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前不久看到一個視頻,被裡面的小萌娃樂壞了。

原來5歲的小萌娃,因為家長不讓她穿園服寫作業,發起了小脾氣。

她理直氣壯地說:「穿著園服寫作業,就像老師在跟前一樣,坐有坐樣,站有站樣。」

家長很納悶,問:「那不穿園服還沒法寫作業了?」

小家夥據理力爭,表示不穿園服,就沒勁,作業寫得慢。隨後,她還邊哭邊反問家長:「你要覺得穿什麽都一樣,怎麽不穿睡衣出去逛街呀?」

事後家長解釋說,小家夥對穿園服,有一種特別的榮譽感。只要穿著園服,就格外精神。

網友們紛紛表示小朋友太可愛了,並且表示這邏輯沒毛病,做事就是需要有儀式感,哪怕只是寫作業。

有人覺得,儀式感只不過是追求一些形式和華而不實的東西。

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適當的儀式感,不僅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增添些許小驚喜,還有著一些非常獨特的作用。

儀式感,能讓孩子形成正面的價值觀

前不久,江蘇連雲港5歲的小朋友王梓陳,在幼兒園門口撿到了五塊錢。

他毫不猶豫地交給了正在執勤的民警叔叔。本以為這只是一件普通的小事情,沒想到,第二天民警叔叔卻給了孩子一個驚喜。

原來,民警覺得孩子拾金不昧的行為,非常值得鼓勵和表揚,於是下班後特意去買了一張獎狀,親手寫上鼓勵的話。

第二天,當著老師和同學的面,民警將這張獎狀,鄭重地頒發給了王梓陳小朋友,希望他能將正能量延續下去。

一張小小的獎狀,看似簡單,卻滿載著對孩子的充分肯定,在孩子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記。

同樣撿到了錢的兩位成都的小朋友,也體驗了一把被民警叔叔接警的榮譽感。

當時,兩個小朋友正在廣場上玩耍,看到地上有五毛錢,就把它交到了執勤的民警叔叔手中。

讓人覺得暖心的是,民警很認真地拿出接警本,將這些信息登記了下來。這份小小的儀式感,卻給了孩子滿滿的正能量。

有時候,一個在成人眼裡看似不必要的舉動,對於孩子來說,卻是莫大的鼓舞,意義非常。

這樣的孩子,以後會更加明確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並且能夠將這份使命感一直延續下去。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在《我們為什麽需要儀式》一書中曾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麽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0-6歲的孩子,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

正面的肯定和評價,更像一顆種子,在孩子的體內生根發芽,讓他們朝著積極正面的方向開花結果。

儀式感,能給孩子傳遞更多的愛和安全感

甜美、可愛又懂事的森碟,就成長在儀式感滿滿的家庭裡。

每一年家庭成員的生日,田亮和葉一茜都會悄悄為過生日的人準備驚喜;每一個傳統節日,他們會帶著孩子體驗與節日相關的一切事情;每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他們還會約攝影師拍寫真,記錄下美好瞬間……

(奧運金牌和跳水狀的生日蛋糕)

從小在這樣充滿愛和儀式感滿滿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內心自然是自信和富足的。

可是,有的人卻未必有這麽幸運。有位網友說,自己雖然從小不愁吃穿,但家裡人從來沒有互相慶祝生日的習慣。

原本覺得這很平常,然而上大學之後,他發現同學之間每到生日或節日都會互送祝福、曬友誼,這讓他很是羨慕。雖然他知道,父母對他的愛一點都不少,也曾認為形式上的東西不重要,可是,總覺得心裡少了一點什麽。

有人說,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而儀式感,恰恰是這「四種營養」的粘合劑。

父母充滿儀式感的日常,一定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他們也學會表達愛,收獲滿滿的安全感。

儀式感,能讓孩子對生活多一重敬畏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為什麽有些人需要儀式感?」

獲得高讚的一個回答是:人生於世,就像在一條漫長的暗黑河流裡漂泊。而所謂的儀式感,大概就是人類於這河流上建造的閃爍的小燈塔。靠這些燈塔,我們才能標定我們的存在。

事實上,儀式感對孩子的影響更為深遠,它能讓孩子對生活多一重尊重和敬畏。

之前看過一段視頻,是一位遲到的小學生,正冒雨跑向教室,正當此時,國歌響起。他立刻站立好,面向國旗敬禮,一直到國歌結束,才繼續往前跑。

朱熹曾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

人只有心懷敬畏,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才不會為所欲為。而敬畏生命,感恩生活,也會讓人由衷地生出責任感。

前段時間,中山市的一所中學裡,800多名學生參加了「成長門」儀式。陽光下,一張張青春洋溢的臉微笑著,宣誓、唱校歌、與老師擊掌。

有人覺得這很形式主義,只不過是一個考試,何必如此大費周章?

其實,這是為了給孩子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我已經長大了,我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儀式感的意義,就在於用莊重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特殊時刻。

在這樣的氛圍和儀式感之下,更能激勵孩子內心的責任感,和對生活的熱愛和敬畏。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才不會首先想到退縮,而是激流勇進。

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幸福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曾經做過一個研究調查,數據表明,在家裡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是學業、事業上的成就。

一位來自英國肯特郡的印度裔父親,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完美地印證了這一點。

這位父親在女兒出生後的每一天裡,都不曾缺席,並且抓拍下了她的每一個特殊時刻:第一次微笑、第一次蹣跚走路、第一次背著書包上學……

在女兒18歲的那一天,他將6575張照片,做成了一幅巨大的畫像,當作生日禮物送給女兒。

雖然女兒對父親每天的拍照時有怨言,但是當她收到這個特別的生日禮物時,還是異常興奮,並且表示,每一張照片都是獨一無二的,讓她覺得無法取捨。

無獨有偶,南京的一位媽媽,在女兒結婚的時候,為她精心準備的嫁妝,既不是房子也不是車子,而是整整20萬字的《女兒成長隨記》。

因為,她希望培養女兒獨立從容的人生態度,而不是沉迷於物質享受。

事後,女兒也表示非常感動。因為,翻閱這本隨記,那些被遺忘的記憶,瞬間又復活了。這份溫情和儀式感,是任何禮物也替代不了的。

可見,儀式感和金錢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它源自我們內心對一件事情的重視程度,以及我們賦予它的獨特意義。

德國作家洛蕾利斯曾說:「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

一個擁抱、一個吻,或者滿足孩子一個小小的願望,都能讓孩子從儀式感中,感受到滿滿的幸福。

而這種幸福感,能讓孩子不辜負生活,不辜負自己,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End-

作者:菈媽,自由撰稿人,熱愛生活和文字、專注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願用一生陪伴孩子共同成長的二寶媽。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