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重慶鋼鐵改革迎“新生”:今年目標銷售收入220億元

7月2日,重慶迎來今夏第一波高溫氣象,中午室外氣溫一下飆升到接近40℃。

重慶鋼鐵廠區圖

在位於重慶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鋼鐵)長材廠內,同樣是一片“火熱”:高大空曠的車間裡,線材、棒材兩條生產線緊張有序地運轉著,一批批鋼坯通過加熱爐加熱後,經粗軋、中軋、精軋、冷剪、打包等環節,變成一捆捆建築用螺紋鋼展現在記者眼前。在這裡,每天有超過4000噸的螺紋鋼產出,全年產量佔了重慶建築用鋼的十分之一。

重慶鋼鐵調度大廳

“儘管是滿負荷生產,但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重慶鋼鐵長材廠廠長王紹斌介紹,今年,還將擴建棒材生產線,以及推進現有設備改造。

這,僅僅是重慶鋼鐵廠區內忙碌生產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2018年,重慶鋼鐵實現鐵、鋼、材產量分別為567.77萬噸、638.15萬噸、611.0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47.8%、55.1%、56.5%;銷售鋼材604.64萬噸,實現營業收入226.39億元,同比增長71.03%;實現利潤總額17.59億元,同比增長449.93%。無論產量規模還是利潤水準,均創了搬遷建廠以來的歷史新高。

今年來,在各項改革的繼續推進下,公司產品產量、質量進一步提升。一季度鐵、鋼、材產量分別為147.98萬噸、156.88萬噸、149.10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0.21%、5.26%、5.04%;實現鋼材銷量150.27萬噸,同比增長8.98%;實現營業收入53.08億元,同比增長3.02%;實現利潤總額1.52億元;主要技術經濟指標70%優於上年連續三個月最好水準,各類消耗明顯下降,工序成本同比下降1.40億元。

若時間倒退回一年多前,卻是另一番景象:那時的重慶鋼鐵正陷入尷尬境地,在求生邊緣掙扎。直到2017年12月,才完成司法重整。

短短700天時間內,重慶鋼鐵是如何“涅槃重生”的?重生背後有哪些創新舉措?7月2日,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走進重慶鋼鐵公司,揭秘其“浴火重生”背後的秘訣。

穩定產銷:

從不能滿產到產品供不應求

現代化的廠區、嚴格的管理、步履匆匆的員工……走進重慶鋼鐵,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其高效率、快節奏。

在廠區內的煉鋼廠內,三座210噸的轉爐轟隆隆運行著,約莫42分鐘左右,一爐鋼就新鮮出爐,再經精煉、連鑄鑄成鋼坯。“自去年以來,工廠每天都這樣‘連軸轉’,還生產不贏。”重慶鋼鐵煉鋼廠黨委書記李順成介紹。

在對面的重慶鋼鐵長材廠內,廠長王紹斌也是忙得不亦樂乎。

重慶鋼鐵煉鋼廠生產現場

“雖然是滿負荷生產,但也才佔據重慶建築用螺紋鋼市場的十分之一,我們正計劃擴生產線。”王紹斌說,目前廠內滿額生產,螺紋鋼年產量是120萬噸左右,但目前重慶市場每年建築用螺紋鋼需求就在1000萬噸左右,重慶鋼鐵目前的產量還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其實,環保搬遷後,重慶鋼鐵多年都未能實現滿產。是什麽催生了這一系列變化?

“這得從重慶鋼鐵的司法重整說起。”重慶鋼鐵副總經理、首席財務官呂峰介紹,重慶鋼鐵陷入困境,除了鋼鐵市場持續低迷等客觀因素外,也與搬遷後產品結構不合理,供銷嚴重錯配、管理成本高、勞動效率低等相關。

因此,重慶鋼鐵司法重整後,新的管理團隊對準“症結”,確立了滿產滿銷、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經營方針。對產品結構、產線配置、工藝流程進行優化,糾正與優勢市場的錯配,彌補競爭力的差距。

例如,在狠抓供應管理方面,公司加強了供應商全過程管控,由“單純追求採購價格低”轉變為“綜合使用成本最低”,並定期開展市場分析和用料結構分析,實現了原燃料保障、設備保障,支撐了生產穩定運行。

同樣,在銷售方面,以前重慶鋼鐵瞄準的是西南之外的市場,存在產品與市場錯配的問題。新的管理團隊進來之後,把銷售定位為立足重慶,深耕川渝,異塵餘生西南。並建立起直供、直銷、直發體系,優化銷售渠道結構。例如,2018年公司全年熱卷產品直供比例達49%,中厚板產品直供比例33%;2018年一年下來,公司中厚板在整個重慶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80%。

產品優化:

高牌號抗震鋼實現量產 抗震強度達八級

俗話說,打鐵還得自身硬。能否獲得市場青睞,最終要靠產品說話。

重慶鋼鐵司法重整後,另一把“殺手鐧”就是以市場和盈利能力為導向,優化產品結構。

重慶鋼鐵長材廠

“我們現在都不生產普通產品,全部生產的是抗震鋼筋,抗震級別最高是按照八級地震的強度來設計的。”重慶鋼鐵長材廠廠長王紹斌指著一堆堆螺紋鋼介紹,一年多來,重慶鋼鐵建立健全產品盈利能力分析體系,以明細產品盈利能力排序為導向,對外快速響應、對內高效協同,合理、動態、高效分配產線和產品資源。“簡單來說,就是哪些產品銷售好,利潤高,公司每個月都會進行梳理,然後柔性動態地調整產線的配置。”

