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19名教科界人士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王滬寧宣讀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表彰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員的決定》。決定指出,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於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

本文整理出了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員中的19位科教界人士,一起來看他們的簡介:

於 敏

於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長期主持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二代核武器研製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台階,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於 漪

於漪,女,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2月出生,上海市楊浦高級中學名譽校長,曾任全國語言學會理事、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副會長。

她長期躬耕於中學語文教學事業,堅持教文育人,推動「人文性」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

主張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同步創新,主推上海市初級中學語文教改實驗,主講近2000節省市級以上探索性、示範性公開課,其中50多節被公認為語文教改標誌性課例,撰寫數百萬字教育著述,許多重要觀點被教育部門採納,為推動全國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被譽為「精心育人的一代師表,潛心教改的一面旗幟」。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王大珩

王大珩,男,漢族,中共黨員,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蘇吳縣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在他的長官下研製出第一台紅寶石雷射器和首台航天相機,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大型光測設備。

1986年3月,他會同其他3名科學家提出「863」計劃建議並獲中央批準,成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一面旗幟,促使發展高科技成為實現我國科技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

1992年與其他學部委員倡議並促成建立中國工程院。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首屆「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

王 選

王選,男,漢族,九三學社社員,1937年2月出生,2006年2月去世,江蘇無錫人,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北京大學電腦科學技術研究所原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主持研製成功的漢字雷射照排系統、方正彩色出版系統得到大規模應用,實現了我國出版印刷行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和電」的技術革命,成為我國自主創新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典範。

致力於研究成果產業化,主持開發的電子出版系統,引發報業和印刷業四次技術革新,使漢字雷射照排技術佔領99%國內報業和80%海外華文報業市場。

設立「王選科技創新基金」,支持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技創新研究。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厲以寧

厲以寧,男,漢族,中共黨員、民盟盟員,1930年11月出生,江蘇儀徵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教授,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第七屆、八屆、九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他是我國最早提出股份製改革理論的學者之一,參與推動我國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主持起草證券法和證券投資基金法,參與推動頒布非公經濟36條以及非公經濟新36條,對我國經濟改革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另外,在國有林權制度改革、國有農墾經濟體制改革以及低碳經濟發展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榮獲教育部第六屆及第七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孫家棟

孫家棟,男,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2月出生,遼寧復縣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北斗二號衛星工程和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高級顧問,原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是我國人造衛星技術和深空探測技術的開拓者之一,從事航天工作60年來,主持研製了45顆衛星。擔任我國北斗導航系統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總設計師,實現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組網和應用。

作為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擔任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總設計師,樹立了我國航天史上新的裡程碑。

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李保國

李保國,男,漢族,中共黨員,1958年2月出生,2016年4月去世,河北武邑人,河北農業大學教授。

他心繫群眾、紮實苦乾,奮力作為、無私奉獻,在服務人民中實現自身價值。

始終奮戰在科技興農、扶貧攻堅和教書育人第一線,先後取得研究成果28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18項,技術推廣面積1826萬畝,培育了16個山區開發治理先進典型,打造了系列全國知名品牌,帶動省內外10萬山區農民增收58.5億元。

參與開發的聚集土壤、聚集徑流「兩聚」理論,使邢台前南峪森林覆蓋率達到90.7%,植被覆蓋率達到94.6%,被譽為「太行山愚公」。

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模範」稱號。


吳良鏞

吳良鏞,男,漢族,中共黨員、民盟盟員,1922年5月出生,江蘇南京人,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針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建設規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廣等特點,他創立人居環境科學,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受到國際建築界的普遍認可。

成功運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開展區域城鄉、建築、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

主持參與北京圖書館新館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中央美術學院校園規劃設計、孔子研究院規劃設計等多個重大工程項目。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


庫爾班·尼亞孜

庫爾班·尼亞孜,男,維吾爾族,中共黨員,1964年5月出生,新疆烏什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依麻木鎮國家通用語言小學校長。

他敢為人先,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2003年拿出家裡所有積蓄60餘萬元,創辦了依麻木鎮國家通用語言小學,並挨家挨戶動員鄉親們送孩子學習雙語,用教育改變貧窮落後面貌。

不斷創新教學模式,摸索教學方法,提高教學品質,源源不斷擴大招生計劃。

積極開設國學課堂,通過設立孔子像,組織學生背誦古詩詞、唱京劇、練書法等,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使千餘名少數民族學生改變了命運,對新疆雙語教育發展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為弘揚中華文化、增進民族團結作出了積極貢獻。

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道德模範」等稱號。


陳景潤

陳景潤,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3年5月出生,1996年3月去世,福建福州人,中國科學院原數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原學部委員。

