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錢穆談人生的三個層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錢穆: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每個人的發展過程中都應該有三個層次,或者說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生活。衣食住行與價值是維持生命的存在。先講講食和衣。

  所為食前方丈,一丈見方的很多食品同顏淵的一簞食、一瓢飲,實際上沒有什麽區別。大布之衣,大帛之袍,同錦衣狐的作用也差不多。飲食為禦饑渴,衣著為禦寒冷。

  同樣,顏淵居陋巷,在貧民窟裡;諸葛亮臥草廬,在一間茅草房裡,從表面上看雙方好像不一樣,其實在生命和意義與價值上還是差不多的。

  再講到行,孔子出遊一車兩馬,老子函谷關隻騎一頭牛,普通人只好徒步跋涉了。

  今天科學發達,物質文明日新月異,我們的衣食住行同古代的人絕不相同,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角度看,衣還是衣,食還是食,住還是住,行還是行,生活還隻處於第一階段。

  動植物亦有它們的生活,有它們維持生命的手段,所以生命第一層次即生活方面比較接近自然。可以說人同其他動植物的生活相差得不太遠。孟子的“人之異於禽獸者幾稀”,即是此意。

  進一步說,我們是為維持我們的生命才的生活,並不是我們的生命就是為了生活。生活應該在外層,生命則在內部。生命是主,生活是從。生命是主人,生活是跟班,來幫主人的忙。

  生命不是表現在生活上,應該另有作用。這就是我們要講的生命發展這程中的第二個層次,即人的行為。換句話講,人的生命價值應該體現在事業上。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只為吃飯、穿衣、住房子、行路的。除了衣食住行以外,我們應該還有人生的知為和事業,這才是人生的主體。

  今天不少人工作都是為了謀生。為了解決衣食住行問題才謀一個職業,那工作來滿足自我生活需要。工作當然也可以說上一種行為,實際上應該有另一種高尚的行為,按照古人所講,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只要有所不為——不講我不想講的話、不做我不想做的事,不論他是大總統、大統帥、大企業家,還是農民、工人,從行為上講都是平等的。他們的區別只是生活品質,但做人的精神是平等的。講平等要從這種地方講。如隻從生活品質上看,人與人怎能平等呢?整個世界的人都不平等!

  有的事富貴的人可以做,貧賤的人卻不能做;有的事貧賤的人能做,富貴的人卻不能做。只有我們講的修身,這種精神行為,才是平等的、自由的。可見古人所謂的修身,到今天仍舊有意義有價值。再過上300年、3000年,這種意義與價值還會繼續存在。

  第二步是齊家。每個人都一個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好合,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

  天下哪有完全大公無私的事呢?吃飯,一口一口吃,這就是私的。穿衣,穿在我身上,也是私的。房子自己住,還是私的。哪有不私的事呢?

  修身齊家不是個人主義,不能隻講自己。沒有父母,你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修身齊家亦不是社會主義?身與家都是私有。

  修身齊家是一種行為道德,是公私兼顧的。盡自己的能力來修身齊家,這是你應該做的。我應該修身齊家,你也應該修身齊家,大家是平等的。

  第三個層次就是治國平天下。個人、家庭、國家是一體相通的。古人對人生看得很通達很透、才會有此想法。

  一個人最多不過有100年的壽命,能活到八十九十的就很少了。過了一百年,一個家裡的人就完全換了,正所謂人生無常。

  世界上各大宗教,無論耶穌教、回教,還是佛教都在討論這個問題,惟有中國人不喜歡討論此問題,中國人習慣在人生無常的現實下安下心來。

  我們為什麽要修身?為什麽在齊家?為什麽要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現在講到人生的第三個階段了,這就是人生歸宿。

  人生有開始,自然也應有個歸宿。只為在此聽演講,聽完了,各人各的歸宿,或者回宿舍,或者回家。我們的人生也應有個歸宿。

  中國人講歸宿同宗教的講法不同。宗教說人死了靈魂上天堂或者下地獄,中國人不說對,把此問題擱置不論。中國人講人生的歸宿在人性。

  每個生物都有自己的天性。老鼠有老鼠的天性,小白兔有小白兔的天性,那麽我們人呢?人和動物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人的天性高過相其他動物,不容易以現。不僅別人不知道,自己或許也不知道。人的一切行為都應合乎自己的天性。正所謂各有所好。

  如我擺兩個菜;一個雞,一個魚。你喜歡吃雞還是喜歡吃魚?一下子就可知道,這很簡單。若你是學文學的,究竟喜歡詩歌還是散文,就不是一下子就可以知道的了。散文中,你喜歡韓文還是柳文,更不容易知道。這些都該用些力氣才知曉。人的其他行為也是如此。總知,人的行為要合乎自己的天性。

  能令自我天性得到滿足,自會將安樂兩個字放在人生最後的歸宿上。我天性就是這樣,只有這樣做,我才安心,才感到安樂。

  那麽我請問諸位,我們的人生除了安與樂之外還有第三個要求嗎?吃要吃得安,穿要穿得安,安是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字。安了才會樂。看看社會上大富大貴的人,或許他不安不樂而極其貧賤的,或許反而安樂。

  諸位應該爭取還是安樂於貧賤呢?寶貴與貧賤只是人生的一種境遇,而我們要的是安與樂。只要我們的行為合乎我們的天性,完全可以不問境遇自得其樂。

  我們中國人常言德性。什麽叫德性?韓愈說:“足於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可見德就是性。自己的內部本來就充足,不必講外部條件。臂如說喜歡,喜歡是人的天性,不而要外部條件。快樂亦是天性,不而要外部條件。哀傷也是。人遇到哀傷時若不哀傷,便無法安樂,如父母死了,不哭你的心便不安,那還怎麽安樂!怒也是人生的天性。發怒得得當,也會感覺內心安樂。

  我不識一個字,但我也有喜怒哀樂。諸位看街上不識字的人很多,或許他們的喜怒哀樂比我們天真、更自然,發泄得更恰當、更圓滿。人生的最後歸宿就要歸在德性上。性就是德,德就是性,古人亦謂之性命,我們要圓滿在發展它。

  表現出恰當而圓滿的喜怒哀樂,可做別人的榜樣與標準,我們稱其為聖人或天人。與天與上帝,與大自然合一。人生若能達到這個階段,就可以死而無憾了。

  做人第一要講生活,這是物質文明。第二要講行為與事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人文精神。德性是個人的,同時也是古今人類共同的。人生的歸宿也應如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