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887年中越劃界,為何邊境地區的越南人爭相歸附中國?

“古在南邦成原例山河之永固;今朝北國敬嚴村社稷之遺風”。

上面這是一副很有氣勢的對聯,其作者是19世紀末期的京族領袖蘇光清,當時這位領袖受到鼓舞,欣然為漓尾島的哈亭(“哈亭”為京族民族建築,是祀祖、祭神和民間娛樂的公眾場所)寫了這副對聯表達喜悅。

當時究竟發生了何事呢?公元1887年,中法兩國劃定了中越邊界(彼時越南已經被法國殖民控制),當時確定了北侖河北面的“京族三島”歸屬中國。對於劃歸中國的決定,京族人民歡欣鼓舞,他們欣然接受了從越南人變成中國人的事實。

京族哈亭

京族,目前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很少,不到三萬,絕大多數都生活在巫頭、萬尾(漓尾)、山心三島上,俗稱“京族三島”。如果只聽名稱,可能並不會注意到京族有什麽特殊之處,不過實際上,“京族”就是“越族”,為越南主體民族。

那麽問題來了,既然京族就是越族,為何當年中越劃界的時候,他們卻對劃歸中國表示歡欣鼓舞呢?這就涉及一段特殊的歷史。

先說說 “京族”這個名稱的來歷吧,這還頗有淵源:

越南北部地區自秦漢一帶被中國納入版圖,被中國直接控制1000余年,至唐代當地已經徹底漢化,當地大部分居民和漢人已經沒有區別,且均認為自己的漢人,並不認為自己是另一個民族。但當地畢竟屬於邊疆,有些偏僻地方的人還沒有漢化。

中國京族屬於海洋民族

五代十國亂世之時,越南當地勢力趁機打敗了南漢獨立,但當時他們仍然認同自身屬於“中國割據政權”,不過由於後繼宋代不爭氣沒有成功收復越南,而越南本身又無統一中華的實力,所以其才漸漸自成一國,並於公元1174年與中國建立正式的“國與國之間的宗藩關係”(這之前雖然越南仍然向宋朝進貢,但越南人認為宋朝屬於正統,自身為割據,雙方並不是“中國與外國”的關係;而宋朝則視越南為國土,屬於暫時無法控制的藩鎮)。

雖然正從中國分離,但越南人的民族認同一時仍然沒有形成,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漢人而不是越人,屬於漢人分離政權,於是住在京畿(河內)地方的人自稱為“京人”;將清化、乂安一代還沒徹底漢化的人稱為寨人,將山區的少數民族稱為蠻人(有意思的人,當地山地民族也認為京族為漢人,稱呼其為“交人”(Keo),這個名稱源自歷史上的交趾郡)。一直到14、15世紀後,越南自身的民族認同才漸漸建立。近現代建國後,由於越南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將主體民族稱為“越人”不合適,於是將“越族”改為“京族”,1958年,我國也將境內的越族改名為京族。

越南古籍中普遍稱呼自己為“漢人”

也就是說,京族本來就是一個跨境民族,出現這種情況當然也並不少見,我國境內很多民族都是這個情況,典型的便是朝鮮族,不過京族的情況比朝鮮族要複雜很多,朝鮮族多是當年不堪日本侵略者壓迫,而移民到中國東北的朝鮮人後裔;而京族歷史,則牽扯到中越兩國上千年的和相互移民的歷史:

11世紀之前,整個越南都是中國直屬領土,當時越南地方(交趾)和內地自然有不少人文交流,沒有任何隔閡。交趾地方的人到了內地定居了,那就成為了漢人;而內地人如果去交趾當官,之後定居此地,後來便成了越南人。

11世紀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當時越南已經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儘管此時他們仍然認同自身為中國人),之後越南和北宋衝突不斷,邊境地帶有不少糾紛。

宋越戰爭

今天大家對“國界”這個概念習以為常,不過“詳細劃分國家邊界”實際上是近現代民族國家的行為,其起源於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在古代的東方,一般情況下並不會詳細勘界,也沒有“領土概念”。

舉個例子吧:明朝前期,東北地區大批女真部族,同時向明朝皇帝和朝鮮國王兩國進貢,這領土算誰的?清朝雍正之前,整個貴州西部、台灣東部沒有任何官方勢力介入,清政府也根本不認為當地原住民(苗族和高山族)是自己管轄的居民,那麽這算是疆土嗎?雍正、乾隆年間開拓貴州西部的時候,朝廷普遍認為這是“開疆拓土”。

