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黨報再談軍民融合:在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等領域展身手

  在新材料、新能源、環保、智能製造等領域大展身手

  軍轉民 身邊應用連連看(聚焦高品質發展·軍民融合②)

  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馮 華 余建斌

製圖:沈亦伶製圖:沈亦伶

  為高鐵保駕護航、“航天管”鋪設海底解決世界難題、雷達探測城市地下管網、“航天紙”讓人們便捷出行……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動軍工技術向民用領域轉化,為國民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

  體現軍民融合的技術和產品都有哪些?它們又發揮了什麽作用?

  據介紹,我國目前典型的軍民融合產業主要有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飛機、高技術船舶和軍民兩用電子信息等;另外一類比較突出的應用則是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為方向,在新材料、新能源、環保、智能製造等領域大展身手。

  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

  ——建設首個工業互聯網平台。

  早在2009年,中國航天科工李伯虎院士就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雲製造的理念;2015年,世界首批、我國首個工業互聯網——航天雲網正式上線,在2017年6月舉辦的工業互聯網高峰論壇上,航天科工正式全球發布工業互聯網平台INDICS。航天科工董事長高紅衛表示:“通過建設中國特色的工業互聯網,航天科工在推動企業自身轉型更新和軍用技術成果轉化為民用的同時,廣泛吸納全社會中小企業參與國防工程建設,進而推動軍民深度融合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目前,作為我國唯一提供智能製造、協同製造、雲製造公共服務的工業互聯網平台INDICS,已在北京、廣東、浙江、江蘇等國內區域和德國、美國等國外地區落地,入駐企業150萬家,協作採購需求發布金額達3405億元,成交金額總計1452億元;國際雲平台注冊用戶總計1.27萬家。利用INDICS提供的協同設計、協同製造、協同試驗功能後,企業顯著提升了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運用效率。

  服務民生更美好

  ——北斗導航精度更準。

  具有十幾年登山經驗的徐成東是一名資深驢友,每次戶外探險,他的習慣是每到一處陌生地點都要檢查位置,並向後方發送簡單的資訊。徐成東手裡拿的是一款依靠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進行定位的應急終端,除了可以定位導航,還能實現通信傳輸發送短報文。GPS只能單向接收定位信號,卻無法發送資訊,這是北斗衛星區別於GPS的一項重要功能。“很多山裡面是沒有基地台信號的,但是北斗應急終端是通過北斗導航衛星作為中繼,相當於是一個基地台,可以做傳輸和通信,所以我們玩穿越或者是玩探險的時候,要帶上這個北斗應急終端,隨時都能和後方大本營保持聯繫。”徐成東說。

  北斗發展的初衷是服務於國防事業,在國家實施軍民融合大戰略下,北斗系統組網日趨完善,精度大幅提升。提高民用定位精度、服務於國民經濟的發展成為北斗的新使命。目前我國已累計發射30多顆北斗導航衛星,北斗系統已“更新”到最新的北斗三號系統。到北斗三號全球導航系統建成後,將可為全球民用用戶免費提供約10米精度的定位服務。

  ——空管系統從起飛到降落全程陪伴。

  當坐上飛機,開始空中旅行時,你最擔心的是什麽?飛機在空中誰來指揮?有沒有人協助飛行員管控飛行?其實不用擔心!從坐上飛機的那一刻起,來自中國電科的空中交通系列產品,會像接力賽一樣,一棒又一棒地嚴密交接,守護你的飛行安全。據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中國電科將防空指控領域的軍用高科技優勢轉化到民航領域,形成了空管產業通信、導航、監視、空中交通管理等四大業務領域,可為民航用戶提供從起飛到降落的整體解決方案。

  目前,中國電科空管自動化系統已擔負起國內75%的大中型機場值班任務,國內市場佔有率穩居第一,並已成功跨出國門;其中,空管一次二次雷達,技術水準達到世界一流,在國內民航市場國產化佔有率達到100%。據介紹,未來中國電科將突破從地基到星基應用的關鍵技術,研製全新的下一代空管系統,實現從並跑向領跑的躍升,與國產大飛機項目比翼齊飛,服務民航強國戰略。同時,將先進成熟的系統與裝備“走出去”,服務於“一帶一路”建設。

