不能硬讓人類背呀?

這事還真不是主觀上就能判斷的。

因為從體態上來看,幼體斑鱉和中華鱉、山瑞鱉等長得非常相近。

再加上它長期被誤認身份,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

所以,斑鱉也不排除被人類食用的可能。

但不管怎樣,科學家的首要任務便是想辦法為斑鱉延續香火。

這一重任便在了中國雌雄兩隻巨型斑鱉身上。

於是,2008年5月原本位於長沙動物園的這隻斑鱉姑娘“遠嫁”到了蘇州動物園。

在科學家的努力下,這兩隻斑鱉相處一周後,就進行了鱉生中的首次交配。

更令人激動的是,斑鱉姑娘僅1個月內就下100多枚蛋。

可失望隨即而來,這麽多都是沒有受精成功的卵,更別提孵出幼仔。

究其原因,科學家認為可能是兩隻斑鱉相處的時間太短,沒能成功交配。另有觀點認為,兩隻斑鱉交配是交配成功了,但暫時還沒有形成受精卵。

原來身為卵生動物的龜鱉類動物,在繁殖上有一個很大特點:

即是雄性動物的精子進入雌性體內,有可能存活5到8年。

這是不是意味著斑鱉姑娘在未來5到8年都有可能下出能孵崽的蛋呢?

鑒於斑鱉的保護沒有歷史能借鑒,科學家也不敢輕舉妄動。

他們只能一邊等待受精卵,一邊試著讓斑鱉夫婦再進行交配。

可眼瞅著六年過去了,斑鱉姑娘的卵始終都沒能受精。

這讓國內外的科學家都焦頭爛額,迫切想要找尋原因。

最終,他們懷疑這極有可能是跟雄性斑鱉的精子質量低下有關。

畢竟這隻雄性斑鱉的年齡可能已經有100多歲了。

當然也不能排除有姿勢不恰當,以及斑鱉姑娘水土不服、壓力過大等原因。

不過,斑鱉姑娘倒也盡職盡力,這些年平均每年的產卵總量在100-200枚之間。

實在沒法子了,科學決定為斑鱉夫妻進行人工授精繁殖。

自2015 年開始、科學家們會分別選在春、秋季進行人工采精和受精試驗。

可前後共進行了四次,每一次的人工授精都以失敗告終了。

還好他們采集了斑鱉血液、皮膚和口腔黏液樣品分析,發現它們均處於健康狀態。

2019年4月12日,國際專家組成的團隊對斑鱉夫婦進行了第五次采精和人工授精工作。

在手術之前,專家團隊對兩隻斑鱉進行了理化指標和超聲波健康檢查。

結果同樣顯示它們的健康狀況良好。

與過去人工授精實驗相似,人工授精過程順利,沒有出現複雜情況。

可令人悲痛的是,斑鱉姑娘突然昏迷過去,並且不幸死亡。

專家團隊采集了卵巢組織並保存到液氮中,以備未來使用。

動物園表示,課題組已經組建由國內外專家組成的屍檢團隊,以查明死因。

對此有人發問,哺乳動物都能克隆,斑鱉卻逃不過人工授精這一劫?

這可能與人類長期忽視關注和保護爬行動物有關。

興許是顏值低、長得醜等原因,它們可能被人嫌棄到“沒被打死就算幸運了”。

除了本土物種存在的價值之外,它們還有很多重要的價值值得我們關注。

爬行動物在害蟲防治、捕食者食物來源以及生物多樣性調節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

同時,它們也是重要的科學研究寶庫,對現代醫學、仿生學和生物學等起到啟發作用。

遺憾的是,尚未被人認識就已經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就更多了。

與斑鱉類似,這些瀕臨滅絕的動物再來恢復同樣艱難。

我們不得不承認,能源使用,環境汙染、人口因素等因素威脅到了地球生物的多樣性。

越來越多的動植物物種正在或者已經滅絕。

只不過,斑鱉在中國人眼中是健康和長壽的象徵。

如果它真的滅絕了,是不是更增添了一番諷刺意味呢?

*參考資料

陳晶,陳大慶,嚴霞暉,狄敏,湯恩思,楊俊龍.斑鱉資源現狀研究進展[J].現代農業科技,2017(11):224-226.

夕月.拯救斑鱉[J].綠色中國,2013(15):68-70.

陳大慶,嚴霞暉,楊俊龍,狄敏,顧文華,陳晶.人工飼養環境下斑鱉產卵規律的研究[J].野生動物,2012,33(06):339-341.

楊萍,唐業忠,王躍招.中國鱉屬的分類歷史簡述[J].四川動物,2011,30(01):156-159.

人工飼養環境下斑鱉產卵規律的研究.陳大慶.野生動物.2012-11-10.

廣東平胸龜野生種群現狀、受脅因素及保護對策研究.王海京.東北林業大學.2010-04-01;

太湖藍藻水華成因及防治對策研究.孫偉華;劉銳.中國建設信息.2009-06-15;

蘇州動物園一隻斑鱉人工授精後死亡,世界目前已知的僅剩三隻澎湃訊2019-04-13 來源:澎湃新聞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