據了解,自去年以來,以市場驅動,加快優化產品結構,重慶鋼鐵發揮產銷研聯動協同效應,拓展高附加值產品下遊行業和客戶,把多年積澱的中厚板產品優勢轉向建築結構用高附加值產品,形成了Q345至Q42O級橋梁、建築結構系列產品、及Q345至Q690級低合金高強度結構鋼板系列產品;目前高牌號抗震鋼HRB500E實現量產,可以抵禦八級地震。

同時,公司還開發了高強度汽車鋼帶,CG590CL、610L等系列產品已投放市場,後期還會向更高強度級別T710市場邁進;覆銅用鋼帶F11、F18也已通過第三方認證,將逐步實現量產。

管理變革:

體制機制創新添活力 員工收入漲了積極性高了

提到重慶鋼鐵的創新,不得不提其體制機制的創新。

“每天、每月的目標都很明確,對勞動收入也有了明確預期。”程超是在重慶鋼鐵工作了10年的一名老員工了,他對這些改變有切身體會。

程超告訴記者,去年來,公司進行了組織機構優化,實施以“作業長製”為抓手的基層管理變革,並推出賽馬機制、薪酬體系改革等一系列舉措。他成功競聘成為了重慶鋼鐵長材廠的作業長之一,收入也實現了明顯增長。

“以前的績效評定沒有細化到具體指標,現在收入根據年資、管理幅度、公司業績、基層部門乃至作業區的績效嚴格打表,有一個月我的績效是101.5,超額完成了工作,就明顯感覺到了收入的變化。”程超說,在此前效益不好時,自己最低時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但去年以來,最高時他拿到了近萬元。

在程超看來,除了考核更加細化合理,在管理上,如今也更加高效。例如之前信息傳達是廠-車間-作業區,但現在通過廠可直達作業區,管理人員也真正實現了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

重慶鋼鐵這一年來在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力度到底有多大?一組數據可以揭曉答案:

2018年,在規範管理制度方面,重慶鋼鐵全年新建制度51項,修訂制度231項,廢止制度21項;精簡崗位設置方面,廠部機構、室級機構減幅分別為10%、58%;激發員工活力方面,全年發布競聘崗位218個,參與競聘399人,上崗198人。原74 名廠部管理人員精簡為60名;原419 名科級管理人員精簡為162名室主任。

這一系列的改革結果,是公司效益更好了,員工獲得感、幸福感提高了。

據悉,2018年,重慶鋼鐵整體產量規模以及利潤水準,均創了搬遷建廠以來的歷史新高。公司在崗員工月均收入同比增長26%,基層員工增長30%。且今年來,公司繼續保持了穩定增長態勢,主要技術經濟指標持續向好。

打造魅力重鋼

轉型智能製造 今年計劃實現銷售收入220億元

不到700天時間,重慶鋼鐵實現了從“輸血”重生到恢復“造血”的完美蛻變。迎來“新生”的重慶鋼鐵,未來又將如何發力?

“2019年是公司向可持續、高質量發展轉化的關鍵之年,公司將以夯實‘實力重鋼’基礎,開啟‘美麗重鋼’、‘魅力重鋼’征程為生產經營工作主基調。”重慶鋼鐵CEO李永祥介紹,2019年,重慶鋼鐵將繼續打牢基礎、完善體系、提升能力,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為實現“三個重鋼”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李永祥說,在推進高質量發展方面,重慶鋼鐵一方面會繼續盤活現有資產、豐富產品結構,更加契合市場尤其是重慶地區對鋼鐵產品的需要;同時,也會加快智能工廠建設、實現智慧運營;以及實現綠色環保發展。

記者在重慶鋼鐵看到,目前廠區內已經隨處可見智能製造的身影。

機器人添加保護渣

走進重慶鋼鐵的調度大廳,一塊智能顯示屏映入眼簾,原料進出、車間生產情況、甚至是轉爐內鋼水的溫度,都可以在這裡看得一清二楚,所有信息實現了遠程監控。

在煉鋼廠內,氧氣流量控制、擋煙門、搖爐等均可實現操作室控制,並實現氧氣監測、火警等自動報警。保護渣也由原來的人工添加變為機器人操作,能實現連續精準噴灑加入,既節約材料,又降低了員工勞動強度。

“煉鋼轉爐倒爐時周邊溫度高達五六十度,小轉爐一般靠人工測溫,環境較為惡劣,現代工藝的大轉爐只需要在操作室按動鍵鈕,便可通過副槍完成測溫取樣。”重慶鋼鐵煉鋼廠黨委書記李順成介紹,隨著智能化布局加快,今後還可實現自動煉鋼,甚至一鍵煉鋼。目前,正在中國寶武協同支撐下建立煉鋼數學模型,為實現模型煉鋼做準備。

同樣,在長材廠,目前鋼筋打包等已經實現自動化操作。下一步,還將推動現有設備智能化改造。

重慶鋼鐵長材廠廠長王紹斌介紹,一條棒材生產線,目前需要7個操作室,13個工人。智能化改造後,只需要一個中央控制室,6個操作員便可完成。

此外,在綠色環保生產方面,2018年重慶鋼鐵共投入環保運行費用7.6億元,確保環保設備設施同步率100%且達標運行,今年也會繼續加大投入力度。

“即使行業60%的企業虧損,重慶鋼鐵也不會虧損。”李永祥信心滿滿地介紹,在各項改革措施地推動下,今年重慶鋼鐵將趕追行業60分位水準,計劃實現生鐵產量586萬噸、鋼640萬噸、鋼材613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20億元。

上遊新聞·重慶商報記者 孫瓊英 攝影 畢克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