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補貼司機113億,年虧損109億,滴滴到底怎麽了?

近日,36kr報導稱滴滴2018年全年虧損達到109億元,全年司機補貼則達到113億人民幣。雖然公眾對滴滴出行2018年的情況早有預期,明白滴滴很難盈利,但滴滴居然虧損超百億還是讓人意外。

5月和8月兩起順風車黑天鵝事件,讓滴滴遭遇重大挫折。從順風車業務的關停,延伸到輿論層面的持續負面,乃至監管層面的全線收緊,都讓這家成立6年未曾盈利的公司,背負了更加沉重負擔。

一、為何滴滴要對司機高額補貼?

從報導的數字看,滴滴2018年虧損109億人民幣,而僅僅補貼司機的金額就達到了113億,為何司機端的補貼需要這麽高呢?

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第一個,補貼是平台整體運營必不可少的“潤滑劑”。雖然滴滴向司機收取抽成,但是平台亦需要在用車高峰時段、熱門地區,用補貼的手段刺激司機提供更多的運力,來促進供需兩段的平衡,保證用戶出行的體驗。

而第二個原因則來自監管層的收緊。多個地區的網約車合規政策對車輛,人員戶籍,考證準入的制定了嚴格限制。要嚴格合規就會帶來巨大的成本提升,除了汽車硬體成本之外,司機端考證、戶籍等,大大增加準入門檻,減少了以共享為名的低成本彈性運力供給。因為“潤滑劑”要解決運力平衡,彈性少了,“潤滑劑”就需要加的更多,滴滴出行的補貼成本也就大幅上升了。

這種“潤滑劑“成本,對於保證運力平衡,提升客戶出行體驗是很有必要的。

現在有輿論說司機收入降低,其實持續工作的網約車司機收入並不低。筆者曾經看過一位司機手機上的收入截圖,他的收入相當可觀,要超過普通白領。(詳見截圖),這位司機的解釋他收入的時候表示,外面罵罵咧咧的大多都是沒有好好拉活兒的,像他這樣認真工作、收入不錯的司機忙著跑車,根本沒時間去吐槽。

筆者從租賃公司獲取的數據,也可以佐證司機的觀點。配合平台調度的很多司機,其收入接近三分之一來自獎勵和補貼(這一點與司機展示的手機截圖資訊基本匹配),整體算下來,網約車司機依然是一份收入不錯的工作。滴滴出行的高額補貼成為司機收入的重要部分。

目前,隨著各地監管政策的落地執行,“合規”帶來的成本提升,也逐漸加劇。排量、軸距、車證會從硬體上進行淘汰,戶籍、“人證”會從司機端進行淘汰,而這些所有增加的管控成本,會成為滴滴的巨大負擔,長期來看,也會落在消費者身上。

此前,在製訂網約車管理辦法的時候,國家采取的管理方式是中央定一個網約車管理辦法的大框架,賦予網約車合法地位,但是具體的細則交給了地方政府去管理。而地方政府具體的管理部門是計程車管理部門,於是,地方政府製訂的網約車管理細則,對人和車的要求非常苛刻。

工信部下屬的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有一個數據,目前我國從事網約車運營的司機有3120萬,而資質符合各地頒布的新規的總共有34萬,比例僅為1.1%,而北京重點大學的錄取率為4.29%,上海為5.33%。符合資質的網約車司機竟比考上重點大學還難!

一方面是合規的壓力在收緊,一方面是在持續旺盛的需求,滴滴只能通過高額補貼鼓勵更多的司機加入,作為供需之間的“緩衝墊“。

113億的天文數字補貼就這樣補出來了。如果滴滴不補貼,那就得大幅度漲價。筆者推測,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漲價恐怕也為時不遠了。

二、安全的成本和合規的代價

對於滴滴來說,順風車的黑天鵝事件帶來的損失是巨大的。

順風車業務出的事情,順風車業務關閉整頓。但是,之後網約車平台整體都在為了順風車的事件付出額外的代價。除了合規政策趨嚴之外,安全政策的提升,背後也是巨大的成本。

滴滴在安全整改上,拿出了27條整改方案,每一條都需要真金白銀的支持。

在技術端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提升安全體驗需要錢;軟體更新,增加錄音功能,及時發現意外問題需要軟體更新的錢,伺服器擴充的錢;成立龐大的人工客服部門需要錢;準備突發事件應急需要錢……。

更違和的是,當滴滴在持續上線各種安全政策的時候, 競爭對手更多的精力在蠶食其份額,而非跟進上線安全策略。

滴滴的順風車業務在整合下線階段,嘀嗒順風車司機把乘客的手指砍骨折,而業務還在持續。就在順風車事件在全國沸沸揚揚的時候,青島一位計程車砍死一對母子的案子卻沒什麽人關注。

現在滴滴出行,在花大力氣提升安全,合規,結果大幅增加了成本,運營和技術手段遠遠落後的其他網約車卻能從中得益。滴滴出行為安全與合規付出的成本,應該提升整個社會的出行安全,如果變成“劣幣驅逐良幣”,大力做合規安全的虧損,不搞合規安全的獲利,那就本末倒置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