  ——探地雷達實現地下管線“非開挖檢測”。

  城市地下管線是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但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地下管線的建設規模不足、管理水準不高、安全事故頻發等問題凸顯。在住建部指導下,中國航天科工與山東省德州市簽署合作協定,試點應用航天技術加強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他們將航天系統工程理論與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的資訊技術融合應用於城市地下管線領域,用航天遙感、探地雷達、自動控制等多種技術為治理“城市病”提供創新思路和現實支撐。

  “陣列式探地雷達能夠實現城市地下6米深度的探測,快速形成三維探測圖,實現對地下管線和路線下方土體病害的‘非開挖探測和檢測’。”航天科工三院35所該項目負責人張鵬介紹,試點旨在實現城市地下管線定位管理精細化、應急處置高效化、資訊共享全面化,全方位提升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能力,打造城市安全的“生命線”。

  航天技術轉化受青睞

  航天技術在“軍轉民”中發揮著顯著作用。這些技術不僅用於“上天”,也可以“下海”“入地”,在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各個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據統計,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術的牽引下完成的;目前已有2000多項航天技術成果被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航天民用產值已佔據航天總產值的半壁江山。

  ——“航天爐”將褐煤“綠化”。

  褐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種,我國褐煤儲量極大,但長期以來,由於國內缺乏自主的粉煤加壓氣化技術,煤化工沒能大規模地發展。依托中國航天在運載火箭研製、生產和試驗方面積累的技術、人才和管理優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所屬航天工程公司自主研發了航天粉煤加壓氣化技術及整套工藝包,成為國家重點推廣的潔淨煤利用技術。其核心裝備“航天爐”技術優勢顯著,已累計申請發明及實用新型專利189項。這一技術對我國未來開展“煤製油”、保障石油供應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航天工程公司實現了從“賣產品到賣服務,再到賣專利”的逐步更新,累計售出“航天爐”70余台,在粉煤氣化裝置領域市場佔有率第一。

  ——火箭“心髒”支招長線輸油。

  人們形象地把發動機比喻為火箭的“心髒”,專家們更把渦輪泵比喻為發動機的心髒。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在不斷對航天渦輪泵技術進行研究、改造、更新的同時,致力於將這些技術轉化為民用產業。目前,依據渦輪泵技術研發出的各種產品已經廣泛應用於相關領域,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用產品,就是長輸管線高效輸油泵。它的作用是把從油田開採出來的原油通過數百甚至數千公里的管道輸送到煉油廠或者其他地方,每隔大約100公里,就需要一套泵設備給它加力。這就要求泵系統不僅要具有強大的動力輸出,更需要具有不間斷可靠工作、抗強腐蝕等特點。同時,渦輪泵技術還被使用在各種高端消防設備上。

  ——“航天紙”讓人們便捷出行。

  如果你乘坐火車時用的是藍色的火車票,那麽其實你手握的就是“航天技術”。因為這種車票運用的是航天膠片技術研製而成的熱敏磁票紙。由於技術可靠、使用便捷,目前這種“航天紙”已經佔據國內熱敏磁火車票領域全部市場。

  鏈接

  尿不濕、脫水蔬菜、慕斯都是“軍轉民”產品

  在航天發展史上,不少航天員都遭遇過發射時突然“尿急”的囧事,“太空服之父”華人科學家唐鑫源利用高分子吸收體發明了能吸水1400毫升的紙尿片,為航天員解決了難言之隱。而這項技術後來轉為民用,走進了千家萬戶,變成了人們熟悉的“尿不濕”。

  方便麵裡的脫水蔬菜包,也是航天技術轉化來的應用。為了讓航天員在太空裡吃到蔬菜以補充維生素,冷凍脫水蔬菜技術發明了。該技術幾乎能除去蔬菜中的全部水分,將其重量降低20%,但同時能保留98%的營養成分。

  很多愛美女性不一定知道,其實她們頭上引以為豪的秀發,也沾了航天技術的光。太空醫學領域中的外層覆膜技術,被應用開發成一種噴發定型慕斯。

責任編輯:陳永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