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20種老物件太稀罕,很多已經消失,用過5件你就老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老物件退出了歷史的舞台,這些凝聚力歲月的物件總有一種厚重的感覺,讓人覺得親切。圖為人力手搖的紡車,由木架、錠子、繩輪和搖桿4部分組成,把棉花紡成線,用來製作織布的原料,在過去的農耕時代,是一項很重要的發明。

人力織布機,這種織布機在中國紡織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雖然看似很簡單,但是已經有了上下開啟織口、左右引緯、前後打緊等3個方向的運動,是現代織布機的始祖。

牛拉車套,套在牛背的凸起的疙瘩部位,一般都是用一根自然生長的完整的彎曲木頭做成,非常結實耐用,這樣的木頭很難找。

這個老物件別誤認為是縫紉機,它是一種打經繩用的機器,用腳踏動左下角的踏板,上面的木輪轉動就可以把繩子纏繞在上面,不知道具體叫什麽名字。

這個老物件看起來有點像馬桶,其實是做土瓦用的模具,叫瓦桶或是布瓦,是一塊塊的木片用棕繩穿在一起的,外套一個布的外套,一次可以做4片瓦。

墨鬥,中國傳統木工行業中最常用的工具,將墨線一端固定,拉出墨線牽直拉緊在需要的位置,再提起中段彈下可打成一條直線。現在一些老年的泥瓦匠習慣用這個,覺得順手。

鑽,以前農村用來補水缸、陶瓷的水盆等用的,鑽個眼,在用鐵扒鋦子補好。

撥浪鼓,以前小商小販走街串巷用的,用來招徠客戶。相信多數七零後八零後還記憶猶新,那時候小孩子一聽到撥浪鼓響聲就會跑過來,圍著小販熱鬧著玩。直接稱呼小商販叫“撥浪鼓兒”。

鍘刀,用來切草、樹枝、根莖等,切碎後喂牛餵養。鍘刀屬於傳統農具,現在很少有用的了,工作原理十分簡單,卻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展現了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風箱,以前農村家家戶戶灶房裡都有用磚砌成的土鍋土灶,灶台的旁邊放著一個風箱,做飯時一手添柴,一手拉動風箱使灶火旺盛。鐵匠打鐵時旁邊都有一個風箱,60、70後小時候大都用過。

石磨或是石碾子,這個老物件大家最熟悉,現在在農村還能經常見到一些廢棄的石磨,有些偏遠的農村這種石磨還在使用,用它來磨一些雜糧、蕃薯乾等麵粉,做手擀麵或漫頭時放上一些雜糧,味道非常好,比機器磨的面好吃多了,磨豆漿做豆腐更是美味。

獨輪車,那個時代主要的運輸工具,力氣大的人一次可以推上幾百斤的物品。

馬車,廂側有窗,上面有蓋,很像轎子。雖然時過境遷,但是它仍然給人一種高尚典雅的享受。但隨著對效率的追求,馬車終究抵不過現實,只能將交通工具的頭銜拱手讓給汽車。

黑白照相機,在這款相機裡你找不到黑白以外的顏色,很有複古感,用的是膠卷,現在被數位產品替代了。

這個應該很少有人認識,車絆子,拉人力車時扣在肩膀上的帶子,方便用力。這個帶子是用清朝時期男人的長辮子做的,材質非常稀罕。

馬車,像這種大型的馬車需要幾匹馬才能拉動,以前生產隊都有,拉的貨物比現在的拖拉機還多。

水車,這種提水設施歷史悠久。因為其形狀猶人中之龍骨,故名“龍骨水車”。龍骨水車作為灌溉機具現在已被電動水泵取代了,很多年輕人沒見過,也不知道怎用。然而這種水車鏈輪傳動、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卻有著不朽的生命力。

嘎斯燈,也叫電石燈、乙炔燈。利用電石與水反應生成乙炔,點燃乙炔燃燒發光,氣體英文中叫嘎斯,所以叫嘎斯燈。80後的估計都不認識,根本不知道它是什麽。那個年代煤油價格相當貴,嘎斯燈成了給千家萬戶帶來光明的功臣。現在基本已經絕跡了。

榨油的石碾子,倆大碾輪的叫鳳凰碾,碾底是多塊厚石頭組成的大環形,專門粉碎打油原料,如大豆、棉子、花生仁,蓖麻子等。以牲口拉或人推當動力。60後很少有人知道。

吹稻穀用的風車,結構十分複雜,現代機器風車的鼻祖,機器風車的原理、造型都是根據這種風車製造的,古時農民的智慧真偉大。這些老物件,您認識幾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