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姚晨《都挺好》的隱藏細節,全是同事打死不說的職場心機

作者:槽值小妹

最近朋友圈的人好像都商量好了,全在刷一套表情包:

蘇大強的“我要喝手磨咖啡”。

《都挺好》雖然有很多讓人心亂如麻的家長裡短,卻也成了不少人的快樂源泉。

但在家長裡短中,還有很多不可忽略的細節。

每一條,都是不可錯過的職場潛規則。

發脾氣是本能,控制脾氣是本事

蘇明玉作為一個優秀的職場精英,儼然已經是一架程序穩定設置精準的工作機器。

對於工作,她近乎看不見“人”的存在——是“事件”,是“效率”,是“公司的利益”。

公司面臨危機時發生內鬥,孫副總聯合公司股東,要對公司各部門的账目進行嚴格審查。

按理來說,集團董事長老蒙病重不在,不能做如此重大的決定。

蘇明玉抓住這個理,不同意孫副總查账。

孫副總開始“人身攻擊”,說老蒙住院就是因為蘇明玉帶著同僚上交檄文導致的,說她們是想把公司據為己有。

一旁的人急了,直接在股東董事面前沒了好氣。

這時候蘇明玉擺擺手,穩定身邊人的情緒。

又把話題拉回正軌,一下切中對方的要害。

在突發事件來臨的一瞬間,情緒穩定的人,才能不被帶著跑。

職場上的“強人”,都有一套完美的風險控制與管理方案,所以才總能處理好突發事件。

蒙太帶著一夥人來到公司找事。

助理嚇得到車庫找蘇明玉:“明總,蒙太帶人來了,明顯衝著你來的。”

明玉知道躲不過,與其自亂陣腳,不如降低突發事件的情緒壓迫,和對困難的心理預期。

等她上樓時,就順便帶了十好幾個穿著制服的安保人員。

嘴裡喊著師母,手上端著咖啡,往蒙太腳邊一蹲——氣勢洶洶的火差不多滅了一半。

明玉沒有情緒嗎?不見得。

怎麽忍得住?

原因只有一個:算清楚,劃不來。

蒙太鬧起來,受損的是公司,彼此都是利益相關者,風險最小化的方式,就是讓她走。

之後明玉說的每句話,看起來都在順著蒙太的意思往下走,又明裡暗裡地施壓。

不理智,受害的可不是眼前的蘇明玉,是公司,也就是蒙太自己。

蒙太一開始還不接茬,說索性大家一起別幹了。

蘇明玉也將計就計。

蒙太一聽傻眼了,公司停工,必定立即造成損失。

所以識相地拍拍屁股走人。

明玉不生氣,不代表她服軟。

情緒穩定,不僅是一個人的性格決定的,更是工作能力和工作素養的體現。

在這個以“工作”為評價體系的系統裡,情緒屬於妥妥的干擾項。

這種變量,會造成結果的不可量化。

這恰恰是職場的大忌。

端得住的人,才能在職場上站得穩。

“事事有回音”,暴露人的水準

在工作中,“靠譜”是一個人十分重要的品性。

只不過在職場,“靠譜”與否是用一個人的工作“完成度”來衡量的。

具體講,就是這個人是否有“閉環思維”。

當一個人去做一件事,在一定時間內,不管這個人完成度如何,都要認真的反饋給發起人,告知對方自己的狀態;

推進下一步工作時,也提前告知已做好的準備。

《都挺好》開局,大哥蘇明哲的公司要裁員。

很多人只看到這是時代的背景,認為裁員風波風靡全球是經濟下行的必然,難道沒有蘇明哲個人的問題嗎?

本來妻子好不容易和明哲的上司約到一起度假,借機讓明哲保住工作。

但蘇明哲在接到母親逝世的電話之後,一心買了機票急忙回國,和領導一起度假的計劃只能泡湯。

就連跟上司請假的事情,都是在蘇明哲上了飛機之後,讓老婆代勞的。

雖然事情本身情有可原,但從領導戴維的角度來講:

於私,這樣的做法不夠尊重人;

於公,這叫沒有“閉環思維”。

所以戴維沒聽吳非的解釋,就直接掛了電話。

相比之下,蘇明玉年紀輕能更“成功”,也能從她掌握了正確職場規則表現出來。

蒙總病倒,蘇明玉親自到公司的二分廠找黃廠長。

黃廠長擔憂,自從蒙總生病的消息出來,分廠人人自危,有些人甚至想趁亂有所行動。

蘇明玉分析,現在蒙總的病情還不明朗,但她可以保證,無論如何,分廠及分廠的利益不會出一點損失。

蘇明玉三言兩語的反饋中,有計劃、前期溝通成果、解決方案、預計效果。

這也讓二廠長,沒理由再有任何多餘的擔心。

職場中,搞定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已經有很大考驗,但其實更多錯誤和偏差,是從人與人溝通的環節中產生的。

一個有良好職業素養的人,能在開始一項任務前,搞清任務的關鍵以及需求,從而明確什麽可以優先,會遇到什麽問題,有哪些事項一定要注意……先形成一輪自我可控的閉環思考。

進而將相關的進度,告知同事。

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行動(Act)

曾在朋友圈看到HR吐槽,最讓人“恨得牙根直癢癢”的,是悄無聲息把事情搞砸了的人。

等到需要和領導交待任務進展,如果實在有困難不能按時完成,就及時溝通,並給出能想到的解決方案,不能營造問題等別人來解救;

