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江蘇揚州瘦西湖:在有限土地上提高城市綠量

綠量是城市林地生態功能的基礎,生態綠化不僅要提高林地率,更主要的是提高林地的葉面積指數和群落光合效率,充分發揮以林木為主體的城市“肺腑”和“生態型空氣調節器”的生態功能。瘦西湖位於揚州市城西北郊,原名保障湖,總面積2000畝,水上面積700畝,綠化景觀面積100公頃。該景區生態景觀林地的營建,采取城市林地植物群落新建和調整改造相結合,通過集成創新篩選科學有效的綠化植被構建模式,在有限的土地資源條件下提高城市綠化的社會、經濟效益,並通過試驗示範區建設來推進城市生態景觀林地建設水準、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氛圍。

瘦西湖在有限土地上提高城市綠量

近自然化的生態景觀林地

瘦西湖風景區從林地密度、樹種構成、發育狀況、景觀指數等方面開展研究,篩選出適應性強(抗病蟲害、抗汙染、耐水濕等)、觀賞性好,並具有地域文化風俗特點的優良低維護地帶性樹種,建立技術示範試驗區。

景區內樹種資源豐富、物種繁多,群落結構層次較好,被子植物佔絕大部分,其中以雙子葉物種最多;又以灌木及小喬木為主,是喬灌木群落的主要構成部分。按植物生長類型統計,喬木類、灌木類的應用比率約為1:0.6。一般認為,溫帶地區的生態林地建設,喬木與灌木的數值比例應保持在2:1至3:1為宜,常綠樹種與落葉樹種的數值比例應保持在1:2至1:3。而在瘦西湖風景區內,喬木樹種有164種、灌木樹種有103種,應用比率約1:1.6;常綠樹種有115種、落葉樹種有174種,應用比率約為0.7:1。

花果樹木姹紫嫣紅、爭奇鬥嬌,最能讓人聯想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園林景觀利用花果樹木所獨有的生態韻律,呈現出植物個體與群落在不同季節的外形與色彩變化,營造出絢麗多姿的視覺效果,春來,花開滿樹、燦若雲霞,做報時的使者;盛夏,綠蔭如蓋,映照一方天穹;秋至,果掛滿枝、形若珠璣,顯豐收的喜悅;嚴冬,花果突顯,透出一抹色豔。

複式林地配置模式

景區內林地建設模式遵循“適地適樹”的生態學原理,充分利用鄉土樹種營建低維護保養的複層混交群落,保留和突出了生物多樣性的擬生態自然環境。以喬木樹種為主體,槐、榆、香椿、楓楊、楝樹、樸樹等在南山上自然演替、繁衍成林,鬱閉度>0.7,並借助地帶性野生草花構建色彩斑斕的自然地被群落,形成了濃蔭蔽日、鳥語花香的少維護近自然生態林。

瘦西湖風景區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濱水沿岸景點群,即充分依賴地域的自然風貌、巧於借用,使建築掩映於湖光水色之中,營造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以萬千柳樹群植於水岸,是揚州集景式湖上園林的典型特色之一。瘦西湖三十裡河堤上遍植的柳樹,烘染出了“一水回環楊柳外,畫船來往藕花天”的詩情畫意。

據《宋書·徐湛之傳》載,“廣陵城舊有高樓,湛之更加修整,南望鍾山,城北(即今瘦西湖風景區)有陂澤,水物豐盛,果竹繁盛、花木成行。”至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揚州瘦西湖上二十四景中就有諸多完全是因植物景觀命名的,如長堤春柳綿亙千米,《畫舫錄》載,“堤上楊柳,有的合抱成圍,癡肥臃腫,不加修飾。或五步一株,十步雙樹。三三兩兩,跂立園中。”

蘇州、杭州雖也有以柳為名的景點,如蘇州拙政園的柳蔭路曲,杭州西湖的柳浪聞鶯、蘇堤春曉、六橋煙雨等,但無論從柳樹的數量或是與建築物的組景上看,均遠不及揚州瘦西湖的來得密、來得有氣勢。

特色鮮明的濱水濕地景觀

瘦西湖風景區植物資源中,用於濕地水岸的水生植物有10多種,用於花鏡地被的草本植物有100余種。在湖濱駁岸處採用籮筐種植或敲去部分駁岸的方法補植菖蒲、水蔥,叢植藨草、再力花,混植水生鳶尾、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形成既有效遮擋固化駁岸又野趣盎然的濱水景觀。

臨水岸邊適當叢植迎春花、金鐘花、雲南黃馨、藤本薔薇、木芙蓉等花灌木,組成豐富的早春、盛夏、晚秋水景;沿岸湖堤以池杉、垂柳、碧桃、雲南黃馨、金鐘花等多種喬灌木組合的群植方法配置,形成高低起伏的林冠線。(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