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男人能不能美甲?看完敦煌唐代壁畫就不會再糾結了!

大約在唐代以前,我國婦女中已經出現了染指甲的習俗。唐·李賀《宮娃歌》中“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唐·張祜《聽箏》中“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遏翠弦中”,都是對婦女染指甲習俗的描寫。前者描繪了婦女在燭光下製作染指甲材料的情景,後者則描寫了十指浸染後的情況,“玉筍紅”即指嬌豔鮮紅的指甲。所謂“守宮”,本指壁虎。因為它經常守伏在宮室之壁,捕食蟲蛾,故名。相傳古人將它養在盛放朱砂的盒中,等它吃了朱砂,全身都變紅以後,便將它搗碎。據說用這種“紅汁”點在女子身上,可檢驗婦女是否保持貞操。如果沒有發生過房事,紅色終身不滅,只要進行過一次性生活,那麽紅色立即會消失。按理說這種“守宮”與婦女染指甲沒有關係,只是因為它的顏色及製作方法與婦女染指甲的材料較為相近,所以被牽扯在一起,逐漸變成婦女染指甲材料的代稱。

元代詩人楊維禎有兩首詩與染指甲有關,其一《美人紅指甲》:“金鳳花開色更鮮,佳人染得指頭丹。彈箏亂落桃花瓣,把酒輕浮玳瑁斑。拂鏡火星流夜月,畫眉紅雨過春山。有時漫托香腮想,疑是胭脂點玉顏。”其二《鳳仙花》:“金盤和露搗仙葩,解使纖纖玉有暇。一點愁疑鸚鵡喙,十分春上牡丹芽。嬌彈粉淚拋紅豆,戲掐花枝縷絳霞。女伴相逢頻借問,幾番錯認守宮砂。”極意描寫婦女嫣紅的指甲,其中“彈箏亂落桃花瓣”一句,形容染紅指甲的女子彈箏時,手指上下翻動,好似桃花瓣落紛紛。

古代的婦女,每到七月七日那天晚上,總要聚集在一起,用她們自製的染料,將十個指甲染得通紅。如清·朱象賢《聞見偶錄》記載:“七夕,婦女采鳳仙花搗染指甲,紅如琥珀可愛。”

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也有染指甲的習俗,如維吾爾族婦女特別是年輕婦女都喜歡在春夏季節,把手指甲染成橘紅色,甚至把腳趾甲也染成橘紅色,覺得這樣很美。尤其在逢年過節等喜慶的日子裡,更是如此。如清·趙翼《陔余叢考》雲:“鳳仙花,紅者搗碎,入明礬少許,染指甲,用片帛纏定過夜,如此三四次,則其色深紅,洗滌不去,直至退甲方漸失之,回回婦人多喜此雲雲。今俗則不特回回婦人也。”

以上文獻中只見關於女子染指甲的記載,但在敦煌壁畫中,染指甲卻是男子的愛好和習俗。如初唐第335窟北壁《維摩詰經變》中,維摩坐在帳內,文殊坐於蓮台,兩人遙遙相對。文殊座下為帝王出行行列,維摩帳前為各國王子禮佛。維摩身體微微前傾,目光炯炯有神,右手握扇,左手放在扶手上,五個指甲都清晰可見塗有黑色,露在衣袍外的腳指甲也塗有黑色(圖1)。位於維摩帳座下方的少數民族王子,赤腳上塗有黑色的腳指甲也清晰可見(圖2)。黑色最初應該是紅色,由於日長月久長期氧化而漸變成黑色。

圖1-1 初唐第335窟北壁 維摩詰

圖1-2 初唐第335窟北壁 維摩詰(特寫)

圖2 初唐第335窟北壁 維摩詰經變·各國王子 (局部)段文傑臨

文殊菩薩座下方帝王前的二大臣頭插羽毛,正興致勃勃地交談著,其中一人雙手指甲塗有黑色(圖3);帝王左側二大臣中的一人左手微微上抬,露出的手指甲也塗有黑色;帝王身後的一大臣雙手相握,露出的拇指和食指甲均塗有黑色。

圖3 初唐第335窟北壁維摩詰經變·大臣 段文傑臨

又如初唐第220窟東壁門南《維摩詰經變》下方的少數民族王子的手指甲也塗有咖啡色(圖4)。

圖4 初唐第220窟門南維摩詰經變·各國王子 李其瓊臨

再如西夏第409窟東壁南側繪有一幅西夏王的供養像,回鶻王左手持香爐的大拇指甲塗黑色,右手指甲全塗黑色。旁站有一端盤人右手四指甲均塗黑色,身後持傘、扇等物的各侍從手指甲也都均塗黑色(圖5)。從以上男性的手指甲上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塗染有黑色,而黑色都可能是變色所致。

圖5 西夏第409窟東壁南側 西夏王 段文傑臨

從壁畫中看出染指甲的不僅僅是少數民族人物,也有中原人士,這說明在當時染甲是非常流行的風氣。愛美,是人的天性。我國古代人民尤其是廣大婦女很重視打扮自己,敦煌壁畫中繪有許多婦女圖像,卻不見有染甲的婦女圖像,所見都是男性染指甲的圖像,頗為奇異。

作者:敦煌研究院 王義芝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題目編者所加

敦煌文化網編輯

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