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傳統建築裡,藏著人力與天工的悄悄話。往南走,探不盡園林曲徑,數不完青磚黛瓦;向北去,有木塔架構精奇,有宮殿天氣恢巨集。在中國,放心做一輩子的建築控。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中國園林

早在先秦時代,原始園林已經在中國出現,稱“園”“圃”“囿”,具有種植和狩獵等生產意義,並有通神的功用。以後,遊觀的性質加強,大約到了周代,園林就主要隻具有遊觀的作用了,這一直發展到明清。西方的園林觀念起源也很早,聖經說人最早就是生活在伊甸園中的,還有傳說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現存西方園林遺跡,最早者在意大利古羅馬帝國,約存在於公元2世紀。

世界園林主要有中國和西方兩大體系,二者遙相呼應。從形式到文化內容,它們都有著根本性的區別,風格旨趣大相徑庭。觀察這些差異,可以獲得很多文化資訊。簡言之,中國園林是自然式,取“有若自然”的自由式構圖;歐洲園林是幾何式,取幾何規則式布局。

凡爾賽宮

中國園林最初從漢代起即分為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兩大潮流。魏晉社會動亂,人生多憂,促使文人士大夫更多借托隱逸,轉向自然,寄情林泉,對自然的體察當比帝王富民更多一層意趣,更加精微。《世說新語》記劉伶放達,裸形坐屋中,客有問之者,答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這個回答,似覺詭辯無禮,但“以天地為棟宇”一語卻正道出了中國人自然觀的重要一面,即將自然拉近人心,自然與人相得,更少障礙。

文人對自然的熱愛,轉化到文藝中,就是陶淵明、謝靈運的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出現,當然也對園林產生了影響,私家園林的性質已向士人園轉化,其設計思想的主要成就即在於寫意概念的建立。“有若”已不再著意於形似,而更側重於神似,即重在對自然體察基礎上的提煉、概括和典型化。

隋唐園林仍以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為主。前者規模較大,建築富貴華麗,顯示皇家的氣派;後者依園主地位或園林所在地點(城市或郊野)的不同而風格各異,更富高雅的詩意。唐代是私家園林大發展的時代,以藝術水準而論,私家園林尤其是文人雅士之園在某些方面似乎已凌駕於皇家園林之上了。

宋代私園的性質可注意者三,一曰士人,二曰詩意,三曰寫意。

所謂士人園,是指明造園的目的在於滿足文人的精神要求。中國文人不像權貴,耽沉於奢華,也不似市民,滿足於耳目之娛,其心態實在是複雜矛盾得多,貫穿了儒家“達則兼濟天下”和“窮則獨善其身”兩個方面。仕途得意,前者便成為主導;前程叵測,後者就成為寄托。更多則是二者兼具。其實比起魏晉時代,宋代文人的地位已有了很大提高,廓清了學而優則仕的路線;“終宋之世,文臣無歐刀之辟”,也並無動輒殺身之禍。然而文人們通過文人文化表現出的空漠孤寂仍然是那樣深沉,反映了一種對整個人生的深刻厭倦和傷感,是文人心態更為本質的體現。所以士人園自然就被要求按士人的審美標準來實現,疏淡風雅,自然和暢,清高脫俗。

所謂詩意園,是指園林通過一種詩意化的方法來體現文人意趣。比如,唐代私園多以地名名園,宋園題署則大都是借景物而直抒胸臆,如歸去來園、獨樂園等。園中景點也多以松菊、舒嘯、寄傲、倦飛、探春、賞幽、風月、秀野、潔華、嘯風之類為名。沈括在夢溪園中,心目之所寓者,惟琴、棋、禪、墨、丹、茶、吟、談、酒之類,謂之“九客”,顯然是失意文人的生活情調。由此可以一瞥園主對於理想和詩意生活的追求。

夢溪園

中國傳統自來講究詩畫一體,故分析詩意園,不可不談到畫意。五代北宋時,山水畫已蔚為大觀。以荊浩、李成、關仝、范寬、董源等為代表的山水畫家,重在全景式大尺度地把握對象,表現了人們對自然的熱愛。北宋末徽宗畫院以詩題命畫,要求畫中體現出某種主觀詩情。至南宋馬遠、夏圭,創作傾向由全景式的大構圖轉向“剩水殘山”,詩情的表現更為突出。

具體到造園手法,則可以“寫意”二字表之。園中通常都有水面,環水疏布景點。“智者樂水”,寧靜的水面,渺彌的氣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能引起文人們“處江湖之遠”的玄想。

蘇州網師園

宋園土山形勢逶迤厚重,重在整體意境,而不像明清多用怪石疊山,偏重本身的形式。

園林在元代的相對沉寂以後,到明清進入總結階段。從明中葉到清康乾時期,是中國園林的第三次發展高潮。明清園林現存實例主要為清代園林,皇家園林在北京及其附近;私家園林多集中在江南,成就也最高。二者既體現了皇家和文人審美趣味的不同,也反映了地方風格的不同。

江南私家園林先以漕運據點揚州為中心,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稱。道光以後因鹽業衰落,織造和商業中心蘇州後來居上,乃獨擅“園林城市”之名。清晚期又出現“嶺南園林”,有某些地方風格,但水準遠在江南園林之下。

北方皇家園林在“康乾盛世”得到了大發展,在北京西北郊大建皇園,承德則有避暑山莊,是明至清第三次建築高潮最後一批重要作品。這些園林除了體現皇園特有的巨集大富貴以外,又大量吸收了江南高度發達的私家園林造園手法。

頤和園

◎本文轉載自“中華書局1912”,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