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原證券遭大股東清倉減持背後:業績下跌八成 評價連降六級

【財聯社】 (研究員 張爽)近日,一份大股東清倉減持的公告將“中原證券”拉回了投資者的視線。

2019年2月14日,中原證券發布了股東減持股份計劃公告,大股東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計劃減持公司股票數量不超過608,000,000股,佔公司總股本的15.71%(在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的6個月內),減持原因為自身資金安排需要。

這家全國第8家A+H上市的河南本地券商,2017年1月份成功在A股上市後,A股股價最高曾達到13.27元(前複權),而今股價跌至4.55元,市值蒸發百億元的背後,實則是各項業務承壓、經營和管理堪憂等多重原因,券商、基金等機構投資者也已全部清倉退出。中原證券當下究竟面臨著怎樣的困境呢?

業務乏善可陳 淨利下滑八成

中原證券,2017年1月正式登陸A股市場,成為A+H的第八家券商。近兩年,公司業績下滑嚴重。2018年前三季度,營收、淨利雙降,降幅為19.18%、61.82%,分別為12.7億和1.36億元。在2018年年度業績預告中,歸母淨利同比減少3.6 億元到3.79億元,降幅81%-86%,扣非淨利減少3.79億到3.99億元,降幅86%-91%。

而業績的下滑背後,實際上是中原證券的業務亮點不足、競爭力羸弱等多重因素影響。

下面,我們從中原證券的具體業務,包括經紀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等入手進行詳細分析。

首先,從“看天吃飯”的經紀業務看,作為中原證券營收中佔比最高的業務,營收主要來自證券和期貨經紀業務,二者在2018年中報中佔比營收44.81%,但該項業務主要局限在河南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的發展。據2017年報顯示,公司擁有 88 家證券營業部,河南省佔據69家,而各重要城市、省份布局稀疏,除河南外,分布全國的營業部僅19家,北京、上海和廣東各2 家,其他省份平均也只有一兩家。

而對單一省份業務過度依賴,也存在一定的隱患,可能造成公司無法獲取更好的資源,不利於企業繼續做大做強,一旦地方省份經濟下滑,或直接對經營業績造成較大影響,導致業績和利潤大幅波動。

其次,在資產管理業務方面,根據2018年中報顯示,中原證券資管收入3642萬元,排名42位,而資管業務收益大於1億元的券商達27家。也就是說,在擁有企業管理的證券公司中,公司的大部分資產管理業務收入均超過中原證券。截至2018年12月,東證資管和華泰資產管理子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24.66億、23.55億元,在與券商的資管子公司對比中更顯弱勢。

再者,就是投資銀行業務,2017年,中原證券的投資銀行業務營收下滑69.07%,2018年在包括首發、增發、配股、可轉債及優先股承銷項目的同行對比中,中原證券也排名靠後。據wind數據統計,2018年券商全年股權承銷業務中,中原證券全年僅承銷9家,在主承銷商承銷數量中排名88位,其中,IPO項目為1家,市場份額僅為0.81%,增發家數1家,份額佔比0.52%。

今年以來券商投行業務整體遇冷,IPO 和再融資發行規模、金額下滑,投行收入下降,但中原證券的投行水準確是難言樂觀。據wind數據顯示,2018年,作為主承銷商的承銷數量超過100的有32家,承銷數量超過30的也有56家,然而,中原證券作為主承銷商的承銷收入僅為134.62萬元,市場份額0.02%,在所有上市券商中排名墊底。2018年中報顯示,中原證券承銷業務淨收入3191萬元,在總營收中佔比僅為3.69%,可見公司的投行業務確是乏善可陳。

現金流連年承壓 募資補血約100億

除了業務能力、公司的現金流問題同樣不容樂觀。

實際上,中原證券自上市前現金流問題便已經開始凸顯。據招股書顯示,中原證券2013年度和2011年度現金流為負,並接連發債融資。據其在港交所公布的招股書顯示,2011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48.69億元,2013年為-8.84億元。而2012年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1.9億元,2014年1-9月為8.43億元,可見公司的現金流量淨額的波動確是較大。

而觀察該公司近幾年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淨增加額,我們也可以獲知公司在現金的運用問題上確承壓嚴重,據wind數據顯示,涵蓋了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中的廣義現金的增加額,自2016年開始該項指標數據始終為負,2017年第三季度高達-48.43億,而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淨增加額約為20億元。

資金吃緊,中原證券也一直在募資補血,但公司似乎始終處於“錢緊”的狀態下。從2017年起,中原證券接連發債融資40億元,2017年公司募發行兩次金融債,募資額25億元。中原證券在港股共募得資金約30億,在A股募資79.23億元,另外,截至2018年9月底,账上還有應付債券40億元,也就是說中原證券通過債市和股市,募資補血約150億元。

評級連降6級 內控管理堪憂

2018年7月證監會官網對外公布2018年證券公司分類結果。從分類結果上看,中原證券的表現最差,被下調了6個級別,由2017年的A級調直接降至2018年的C級。

自2017年1月登陸A股市場後,中原證券已三次因內控問題收到罰單。2018年2月9日,河南證監局下發《關於對中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實施責令改正等監督管理措施的決定》,認為中原證券在合規管理和內部控制上存在漏洞,對時任分管投資銀行業務、合規管理的高級管理人員予以公開譴責。

根據《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證券公司分為A(AAA、AA、A)、B(BBB、BB、B)、C(CCC、CC、C)、D、E等5大類11個級別,劃分僅反映公司在行業內風險管理能力及合規管理水準的相對水準。

曾有專業人士指出,證券公司分類結果主要體現的是證券公司合規管理和風險控制的整體狀況。以證券公司風險管理能力為基礎,結合公司市場競爭力和合規管理水準,對證券公司進行的綜合性評價。而降級後券商開展的業務必須和其風險管理能力匹配,新業務或者業務擴張將受到限制,這意味著,中原證券在信譽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券商融資、發行債券等行為都會受到限制,或將影響到公司日後的營業水準以及利潤。

而中原證券自2017年A股上市僅兩年時間,當下面臨的經營管理等多種問題確是難言樂觀,業績大幅下滑,信譽嚴重受損,在當前券商行業“馬太效應”凸顯的情況下發展可謂艱難,如今公司不僅面臨股價下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和大股東清倉退出的被動局面,公司日後業務的開展也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