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屆考生的“獨特記憶” 新冠疫情下中國高考引關注

在推遲了一個月之後,一年一度的高考今天拉開序幕。英國廣播公司(BBC)稱,這是“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全國範圍內規模最大的一次有組織的集體性活動”。德國新聞電視台6日稱,這是全球最大規模的大學入學考試,7日,中國將有超過1000萬中學生進入40萬個考場參加人生最重要的考試,“相當於瑞典的全國人口”。而對於近5萬名北京市高三學生而言,正如新加坡《聯合早報》所說,他們面臨著“疫情”和“新高考”的雙重考驗。幸運的是,對於這屆注定要“見證歷史”的中國考生,考前的氛圍可以說是疫情暴發近半年來的最好:進入7月以來北京確診病例連續5天不超過2例,而作為民間市場信心指標的滬深股市,6日創下5年來最大單日漲幅。曾經來中國參加過中學交流活動的柏林米特區中學老師拉爾夫6日對《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表示,中國此時能舉行這種大規模的高考活動,說明中國對控制疫情的自信。

今年“最大規模國家級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中國高考,吸引了全球更多關注目光。韓國《朝鮮日報》6日報導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中國即將舉行“最大規模的國家級活動”,這就是7日開始的年度高考。而今年參加高考的考生多達1071萬人,比去年增加40萬人。全國設有7000余個考點,考場多達40萬個。中國地方政府在每個考點都設置了體溫檢測裝置,如果考生體溫超過37.3攝氏度,將被安排到隔離教室進行考試。據了解,每10個正常高考教室配備1個隔離考試教室。所有安裝空調的教室將在開啟空調的同時打開門窗通風。廣東省建議考生提前一小時抵達考點,並準備好健康碼備查。河南省則在每個考點都配置了一名專業防疫人員和一輛救護車。中高風險地區考生被要求必須佩戴口罩。

BBC更細致地報導說,考慮到即使北京學生也必須現場參加高考,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要求所有考生和監考人員在考前接受14天的健康監測和體溫檢查。學校和考點被要求進行嚴格的消毒。考試當天有發熱、咳嗽等呼吸道疾病症狀的考生,啟用備用隔離考場。原則上一人一間。韓國“MT”網站6日報導稱,今年的高考有了“別樣風景”,除了每個考場中容納人數有所削減外,考場服務人員大幅增加,全國監考及考務人員將多達94.5萬人,而以往聚集到考場外為考生加油打氣的親友團預計將消失不見。

《聯合早報》稱,今年北京市將有49225名考生應考,設17個考區、132個考點學校、2867個考場。每間考場考生人數從30人減至20人。每個考區設1至3個備用考點校。與此同時,今年是北京市“新高考”首考,首次允許考生選考。考期延長至4天。

世界從高考了解中國

德國新聞電視台6日稱,高考對中國學生來說,不僅意味著是否能進入精英大學,也意味著未來的職業機會。儘管對學生來說壓力巨大,但大多數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篩選最優秀人才最公平的方法。柏林米特區中學老師拉爾夫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現在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也越來越重視“高考”。德國儘管由各州決定是否在疫情中“高考”,但各州今年都舉辦了。一間考場最多只有8名考生和一名監考老師。學生們也必須拿著準考證入場,接著在衛生間洗手、消毒,出示未同病毒感染者接觸過的證明,然後才可以坐在相隔兩米以上的獨立桌子旁進行考試。

“中國高考,對中學生來說是一次最重要和艱難的測試”,俄羅斯EKD網站6日稱,對於來自貧困農村地區的學生來說,高分意味著他們有機會徹底改變他們的命運以及整個家庭的生活。但是,高考也經常因可能貶低了每個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而受到批評。為了回應不滿,中國政府每年都在對高考進行改革,解決大學錄取方面的不平等問題。

法國《歐洲時報》6日稱,今年高考是對中國疫情常態化防控的重大考驗,同時疫情也讓一些學生更明確人生目標。周明楊是武漢一中一名高三學生,看到疫情期間逆行的醫者,她對自己想報考的專業有了更深層的認識:“醫生是一個很偉大的職業,面對疫情中病人的疾苦,他們能站在第一線撫平很多人的創傷。我將來想成為一名醫生去幫助身邊的人。”沙市中學高三語文教師丁家順感慨:“疫情對學生的觸動很大。從他們的作文裡能看出來,學生更主動地關注社會、關心時事,更具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和感恩之心……好像一下子懂事了。”

“疫情下的高考:這屆高三學子的獨特記憶。”《聯合早報》這樣報導。“我們這一屆高三挺特別,往年,這個時候已開始填報志願了。”山西省太原市杏嶺實驗學校高三學生馬躍在接受採訪時說,在線學習期間,一邊克服惰性學習,一邊關注疫情防控,特別想念校園;返校後,體溫檢測、消殺防控、分散住宿、1米線距離,體驗到平淡校園生活的來之不易,而這些特殊經歷,讓他更自律,也更懂得感恩。

中國防控疫情“收到成效”

世界從高考了解中國,也從中國看到抗擊疫情的信心。“北京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日新增確診者僅1名。”韓聯社6日報導稱,在新發地市場暴發新冠肺炎疫情25天之後,北京5日一天新增確診病例僅為1人,顯示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

“中國沒有出現第二波疫情。”奧地利《新聞報》6日指出,在美國疫情不斷擴散之際,中國的確診病例只在個位數徘徊。新發地市場的疫情很快被撲滅,這就是中國防疫的效率。

香港《南華早報》稱,中國的經驗表明,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不一定是一場災難。北京疫情提醒我們,新冠病毒可能在任何時候重新出現,徹底根除幾乎不可能。而北京抗疫的經驗表明,我們可以通過更充分的準備以及對病毒的更深入了解,將破壞最小化。報導為北京用大數據抗疫點讚,包括把全市300多個街道、鄉鎮都按風險進行分類,分別用不同方式管理。報導稱,“數據支持了更細致的方法”,避免了盲目的“一刀切”。

日本PRtimes網站報導說,東京時隔兩個月再次發生嚴峻事態,新冠病毒感染者在7月2日這天再次超過了100人。而中國的數字明顯比日本要少。這個差距在哪裡?報導引用日本作家浦上早苗的新作《新冠與中國14億人》書中所寫:中國抑製新冠病毒的對策非常宏大。比如只要在外面摘掉口罩,無人機就會發出警告,通過GPS追蹤個人感染的風險,通過AI影像進行診斷,通過5G網絡對感染者進行遙控診療,在醫院使用了機器人護士等,“我們不應該無視我們看不見卻正在進步的中國”。

美國《華爾街日報》6日用張家港一家工廠復工的情況為例,說明在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全國停擺後,中國如何在4個多月前就逐步重啟製造業工廠,並為如何安全複產樹立了典範。《華爾街日報》當天另一篇文章稱,上周公布的一系列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活動正在積聚動能,“中國政府堅決控制疫情的策略正開始收到成效”。文章引用渣打銀行駐香港經濟學家丁爽的話說,雖然短期內很痛苦,但中國先撲滅疫情然後再嘗試大規模重啟經濟的策略,開始顯示出是正確選擇,尤其是與美國在沒能遏製病毒傳播之時就嘗試重啟商業活動相比。

(環球時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