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讀王國維《人間詞話》有感:領略詩詞之美,提升人生境界!

境界是一種美學,而不是一種思想,二者不可混淆。

——王國維

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為核心,中國文化以儒釋道為主宰。

西方人關注靈魂,中國人關注人心。西方人希望得到神的救贖,中國人注重現世的體悟。西方人追求個性解放,中國人主張整體和諧。

西方主張個人完善,讓靈魂在對上帝的信仰中得到解脫。其核心是靈魂得救。東方人提倡依靠自我力量,對內在加以修為修持,最終實現人生的超越和升華。其核心是人心自得。

受“人心自得”觀念的影響,中國古代詩詞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一方面以正史之補,以經世致用、益於世道人心;另一方面,也融入以詩入畫、陶冶性情的審美理想。至明清,這一文學關注世道人心與追求人心超然的創作傾向融合互補,使這一時期的詩詞創作統攝了善與美的文學追求,注重社會人格與自然人格的理想融合,注重人與天地自然、個人與群體與社會的和諧追求,仁義忠孝與空靈無常、因果輪回一起共同構成了詩詞所尋求的善與美的境界。

而到了民國,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基本把中國的古詩詞給論述和解析了個遍。具體這本書好在哪呢?從中我們能學到些什麽詩詞精華呢?今天就來一起品讀進入。

《人間詞話》將中國美學和詩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先生不但構建了以“境界”為中心的鑒賞詩詞準則,還提議了“大詞人”、“真感情”等諸多擁有特殊意義的觀念、界限,更深層次地體現了王國維先生內心深處的人生美學追求。

1,融情於景

《人間詞話》中提到:“有造境、有寫境、……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定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大致上來說,作家在進行創作時,經常會將自己的主觀想法注入被體現的事物,達到“物皆著我之色彩”的效果。所以他提出:“詩人必有輕視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風月。又必有重視外物之意,故能與花鳥共憂樂”。

2,即景生情

在《人間詞話》中,境界可分為“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假如第一種歸為融情於景,那麽第二種就是即景生情。王國維先生指出,在審美靜觀中,通常客體會散發出巨大的魅力,進而引起主體的情感起伏,力求與物達到共鳴。

3,情景交融

王國維指出,美好的境界需要情、景相互影響,並不是單單融情於景或即景生情。一直融情於景就只是“觀我”的主觀情感,客體事物並未產生作用,就無法將情融入景中,而創作也不能達到“以意勝”的效果;一直即景生情,就隻“觀物”,主觀感情並未發生積極影響,也無法情景交融,其作品也不會“以意勝”。

所以,在《人間詞話》中,王國維先生提醒作家在進行創作時,力求既“觀我”又“觀物”,情景往而複來、循序漸進,進而使主客體交織纏繞,達到“意與境渾”的境界。這也是他所提倡的“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的藝術美,也是他追求境界美的最高層次。

4,有我之境,無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

王國維曾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人生之大境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