他在逆境中潛心學習,忘我鑽研,取得解析數論研究領域多項重大成果。1973年在《中國科學》發表了「1+2」詳細證明,引起世界巨大轟動,被公認是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貢獻,是篩法理論的光輝頂點,國際數學界稱之為「陳氏定理」,至今仍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保持世界領先水準。

他的先進事跡和奮鬥精神,激勵著一代代青年發憤圖強,勇攀科學高峰。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華羅庚數學獎等。


林毅夫

林毅夫,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52年10月出生,台灣宜蘭人,北京大學教授,國務院參事,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原專職副主席,世界銀行原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

他植根於改革開放實際,自主創立並實踐了新結構經濟學理論體系,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力。

豐富完善農業經濟學理論,重新構建發展中國家制度安排和巨集觀經濟理論,為我國經濟學理論創新作出了重要貢獻。

參與國有企業、金融體制、電信體制改革、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經濟全球化、糧食和「三農」等重要改革政策制定。積極推動中非合作新模式,幫助有關發展中國家成功實現經濟結構轉型。

參與創立北京大學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推動了合作轉型和深化發展。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鄭德榮

鄭德榮,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1月出生,2018年5月去世,吉林延吉人,東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博士生導師。

他在東北師大牽頭成立全國第一家毛澤東思想研究所並擔任所長,長期致力於中共黨史、毛澤東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教學和研究。

撰寫了《毛澤東思想史稿》《毛澤東思想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歷史講義》等著作,產生了重要影響。注重傳承紅色基因,畢生初心不改,被譽為「紅色理論家」。被追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胡福明

胡福明,男,漢族,中共黨員,1935年7月出生,江蘇無錫人,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南京大學教授。他以共產黨員的巨大勇氣和知識分子的強烈擔當,勇開思想先河,勇立時代潮頭,衝破「兩個凡是」思想禁錮。

作為主要起草人,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報》發表《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中國理論界炸響一聲「春雷」。

在鄧小平同志支持下,全國範圍內掀起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拉開了解放思想的序幕,對於重新確立起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深刻影響了現代中國的歷史進程。榮獲「江蘇社科名家」稱號。


南仁東

南仁東,男,滿族,群眾,1945年2月出生,2017年9月去世,吉林遼源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原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

他潛心天文研究,堅持自主創新,主導提出利用我國貴州省喀斯特窪地作為望遠鏡台址,從論證立項到選址建設歷時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為FAST重大科學工程建設發揮了關鍵作用,實現了中國擁有世界一流水準望遠鏡的夢想,推動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他的愛國情懷、科學精神和勇於擔當堪稱楷模,激勵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繼往開來,不懈奮鬥。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被追授「時代楷模」稱號。


鍾南山

鍾南山,男,漢族,中共黨員,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廈門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3年抗擊「非典」中,他不顧生命危險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區指導醫療救治工作,倡導與國際衛生組織合作,主持制定我國「非典」等急性傳染病診治指南,為戰勝「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貢獻。

主動承擔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眾普及衛生知識,積極建言獻策推動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為奪取應對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兩次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袁隆平

袁隆平,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30年9月出生,江西德安人,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第六屆、七屆、八屆、九屆、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他致力於雜交水稻研究,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準。

截至2017年,雜交水稻在我國已累計推廣超90億畝,共增產稻穀6000多億公斤。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國,傳授雜交水稻技術以幫助克服糧食短缺和飢餓問題。

為確保我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供給作出了卓越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等多項榮譽。


屠呦呦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寧波人,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她致力於中醫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結構的抗瘧新葯,解決了長期困擾的抗瘧治療失效難題,標誌著人類抗瘧步入新紀元。

以雙氫青蒿素、青蒿琥酯等衍生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療法(ACT)是國際抗瘧第一用藥,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為中醫藥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程開甲

程開甲,男,漢族,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18年8月出生,2018年11月去世,江蘇蘇州人,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原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隱姓埋名40年,一生為國鑄核盾,先後參與和主持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在內的多次核試驗,為建立中國特色核試驗科學技術體系作出傑出貢獻。他是「兩彈一星」元勛,為鍛造改革開放安全屏障、推進科技強國事業作出重大貢獻,是以身許黨許國的時代楷模。榮獲「八一勳章」、「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潘建偉

潘建偉,男,漢族,九三學社社員,1970年3月出生,浙江東陽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

作為國際上量子資訊實驗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他系統性創新工作贏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率先突破量子資訊處理關鍵技術,全面解決了量子保密通信在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

牽頭研製成功國際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建成國際上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乾網「京滬乾線」,構建了首個空地一體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路雛形,使我國量子保密通信的實驗研究和應用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準。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來源:中國科訊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