完成以後,主動告知領導及同事完成情況,最好附上自我體會和對經驗改進的總結。

回歸閉環,不僅能說明一個人有完成任務的能力,更體現了合作意識。

說得通俗些,就是靠譜。

靠譜的習慣能讓對方放心,他交代的事你一定會放在心上,盡心盡力,並隨時反饋,即便出了問題,也能及時補救。

憑“我以為”做決定,就是在挖坑

蘇明玉從剛畢業的大學生一路升職當上公司總經理,不少觀眾都覺得女主開了金手指。

即使是像明玉這樣在職場身經百戰的高管,仍無法避免擅作主張的職場通病。

明玉因為參加母親葬禮和二哥鬧不愉快,不得已與合作夥伴失約,丟掉了大單子,心中倍感愧疚。

於是明玉私自打“飛的”跑到成都,跟對方軟磨硬泡。

她連著兩天在公共區辦公,甚至自帶午餐,等公司老總同意見她。

終於,對方老總答應和她一起吃火鍋,在酒席上百般為難她。

明玉為了求得合作,甚至在酒桌上一口氣喝完一大杯白酒以示誠意。

人家不領情,明玉回到酒店先是狂吐,又睡到浴缸,不醒人事。

明玉不僅沒有得到師父的誇獎,反被狠狠罵了一頓。

因為她犯了職場中的大忌諱:

不聽上級安排,自以為是。

她明知道師父交代她,不要再管洪總的事。

面對這種大項目中的合作,領導自有安排,可能不會事無巨細地把自己的規劃告訴下屬。

明玉不知道上司做過什麽安排,私自去找對方彌補過錯,反而讓上司陷入被動。

明玉還想為自己辯解,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只是在努力積極表明想和對方合作的誠懇態度,也沒有實際讓利給對方。

可道個歉、把自己灌醉,根本不能解決實質問題 。

這是在示弱。

很多時候,感動自己是一種莽撞。

工作中除了解決現實問題,更多的還有處理人情帶來的困境。

其實,很多職場新人都會面臨相似的困惑:

覺得自己做的明明是對的,卻得不到上司的誇讚;

有時候,感覺上司明明是錯的,卻不得不執行。

除了小概率的“領導犯糊塗”,還有一種可能:領導自有考量。

一般情況下,因為對業務和相關人員有更多打交道的經驗,上司總有更深刻的考慮。

看似簡單的事,背後或許有更複雜的利益關係。

作為下屬,提高執行能力,是最基本的素養。

別輕易小看領導的安排和決定。

看似“不合理”的背後,很多事沒有表面這麽簡單,很多安排可能有你一時想不到的道理。

謀定而後動,多想多看多思考,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真誠 + 能力 = 不可替代性

明玉上大學在街頭發傳單時遇到了蒙總,蒙總在她最困難的時候給了她機會,讓她的人生逆風翻盤。

被原生家庭辜負的她,有老蒙這樣一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她家人般的溫暖,實屬不易。

知遇之恩,明玉一直牢牢記在心上。

得知老蒙病危,為了確定師父的具體情況,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爬上四樓外牆,就為了一探究竟。

連同事都說她:你為了老蒙連命都不要了。

同事懷疑她找好下家,明玉斬釘截鐵地說:

“我永遠都不可能背叛我師父。”

明玉家裡出了事,也都是老蒙第一個要站出來給她出頭。

但電視劇裡的老蒙是一個被過分美化的人物。

編劇為明玉設置這樣一個如兄如父亦師亦友的角色,彌補明玉在原生家庭那裡缺失的親情。

原著裡的老蒙與明玉,更能反映現實:

他們互惠互利、各取所需。

明玉為了逃離原生家庭的糾纏,早早抱緊了老蒙這棵大樹;

老蒙重用明玉,與其說是情分,不如說是看中明玉能為公司帶來利益。

原著中明玉說,“老蒙的本質是個資本家。

這其中的潛在關係,她都心知肚明。

老蒙是個多疑的人,明玉的忠心和知恩圖報幫助自己贏得信任,但他們之間和平共處其樂融融的根基卻在於明玉自身的價值。

職場如戰場,不會有人無條件為你的錯誤買單,也不會有人莫名其妙對你關懷備至。

你在職場所能獲得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你自己的付出與價值之上。

職場中沒有絕對的朋友。

這一點還體現在明玉對老員工老袁的處理上。

老袁匯報項目進展情況,被人指出成交價格過低,損害了公司利益。

雖然看出老袁“吃裡扒外”,明玉不但不處罰,還給他升職。

這不是明玉顧念舊情。

其一,是老袁連續三年的銷售業績佔明玉負責業務的60%,直接處罰他,會對自己很不利;

其二,明玉早就對老袁行為心生不滿,想趕走他。

苦於老袁手裡掌握著江南公司的核心客戶資源,擔心逼急了他會帶著客戶跳槽。

明的不行,明玉就來暗的。

表面給老袁升了職,實際上派了自己人去把他架空。

明玉對待老袁這樣勞苦功高的老員工,也絲毫不顧念舊情。

忠心和能力都很重要。

二者舍了哪一種,對於上級而言,這個人都會變成威脅。

我們習慣說:聽過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實際上,很多影響人生的關鍵因素,就藏在一個個小決定裡。

思維方式的微小轉變,會讓一個人產生脫胎換骨的變化。

職場永遠不會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機會只會屬於有能力、會爭取的人。

男女並無太大差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