在當時,這些並不是問題,除非到了必須管理的時候( 比如康熙時期因朝鮮邊民過境問題,中朝雙方開始詳細勘定中朝邊境),一般情況朝廷並不會解決這些問題。因為這不會帶來糾紛。

同時向明朝和朝鮮兩國進貢的東北女真部族

但是到了晚清,由於要和西方列強打交道,所以中國也被迫要詳細解決邊境問題。由於國力不振加之在地理考證問題上不如西方國家精細,中國在邊境劃分上大多吃了一些虧(中緬、中俄等邊境均如此),不過中越劃界是例外:此處劃界中國方面還是相對有效的保護了國家的主權,佔了上風。

中越邊境到底是什麽情況?其實古代中越雖然有過邊境糾紛,但從未詳細勘探過邊境,自10世紀越南分離出去後,中越邊境就一直存在大量的模糊地帶,中國從宋朝開始,這附近幾乎就只有一些羈縻機構,任由當地部族自治,中國方面不在乎這些地方,但越南在乎,自獨立開始便不斷滲透,蠶食了這些羈縻機構,於是和歷代中原王朝糾紛不斷。

而“京族三島”更例外,因為中越雙方均不重視此處,越南剛分離出去的時候,這裡雖然屬於中國但實際是荒島。這裡完全沒有人煙,越南李朝的時候蠶食了江平鎮等地,“京族三島”也連帶屬於越南控制,不過仍然是荒島,中越均不爭奪這裡的主權。

一直到明朝武宗正德六年(1511年),越南北部塗山等地的越南漁民打魚時發現了該島,才開始移居該島進行漁業生產,由於中國並未對“京族三島”進行實際性的管控,所以當地實際形成了“地方鄉紳自治”的局面(越南政府似乎也沒怎麽管理過此處)。島上的越南人與鄰近地區的中國人交往的時候稱呼中國人為“唐人”;而中國居民稱他們為“安南人”。

京族三島的越南漁民

由於他們與中國人有明顯差異,所以最初這些移民仍然還殘留有越南臣民意識,這從當地留下的“鄉約”等文獻能明顯看出,明清兩代“京族三島”居民普遍普遍使用越南的年號。說明當時京族先民仍然認同自己為“越南人”,這種狀態一直延續。

當時“京族三島”在建制上是什麽情況呢?這一開始理論上屬於越南的永安州(即唐代時的陸州,原名潮陽鎮,1023年越南李朝改叫永安州,治所在今廣西東興市江平鎮,但後來被廢)。這也是為何中國的地圖上會出現“永安州”這麽一個奇怪建制。

永安州問題很複雜,其原本是中越模糊地帶,後越南獨立後蠶食此處,丁朝、前黎朝以前為潮陽鎮;李朝改為永安州;陳朝為海東路;明朝初期曾吞並越南20年,此處為為靖安州之地,隸新安府;越南獨立後,後黎朝改稱安邦鎮。越南獨立初期(1428年),由於明朝潰敗,越南開始沿著邊境蠶食,大大擴大了控制範圍。之後越南國內內亂,莫朝受到明朝武力震懾上表請降,將安廣(即安邦鎮,越南黎中興朝後,避英宗諱,改為安廣,英宗名維邦)永安州的澌凜、金勒、古森、了葛、安良、羅浮諸峒等一片地方再還給中國然。然而,由於越南耍滑以及明朝官員的不負責任,之前蠶食的明朝疆域並沒有完全歸還。

這就導致今廣西防城港地區所有的入海口和伸向海洋的半島這些失地明朝並未進一步索取,於是這一片成為模糊地帶。越南在這一“飛地”上置有蠔丫村、啼雞村、松逕村(三村皆在今廣西防城港與欽州灣所夾之半島上)、永安州(治所在今廣西防城區南,後雖被廢,但原屬欽州的江平、黃竹、白龍尾仍為安南佔據)、江平村(今廣西東興市江平鎮)、春蘭社(今芒街東南)、萬寧州(其外為羅浮、古森、河洲、澌凜諸處)。一直到明末趁著黎莫相爭之際,廣東地方官員才招撫收回部分地帶。但仍舊造成了令後世很困擾的“飛地”問題。

