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餐桌常見它竟不知吃它是玩命

豆腐經常放上一段時間就發黏了,有人說發黏的豆腐跟臭豆腐差不多,用熱水沖一下還能吃,對人體無害,真是這樣嗎?豆腐應怎麼保存?下面與51養生網小編一起來看看。

豆腐的保存期限是多久?豆腐的保存期限很短,一般都是現買現吃,如果發現豆腐黏糊糊的就丟掉不要吃了,這樣的豆腐已經滋生了細菌不宜食用。

發黏的豆腐勿食用

豆腐和肉一樣,都是富含蛋白質的食材,所以容易在通風不良和溫度較高的情況下滋生細菌,而使豆腐變得黏黏的。若菌種是純的,則不必擔心其安全性。

如豆腐乳加工廠用的菌種,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會水解蛋白質,析出氨基酸,得到更有利於人體吸收的營養素,如鈣、必需氨基酸等,同時提升豆腐的鮮味,這些成分均對人體無害。但是居家環境裡雜菌多,會混有有害菌,有些會產生毒素,用熱水沖洗也不能保證完全洗掉。因此,發黏的豆腐不建議食用。

怎麼保存豆腐?

一般來講,新鮮的豆腐在室溫下最多存放六七個小時,但如果不是當天食用,則應立即放入冰箱保存,第二天最好吃完。如果想保存得更久,可以用燒開的鹽水焯一下再放進冰箱,能保存兩天左右。鹽水焯不但可以減少微生物滋生,防止豆腐發黏,延長保存時間,還能去除滷水豆腐的苦澀味,從而使豆腐的香味更加突出。但用鹽水焯過的豆腐做菜時要少放鹽,否則容易造成鹽攝入量的超標。

豆腐並不是人人都適合食用的食物,不適人群吃豆腐可能會引發這些癥狀:

1、促使痛風發作

豆腐含嘌呤較多,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多食易導致痛風發作,特別是痛風病患者要少食。

2、引起消化不良

豆腐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白質,一次食用過多不僅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質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癥狀。

3、導致碘缺乏

製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一種叫皂角苷的物質,它不僅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而且還能促進人體內碘的排泄。長期過量食用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缺乏,導致碘缺乏病。

4、促使動脈硬化形成

美國醫學專家指出,豆製品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氨酸,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半胱氨酸。半胱氨酸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易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沉積於動脈壁上,促使動脈硬化形成。

5、促使腎功能衰退

在正常情況下,人吃進體內的植物蛋白質經過代謝變化,最後大部分成為含氮廢物,由腎臟排出體外。人到老年,腎臟排泄廢物的能力下降,此時若不注意飲食,大量食用豆腐,攝入過多的植物性蛋白質,勢必會使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多,加重腎臟的負擔,使腎功能進一步衰退,不利於身體健康。

專家表示,正常人天天吃豆腐是沒有壞處的,關鍵是攝入量的把握。按照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建議,人均每天要吃30~50克大豆(乾重)。即每日吃黃豆30-50粒左右。中國人習慣每天早上喝一杯豆漿,一杯300多毫升的豆漿,大致隻相當於建議量的一半。因此,還需要吃一些豆腐、豆腐皮等大豆製品,以保證鈣的攝入,尤其是考慮到國人奶類攝入量較低的不利情況。

在烹製豆腐時,搭配這些食材可以發揮豆腐的營養最優化:

豆腐配肉,蛋白質互補好吸收

如果在吃豆腐的同時加入一些蛋白質含量非常高的食物,就能和豆腐起到「蛋白質互補」的作用,使豆腐的蛋白質更好地被人體吸收和利用,尤其是魚肉配豆腐。豆腐中的蛋氨酸含量較少,而魚類體內這種氨基酸含量非常豐富,魚肉苯丙氨酸含量比較少,而豆腐中則含量較高。這樣兩者混合食用,可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提高營養價值。

豆腐配蛋黃,鈣補更輕鬆

鈣的吸收利用,維生素D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吃豆腐的時候,要搭配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而蛋黃含有很豐富的維生素D,因此鮮美滑嫩的蛋黃豆腐就是補鈣的優秀菜肴。此外,動物內臟如肝臟及血液中的維生素D含量都很高,所以將白豆腐和血豆腐一起做成「紅白豆腐」也非常理想。

豆腐配海帶,補碘沒商量

豆腐中含有一種叫皂甙的物質,會引起體內碘的排泄,如果長期食用可能導致碘缺乏。所以做豆腐時,不妨加點海帶、紫菜等含碘量豐富的海產品一起做菜,如此便能兩全其美了。

豆腐配青菜,防病助消化

豆腐雖然營養豐富,但膳食纖維卻比較缺乏,單獨吃豆腐可能帶來便秘的麻煩。而青菜和木耳中都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正好能彌補豆腐的這一缺點。此外,木耳和青菜還含有許多能提高免疫力、預防疾病的抗氧化成分,搭配豆腐食用,抗病作用更好。

注意:菠菜、莧菜等綠葉菜中草酸的含量較高,應先焯一下再和豆腐一起烹調,以免影響豆腐中鈣的吸收。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