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常見止血藥——側柏葉

【出處】《藥性論》

【拚音名】Cè Bǎi Yè

【別名】柏葉(《金匱要略》),叢柏葉(《閩東本草》)。

【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的嫩枝與葉。夏、秋採收,剪取小枝,晾乾。

【原形態】

側柏(《藥性論》)又名:柏(《詩經》),扁柏(《滇南本草》),崖柏、香柏、黃心柏、扁松、雲片柏,松蟠、片松、喜柏。

常綠喬木,高達20米,直徑可達1米。樹冠圓錐形,分枝多,樹皮紅褐色,呈鱗片狀剝落。小枝扁平,呈羽狀排列。葉十字對生,細小鱗片狀,緊貼於小枝上,亮綠色,端尖,背有凹陷的腺體1個。雌雄同株,雄球花多生在下部的小枝上,呈卵圓形,長2~3毫米,具短柄,有5~10對雄蕊;雌球花生於上部的小枝上,球形,無柄,直徑3~4毫米,鱗片3對,有時4對,下面2對下半部肉質突起,基部各生有2個直立胚珠,球果卵圓形,長1.2~2.5厘米,肉質,淺藍色,後變為木質,深褐色而硬,裂開,果鱗的頂端有一鉤狀刺,向外方捲曲。種子橢圓形,無刺,淡黃色,質柔軟,長0.5厘米,徑0.3厘米。花期4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喜生濕潤肥沃的山坡。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性狀】乾燥枝葉,長短不一,分枝稠密。葉為細小鱗片狀,貼伏於扁平的枝上,互動對生,青綠色。小枝扁平,線形,外表棕褐色。質脆,易折斷。微有清香氣,味微苦,微辛。以葉嫩、青綠色,無碎末者為佳。

【炮製】側柏葉:揀凈雜質,揉碎去梗,篩凈灰屑。側柏炭:取凈側柏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存性,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性味】苦澀,寒。

①《藥性論》:味苦辛,性澀。

②《本草圖經》:性寒。

③《藥品化義》:味苦澀,性涼。

【歸經】入心、肝、大腸經。

①《藥品化義》:入肝、心、脾、肺四經。

②《要葯分劑》:入肝、腎二經。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祛風濕,散腫毒。治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腸風、崩漏,風濕痹痛,細菌性痢疾,高血壓,咳嗽,丹毒,痄腮,燙傷。

①《別錄》: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生肌。

②《藥性論》:止尿血,能治冷風歷節疼痛。

③《日華子本草》:炙窨凍瘡。

④《本草圖經》:殺五藏蟲。

⑤《本草正》:善清血涼血,去濕熱濕痹,骨節疼痛。搗爛可敷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

⑥《生草藥性備要》:散血敷瘡,同片糖捶敷。亦治跌打。

⑦《醫林纂要》:泄肺逆,瀉心火,平肝熱,清血分之熱。

⑧《嶺南採藥錄》:涼血行氣,祛風,利小便,散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調敷。

【注意】

①《藥性論》:與酒相宜。

②《本草述》:多食亦能倒胃。

【備註】西藏地區所用的側柏葉,為喜馬拉雅柏木和曲枝柏的葉。上述植物的種仁,在當地亦作柏子仁入葯。

【摘錄】《*辭典》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