不過京族三島卻基本上一直都是越南在控制。中方並沒有太大異議,由於該地區基本都是越南移民居住,中國朝廷的存在感很低,中國長期以來也均認同這裡歸屬越南(從現在中國出版的歷史地圖冊也能看出)。

我國官定的歷史地圖集中,“京族三島”在清前期是劃在越南的

但是到清末,局勢發生了相當嚴峻的變化,法國擴大對越南的侵略,並與清王朝發生衝突,中法戰爭爆發。此時京族人也卷入了抗法戰爭。

中法戰爭清朝打得比較好,並未戰敗,雖然仍然喪失了對越南的宗主權,但在之後與法國進行中越邊境談判之時,清朝卻並未落下風。1885年中法簽訂了《中法新約》,隨即開始了勘界工作。

當時中越邊境可謂錯綜複雜,但無論是中國人還是越南人均對法國有著強烈的抵製,1886年開始,法國軍隊頻繁入侵越南與廣東邊境的爭議地區,企圖蠶食疆土。但受到京、壯、漢等族人民的頑強抵抗,以至於在中法談判之時,清王朝佔上風。法國侵略軍只能無奈地於1887年撤出江平,承認“竹山使命(即把竹山、江平等中國地方劃歸法屬越南的侵略計劃)本身己被這火焰所吞嗦。”

中越勘界完成後,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朝立刻在今廣西防城港市東興鎮竹山村設立界碑,即大清第一號界碑

這算是劃分邊境時很罕見的情況了:當時爭議地區居住了相當的越南移民,但他們幾乎均希望劃分到中國境內而不希望歸屬越南。

當然,中國方面對於這些地方歸屬版圖也是有名義證據的,上文已經提到,此處原本按照傳統習慣線就屬於中國,只不過被越南滲透。一直到道光年間廉郡、欽州等地的志圖上皆已提及“中越界在古森河海口之東,江平、黃竹、白龍尾一帶皆內地”,清朝官方在談判時期已經指出:爭議之地乃系中國領土,邊局混亂之時,越人越界耕鑿,以致華夷參錯,地由民間自墾,民人就近納稅,或有越官徵收,不應動搖天朝對此地之皇權。

法國方面也拿出了越南方的證據,比如越南廣安省的納稅人名冊;實際上這個地方屬於中越傳統模糊地帶,各方雜處,很難說清究竟是誰的,畢竟中、越兩國歷來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邊界線。當時出現很多奇特的情況:廣東欽州府與越南芒街接壤,很多欽州籍中國人會選擇到芒街經商或耕種土地,卻又送他們的子女到欽州府的書院學習,從而才能拿到資格參加中國的科舉;但若是中舉,卻可以回越南做官。所以關於這一地區硬說歸屬,實在是一股糊塗账。比如江平鎮,由於北方有山與其余陸地隔絕,早期比較容易由水路到達,最早移住此地者為越南的京族漁民。歷史上也長期由越南實施實際管理,屬於一種飛地。但中國政府歷來保持了對此的名義主權。

粵越劃界時的中越邊境爭議地區

由於越南原本就是中華文明圈的一員,中華文明認同感相當強烈。而此時越南已經被法國控制,所以京族人普遍希望歸附中國以免受法國殖民統治。最終在談判時清朝佔了上風,以通商為代價爭回了東興、江平、白龍尾半島的主權。對此決定,生活在當地的中國人和越南人均極為欣喜,文章開頭的對聯,便是在此背景下做出的。

“廣東界務,現經兩國勘界大臣勘定邊界之外,芒街以東及東北一帶,所有商論未定之處均歸中國管轄。至於海中各島, 照兩國勘界大臣所畫紅線,向南接畫此線正過茶古社東邊山頭, 即以該線為界 (茶古社漢社東邊山頭, 即以該線為界 (茶古社漢文名萬注,在芒街以南竹山西南) ,該線以東,海中各島歸中國,該線以西,海中九頭山 (越名格多) 及各小島歸越南。”

京族三島目前仍然屬於江平鎮

而京族三島呢?這塊從李朝時期開始被越南實際控制了800多年的傳統越南“飛地”的領土主權也連帶劃歸中國了,於是,中國就有了京族這麽一個少數民族,“京族三島”也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

作者:雲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