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果沒有皇太極,大清能否入主中原?


編後語

崇德八年(1643年,崇禎十六年)八月九日,皇太極像往常一樣,忙碌了一整天:接見並賞賜前來朝賀的內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以及下嫁給科爾沁、察哈爾部的女兒固倫公主,諸事完畢才返回寢宮。這一切,都沒有顯露什麼不祥之兆。

瀋陽故宮中軸主體建築的最後一進院落,是皇太極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清寧宮。寢宮東側有南北兩小間暖閣,各設一炕。當晚亥時(21-23時),皇太極端坐在南炕上終止了生命……

清朝官方史書稱皇太極「無疾而崩」,這顯然是為尊者諱的筆法,意思是皇太極一生文治武功,死而無憾,顯然並不符合實際情況。

皇太極年輕時身高體壯,一張大紅臉,尤其不怕冷,應當屬於陽盛體質。中年以後發胖,甚至連他的坐騎也難以承受,出征時必須兩匹馬換著騎。因此,皇太極很有可能患有高血壓。

皇太極從崇德五年(1640年)開始生病,到溫泉去療養。清朝官方史書並沒有寫皇太極得的什麼病,隻記錄「聖躬違和」、「聖躬不豫」。崇德六年(1641年),皇太極五十大壽時曾說:「山峻則崩,木高則折,年富則衰,此乃天特貽朕之憂也。」此時,皇太極已經預感到自己的衰老。

崇德六年(1641年)八月,松錦大戰前夕,明朝13萬大軍來援,前線告急。皇太極定於十一日親征,卻因病推遲了三天,皇太極這次的病症是出鼻血。到十四日,皇太極仍然流鼻血,卻不得已扶病出征。清朝官方史書記載:「上行急,鼻衄不止,承以椀,行三日方止」。由於走得太急,皇太極一路鼻血不止,以至於要用木碗來盛接。據此判斷,很有可能是高血壓引發的血管疾病。

松錦大戰之時,皇太極寵愛的宸妃病逝,對他的身心打擊很大。宸妃病危的消息傳來,皇太極對前線戰事作了部署之後,急速趕奔回宮,以求與宸妃見上最後一面。皇太極未到宮前,就傳來了宸妃逝世的消息,皇太極悲慟欲絕,哭到暈厥。

次年十月,皇太極再度「聖躬違和」,甚至要大赦天下來向上天祈求痊癒,同時清廷官員還建議皇太極減輕國事活動。崇德八年(1643年)正月、三月、四月,皇太極頻繁「聖躬違和」。

據朝鮮官方史書記載:「清人言於世子館所,以為皇帝病風眩,願得竹瀝,且要見名醫」。風眩病就是頭昏暈眩,竹瀝主治化痰、去熱。皇太極晚年操勞過度,加上宸妃死後,情志不舒,導致血熱上湧、痰火上升,必然會頭目暈眩,從而容易引發中風,猝然死亡。因此,皇太極致死的主要病因,應該是由高血壓引發的中風或腦溢血。

由於皇太極生前並沒有指定儲君,在他死後的第五天,皇位之爭正式爆發。皇太極同父異母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手握實權,且覬覦皇位已久,但是大臣們多半認為應立皇子,其中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最有希望抗衡多爾袞。

次日,諸王大臣在瀋陽故宮崇政殿議立新主,氣氛劍拔弩張。議論一開始,索尼、鰲拜等兩黃旗大臣首先提出應立皇子,被多爾袞喝退。多爾袞的同母兄弟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鼓動多爾袞當皇帝,但是多爾袞猶豫不決,最終拒絕了他們的要求。

隨後,多鐸急不可耐地毛遂自薦:如果多爾袞不同意,就應該立自己為帝,因為他的名字曾列於太祖遺詔之中。對此,多爾袞也持異議:「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也在太祖遺詔中提到,不止有你的名字」。意思是,既不同意立多鐸,也不同意立豪格。

多鐸遭到反對後又提出,如果不立自己,而要擇立年長者的話,那就應該立努爾哈赤的次子禮親王代善。代善見爭論到自己頭上,便不再緘默,他表示,如果多爾袞能繼承皇位,誠為國家之福,否則就應當立皇子,至於自己,年老體衰,難以勝任。

爭論的最終結局,是折中方案為大家所認可,即多爾袞拉攏堂兄鄭親王濟爾哈朗聯合輔政,由莊妃(即後來的孝莊文皇后)的兒子、六歲的皇九子福臨繼承大統。雖然名為聯合輔政,但實際上是由多爾袞獨掌權柄。為此,清宮還曾傳出孝莊下嫁多爾袞的緋聞。

歷史遺跡

(瀋陽故宮崇政殿內景,皇太極日常理政的地方。攝影:朱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