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際首個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開展在即,多件展品首次來華

7月2日晚,由國家文物局指導、敦煌研究院與美國普利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主辦、海內外近三十家文博機構協辦的大型國際展覽,將在敦煌莫高窟開幕。展覽將展出7至9世紀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120余件精品文物,其中大部分海外展品為首次來華展出。

據敦煌研究院介紹,此次展覽為國際首個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大展,展覽為期110天,於10月22日閉幕。

立體展現吐蕃時期藝術,海內外多家文博機構協辦

本次“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國外部分來自美國普利茲克藝術合作基金會和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保護研究中心的收藏,二者為本次展覽貢獻了7至9世紀古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絲織品、佛像、王冠、生活器物等文物;國內部分則來自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都蘭博物館等22家考古文博機構的館藏。此外,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俄羅斯聖彼得堡艾米塔什博物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和阿勒薩尼收藏等海外機構也為此次展覽貢獻展品。其中,大部分海外展品均是首次來華展出。

展覽分為七個單元,分別是“史前的青藏高原”、“吐蕃登上歷史舞台”、“吐蕃貴族盛裝——絲綢和金器裝飾”、“吐蕃貴族盛裝”、“貴族饗宴”、“貴族狩獵”和“佛教在吐蕃的發展”。展覽從吐蕃文化的淵源、發展背景說起,依次講述了吐蕃貴族生活中所體現的絲綢之路沿線文明交融。

展覽中展出的金面具、珠子及絲綢,均印證了吐蕃與唐中原文化和中亞的薩珊、粟特文明的融合,並由此衍生出吐蕃時期頗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尤其是金面具的出現和傳播,是絲綢之路沿線文化共通的一個重要標誌。中亞粟特商人在溝通東西亞方面的歷史性作用,歐亞風格的貴重器皿所體現的世界化元素,在展覽中也都有體現。

最亮眼的展品:吐蕃時期的織造工藝和金器

據敦煌研究院介紹,展覽中最吸引人的文物為兩大幅中亞團窠對鹿紋掛錦,它們代表了7世紀中期至8世紀絲綢之路沿線織造工藝的最高水準。

中亞團窠對鹿紋掛錦(美國芝加哥普利茲克基金會收藏)

中亞團窠對鹿紋掛錦(瑞士阿貝格基金會紡織品研究中心收藏)

這種大幅掛錦主要用於裝飾吐蕃貴族的營帳,依據古老的草原民族習俗,吐蕃讚普和主要氏族首領每年都有集會的傳統,他們將朝堂設在氈帳裡。氈帳可以容納一百多人,常飾以金銀器和絲織品(尤其是絲綢),因此也被稱為“金帳”。“金帳”歷來被吐蕃視作權力的象徵,這一習俗後來影響到同樣是草原民族的蒙古人,成吉思汗後代建立的欽察汗國,也用“金帳”象徵權力,所以也被稱為金帳汗國。

另外一件亮眼展品是普利茲克基金會收藏的金胡瓶。這件金胡瓶是同類器具中最大的一種,高近50厘米。

金胡瓶

金胡瓶工藝複雜,要用一整塊金屬片製造出流(即嘴部)、頸部、腹部,再用一整塊金屬片製出八棱形的底部,再將二者焊接在一起。然後將把手及其孔雀形端飾單獨鍛造出來,接到瓶體上。胡瓶上飾有鳳鳥紋、鴛鴦紋、獅紋、羊紋和有翼獨角獸紋等,裝飾主體完成後,工匠還要另加錘打和磨光,並將輪廓線進行鏨刻和衝打加工,使圖案更加立體生動。在收尾階段,還會在寶石座上嵌入綠松石,形成紋樣。製作這件胡瓶的粟特工融合了薩珊、中亞和唐朝的樣式,以迎合當時吐蕃人的品味。

作者 呂婉婷

編輯 張進 校對 翟永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