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金剛經》:你所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金剛經》Vajracchedikā praj?āpāramitā

又稱《金剛般若經》、《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或《三百頌般若經》。

大乘佛教般若部類的重要經典。

其梵語題名原義為般若波羅蜜多(praj?āpāramitā,意為智慧到彼岸)即是能切斷金剛者(vajracchedikā),喻其智慧鋒利無堅不摧,今雲《金剛經》者,依鳩摩羅什譯名之略稱。

.

《金剛經》的梵文原典

此經梵文本存留眾多,中亞、中國、日本、尼泊爾等地都有發現,其傳本可分為兩系:中亞本和尼泊爾本。

中亞傳本代表較古的層面,其中較為完整者有三件。

(1)邵格延藏品中存有一部來自阿富汗巴米揚地區的約六七世紀的樺樹皮抄本,殘存21葉,約為全經的前60%,已由哈裡森(Paul Harrison)與渡辺章悟於2006年發表於挪威。

(Buddhist Manuscripts in the Sch?yen Collecion III, Oslo: Hermes Publishing, 2006)

(2)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吉爾吉特曾出土一部六七世紀的樺樹皮抄本,殘存7葉,約為全經的後半部,蕭朋(Gregory Schopen)於1989年發表了精當的刊本。寫本的照片也於2016年發表:

(Mahāyāna Texts: Praj?āpāramitā Texts (1), Gilgit Manuscripts in National Archives of India, Facsimile Edition, Vol. II.1, National Archives of India &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Tokyo, 2016 )

(3)斯坦因曾於我國新疆和田附近的丹丹烏裡克發現一部可能抄於五六世紀的寫本(現存不列顛圖書館),殘存14葉,約為後部的70%,由F. E. Pargiter於1916年校勘發表,哈裡森(Paul Harrison)於2015年做了重新校勘,發表於日本:

(The British Library Sanskrit Fragments, Vol. II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Tokyo, 2015)

其他尚有十數片新疆出土的梵文殘片分藏於世界各地。

(新疆出土《金剛經》梵文殘葉,不列顛圖書館藏,紙本, The British Library Sanskrit Fragments, Vol. II, Inter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for Advanced Buddhology, Soka University, Tokyo, 2009)

綜上,可拚合出一個大致完整的中亞傳本。

其他存於尼泊爾、中國、日本的梵本資料可歸為一系,年代較晚,有馬克斯 ? 繆勒(Max Müller)1881年校本,以及孔澤(E. Conze)1957年(第二版1974)校本。

.

《金剛經》的譯本

此經漢語凡有六譯:

(一)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約401年,《大正藏》第235號);

(二)北魏菩提流支譯(題名同上,509年,第236號);

(三)陳真諦譯(題名同上,562年,第237號);

(四)隋達磨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第238號);

(五)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收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正藏》第220號))第九會(660~663年);

(六)唐義淨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703年,《大正藏》第239號)。

其中以鳩摩羅什譯本流傳最廣,梁昭明太子蕭統將其分作32品,並添加小標題,沿用至今。

此經的藏譯本(約800年)收於德格版第16號。北京嵩祝寺1760年刊印的梵藏合璧《金剛經》之中,還收有畫師丹巴的藏譯。

(第一行為蘭劄體梵文,第二行為藏文字母轉寫的梵文,第三行為藏文翻譯)

其他還有於闐、回鶻、粟特、西夏、蒙、滿等譯本,以及英、法、德、日等現代譯本。

將梵文本與古代譯本相比對,可知梵文中亞傳本較為簡短,與鳩摩羅什譯本契合度較高,而尼泊爾系梵文傳本則與玄奘等其他漢譯本以及藏譯本較為一致。

.

《金剛經》的主要內容

《金剛經》以須菩提的提問為開篇,釋迦牟尼向其講述“無相”的道理。其中反覆出現的論式為:

所謂某某者,如來說為非某某,是故名某某。

此論式中段的“非”字,漢譯六本皆同,而藏譯本中譯作“無”。若依《般若經》經常出現的“實無有法”、“但有名字”的意趣,則此處作“無”更為貼切。這段論式的意思是:所謂的某個概念,其實根本沒有這個東西,只是一個名稱而已。

此經著重強調追求智慧、解悟法義,主張無論多大的財物布施,其福德都不可與受持此經中的任一段話相比擬。另外,本經羅什譯本中的: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以及篇末的: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等文句,千年以來廣為傳誦。

《金剛經》篇幅適中,語白而義玄,適於傳誦,曾對漢傳佛教產生巨大影響,歷代注疏不絕。

禪宗六祖惠能對此經極為重視,將禪宗的研習重心由《楞伽經》移至《金剛經》。

藏傳佛教將般若經分為“六母般若”與“十一子般若”,《金剛經》屬於子般若之一,相比漢地傳習不是太廣。

呂澂認為《金剛經》的形式與內容與阿含類早期佛典接近,比《小品般若》(或稱《八千頌般若》)更古,屬於最早的般若經。而孔澤則認為《小品般若》是般若經的最古層面。

《金剛經》的原本目前尚未發現早於5世紀者,而近年在巴基斯坦發現了抄寫於約公元1世紀的犍陀羅語《小品般若》殘篇,至少說明《小品》是最早的般若經之一。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圖文轉自梵佛研,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

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