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速問速答 | 怎樣理解飲食營養乾預對高血壓的影響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高血壓已廣泛流行,

成為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病,且為腦血管意外

及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全身性的多臟器病變

的重要病因之一。

一、飲食營養對高血壓的重要性

預防高血壓是防治心血管病的關鍵,飲食營養則是防治高血壓心血管病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簡單、經濟、有效、易於推廣的好辦法。因此應從嬰幼兒期與青少年期就開始注重科學飲食及合理的膳食結構,不食用高鈉、高鹽、高脂肪膳食,減少酒精的攝入,多吃富含鈣、鉀、纖維素類的食品。學齡初兒童就開始進行高血壓的健康教育,提高公眾對高血壓的認識,同時要調節生活方式,多進行有氧代謝運動,從而控制高血壓的發病率。

二、高血壓的飲食營養原則

高血壓的飲食營養主要考慮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高血壓本身,另一方面是腦卒中。重要的是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

與高血壓腦卒中有關的飲食因素

總熱能:飲食提供的熱能主要來自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如果攝入量與消耗量達到平衡就能維持正常的體重,體重過重的人,應控制飲食,胖人降體重後,血壓可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

脂肪:動物脂肪含飽和脂肪酸多,可升高血膽固醇,與血栓形成有關,易導至腦卒中。植物脂肪含不飽和脂肪酸高,可降血膽固醇,還可延長血小板凝集時間,有抑製血栓形成的作用,可預防腦卒中。

蛋白質:蛋白質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膳食中的蛋白質含硫氨基酸的成分越高,則高血壓與腦卒中的發病率越低。魚類蛋白質含有豐富的蛋氨酸和硫磺酸,都是含硫氨基酸,能影響血壓的調節機制,使尿鈉排出量增高,抑製鈉鹽對血壓的影響,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植物性大豆蛋白質對心血管病有很好的保護作用,能降低膽固醇,雖對血壓無明顯的影響,但能降低腦卒中的發病率。

食鹽:凡是有輕度高血壓的病人和有高血壓家族史者,均應控制食鹽的攝入量,一般主張控制在5克以下,即食物含有輕度鹹味,用鹽量約為正常飲食中食鹽量的三分之一。對有耳鳴、眩暈、心衰、浮腫、急進性高血壓的病人,食鹽量均應嚴格控制。

三、高血壓的飲食營養治療措施


控制熱能:降低體重 體重超標準者,盡量少吃或不吃糖果糕點、甜飲料、油炸或油酥點心及含脂肪量高的食品,多吃含碳水化合物較少的蔬菜水果,增加飽腹感。

限制總脂肪量:避免牛油、羊油、豬油和肥肉,不吃含膽固醇過高的魚子、腦等。另外多吃豬心可降低膽固醇。

蛋白質:蛋白質在治療高血壓和腦卒中起重要作用,故每日膳食組成中應有一定數量的動物蛋白質和大豆蛋白質,一定要多吃魚類蛋白質。

限制食鹽攝入量:食鹽攝入量每日在5克以下,其血壓可明顯降低。

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是維生素無機鹽和食物纖維的很好來源。深色葉菜含大量維生素A、B、C、鈣、鎂,而根莖類蔬菜如土豆、慈菇、菜花、白薯等則含鉀豐富,水果是維生素C和鉀的很好來源。另外,蔬菜水果供熱能低,粗纖維多,具有飽腹感,尤其是黃瓜、西紅柿還可以生吃,適合於降體重的膳食。因此,在日膳食中葉菜和根莖菜要適當搭配,多吃蔬菜水果。

海產食品:海產食品含碘量高,能降血壓,破壞鈣鹽在血管壁中沉積,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藻類對通便和飽腹有很好的作用,它們幾乎不含脂肪,和蔬菜有同樣的利用價值。

飲食制度:飲食應定時定量,少吃多餐,一日四餐最佳,晚餐飲食要清淡易於消化,病人情緒要輕鬆、愉快,夜間要休息好。總而言之,飲食營養是防治高血壓、心血管病的關鍵,並且應從嬰幼兒期開始,注重科學的飲食及合理的膳食結構,學齡初兒童開始進行高血壓的健康教育,特別是對高血壓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高血壓病人的飲食應是低鹽、低熱能、低脂肪、低膽固醇,有豐富纖維素的紅、黃、綠、白、黑蔬菜,烹調時粗細糧搭配;不甜、不鹹,一日四餐,七八分飽,戒煙限酒;控制情緒波動,切忌暴怒激動;加強體育鍛煉,從而降低血壓、血脂、膽固醇,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以達到保護血管,保持血壓穩定,降低高血壓的患病率及降低發生心血管病的危險,使高血壓得到有效控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