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橫店40年:從偏遠鄉村到“東方好萊塢”

從一個偏遠村莊成長為繁榮小鎮,發展成充滿活力、初具規模的小城市,再到打造“東方好萊塢”金名片……改革開放40年,小小的浙江橫店鎮,本身就是一部充滿傳奇的光影大戲。

橫店影視城局部鳥瞰。新華社發

從化纖材料到磁性材料再到生物製藥

工業奠定橫店發展基礎

“出門望見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饑寒。”這句民諺說的是過去的橫店。20世紀70年代,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帶著200多名橫店農民率先“洗腳上岸”,創辦絲廠,賺取了企業發展的第一桶金。

1997年,落戶山鄉橫店的博士生們在對高科技產品——“化成鋁箔”進行測試。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從化纖材料到磁性材料再到生物製藥,此後的幾十年間,橫店集團一躍成為旗下擁有5家上市公司的民營企業。橫店鎮的企業數量不斷攀升,其中不乏極具潛力的成長型科創企業。

1997年,橫店集團總裁徐文榮(左三)在橫店集團大學電教室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工業一直是橫店鎮的“底色”。如今橫店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工業和影視產業齊頭並進、相輔相成的格局。

數據顯示,目前橫店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0家,年產值超億元企業19家,上市公司4家。2018年1-10月工業稅收11.22億元,同比增幅創歷年新高。

1997年,技術人員在檢測為日本松下等彩色電視配套的磁芯品質。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東方好萊塢”從無到有

“漂”在橫店成了新時尚

走在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隨處可見攝影棚、道具公司、經紀公司……四面八方前來的群眾演員在“演員公會”取得演員證後,從“路人甲”開始演起,被稱為“橫漂”。

注冊登記人數已突破6萬的“橫漂”,見證了這座“東方好萊塢”從無到有的歷程。

楊渡村的群眾演員“經紀人”吳香花(左一)和楊元文(左二)忙著為參加拍戲的村民登記造冊。當時群眾演員一天的勞務費有二、三十元。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2001年6月14日,導演在反覆給群眾演員說戲。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2001年6月14日,電視劇《尋秦記》裡的“丫鬟”們吃著劇組免費提供的便當。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2001年6月14日,群眾演員在鏡頭前“大顯身手”。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1996年前後,為拍攝大導演謝晉執導的影片《鴉片戰爭》,橫店鎮興建了第一個影視拍攝基地——廣州街·香港街。經過不間斷的發展,從秦王宮到再現清明上河圖,再到明清宮苑,橫店目前共建成28個大型實景基地,已是全球最大的實景影視拍攝基地。

這是2003年11月8日拍攝的明、清兩代故宮拍攝基地中承天門前的大型廣場。新華社記者 費強 攝

2003年11月8日,遊客在電影《荊軻刺秦王》中秦王宮的外景地遊覽。新華社記者 費強 攝

浙江橫店影視城有限公司董事長桑小慶介紹,橫店的影視產業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1997年前後以新項目建設帶動實景拍攝基地發展;2002年起將拍攝地打造為影視旅遊景區;從2014年起,向包含更多新興服務業的影視文旅大消費產業轉型。

2018年12月3日,一個劇組在橫店影視城進行拍攝。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 攝

2018年1-10月,橫店影視城共接待劇組329個,接待遊客1434萬人次,橫店影視文化產業實驗區入園企業實現營收235.28億元,同比增長26.07%。截至2017年底,橫店已累計接待劇組2100多個,拍攝影視劇54000余部(集),其中古裝劇佔全國拍攝量的三分之二。

2016年12月21日,一家影視製作公司的員工在剪輯合成一部電影。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全面更新改造

小鎮魅力倍增

“高大上的景區、髒亂差的鎮區。”這是過去橫店鎮區環境的寫照。

2015年前後,橫店開始了城市風貌提升整治。近年來,又開展了小城鎮環境綜合治理。為打造宜居宜業宜遊全域景區,政府、企業、社會已投資20多億元用於全域景區改造。

2016年12月23日,一家影視劇組在香港街拍攝基地拍攝電視劇。新華社記者 譚進 攝

如今,零散的農家被串成了民宿集聚區;髒亂差的鎮區街道成了影視文化步行街;無序的交通得到了疏導和改善……

在民宿集中的石水吉村,81戶村民中有69家都在經營民宿,平均每家民宿經營戶每年淨收入超過50萬元。

城鎮風貌改善和全域景區化不但讓“老橫店”得到了實惠,也讓不少“新橫店”扎下了根。

2018年12月3日,觀眾在橫店影視城參觀遊覽。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 攝

2009年,53歲的江西人胡高峰“橫漂”近10年,在橫店參演了100多部影視劇,正籌拍自己的網劇。

“現在的橫店生活成本低、環境宜人、交通便捷,新老橫店人都能享受同等的社會保障,這些條件會讓更多‘橫漂’安心地留下來。”胡高峰說。

文字 吳帥帥

編輯 孟鼎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