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媽祖生日快樂,關於媽祖你不可不知道的那些事

媽祖信仰自宋代以來至今已歷時千年。其間媽祖的神格不斷得到提升,由“天妃"到“天后"又到“聖母";媽祖的神職也不斷地豐富,由“海洋之神"、“漕運之神"到“祈雨之神"、“保育之神"甚至“戰神"。

而起源於中國福建莆田的媽祖信仰,隨著海外貿易的發展和中國東南人口的向外流動,已經成為了一種世界性的民間信仰,

可謂有華人處,即有媽祖,天后以她博大的胸懷以及無邊的神力,庇佑著無數信仰她的人民。

今天是天上聖母媽祖娘娘的聖誕,我們就一起關於這位最著名女神的事跡吧!

1

天上聖母媽祖娘娘本跡源流

《太上老君說天妃救苦靈驗經》記載,太上老君看到在大洋溟渤、河瀆川源、四海九江、五湖水澤中,蛟蜃魚龍,出沒變化,精妖鬼怪,千狀萬端。

而眾生於海中翻舟覆船,損人性命者不計其數,老君乃命妙行玉女三月二十三日辰時降生人間,救民疾苦。妙行玉女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降生於田縣湄洲島,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

故又稱林默娘,五歲即隨父出海巡邏,諳熟水性;八歲入塾讀書,過目成誦,釋文解義。默娘十歲喜靜,誦經體道。十三歲得遇道人授以“玄微秘法”。

十六歲時,某日,與眾姐妹照妝於井中,忽見一仙人手持一對銅符,自井底冉冉而上。眾姐妹驚駭奔走,獨默娘不慌不忙,跪拜仙人。

仙人即以手中銅符相贈,並授以仙法。默娘得此銅符之後,潛心研習,學得一身法術,靈通變化,未卜先知。

自此之後,默娘用習得的法術行善救人。她為人治病、除疫去瘟、驅鬼辟邪、呼風喚雨、解旱止澇、飛馳海上、遊巡島嶼、拯救海難。這讓遠近的人都很感激她,並稱她為“神母”、“龍女”。

及至媽祖二十八歲時,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媽祖對家中人說:“我心好清淨,不願居於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

家人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將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了香,告別諸姐,直上湄峰最高處。

這時,只見湄峰頂上濃雲四合,一道白氣衝上天空,仿佛聽見天空有絲竹管弦奏起的仙樂聲,直徹雲天,彩虹輝映。

媽祖乘長風駕祥雲,翱翔於蒼天皎日間,俯視人世,若隱若現。忽然彩雲布合,不可複見。

湄洲人仰頭望去,無不欷噓驚歎。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們時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盤坐於彩雲霧靄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護國佑民。

於是鄉裡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後人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老君也封其為輔鬥昭孝純正靈應孚濟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

2

祖國統一史上最重要的神祗——媽祖助收台灣

寶島台灣自古以來即是我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歷史曾易手他人但最終都回歸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康熙十九年,三藩之亂平定,次年台灣鄭經病死,鄭經死後,諸子奪權內訌,

康熙皇帝抓住這個機會,下次攻台,當時主帥軍隊的是大將施琅,而施琅在攻台過程中,得媽祖相助最多,至今流傳於福建沿海。

撮其大要,共可分為甘泉濟師、佑助收艇、助陣軍中。

3

甘泉濟師

康熙21年,靖海將軍候福建提督施琅,奉命收復台灣。其間,媽祖時時處處予以默助,使施琅將軍得以馬到成功。

當年11月,施琅率大軍駐在莆田沿海平海澳。時天大旱,已持續七個多月沒下雨了,飲水成了大問題。

平海天后宮前左有一甚淺的水井,距海不遠,漬鹵浸透水有鹹味,勉強可供食用。雨水正常時,這口水井就不能供百口民眾飲用,哪有水能供施琅三萬大軍所需呢?

水,成為困擾施將軍的大難題。施琅對此感到十分不安,士兵沒有水喝,怎能有心去收復台灣呢?

忽一日,施將軍想起駐地有座天后宮,何不如到宮中燒香祝願向媽祖禱告,祈求賜水,以解眼前困難。

禱畢,他就命士兵把原來宮前那口水井重整深挖。掘沒多深,忽然間泉水從地下湧出。水味甘而無苦澀。施琅和士兵們喜出望外,雀躍歡呼。

媽祖在天之靈暗中扶助施琅。這口井水源源不斷,從當年11月至翌年3月,晝夜汲不竭,可供三萬多兵士所需,軍心穩定。

水問題解決了,使施琅能順利做好收復台灣的準備工作。他為感激媽祖神功,便在井旁立一石刻,名曰:“師泉”。昭神貺也,萬古不朽。施琅並作師泉井記。師泉井、碑刻和師泉井記今猶在平海天后宮。

當時,天后宮因康熙年間截界,廟宇圯廢破爛不堪,僅有數椽可蔽神像。施琅感天妃賜水之恩,便動員各營士兵捐俸,重建天妃廟宇。

4

佑助收艇

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施琅第一次率兵渡海攻打台澎,因缺風船行很慢,施琅下令回航平海。

不久,忽起大風,戰艦上小艇被風刮下海,不知去向。第二天風停息後,命令出海尋找小艇,均安然停在湄洲灣中,艇上人報告說:昨夜波浪中見船頭有燈光,似人攬艇,是天妃默佑之功。

施琅大為感動,命令整修平海天后宮,重塑媽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妝樓、朝天閣,並請回媽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

助陣軍中

康熙22年6月,施琅率領三萬大軍渡海征台。澎湖島是中道之衝。要收復台灣,必先攻克澎湖。在征戰時,士兵在舟中都感到神妃如在左右。

有媽祖神靈扶護,大家更加威武雄壯,奮勇殺敵,喊聲震天。煙霧迷海,戰船破浪前進,左衝右突,凜凜神威震懾敵人。敵眾死傷甚多,血染海水。

敵兵落水淹死者也不計其數,施琅將軍首戰告捷,為收復台灣掃除了障礙。據傳說,施琅的左營千總劉春在征戰之前,一天晚上曾夢見天妃。

她告曰:“21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台灣。”果然後來這些預言均成為事實。就在6月22日施琅大軍與敵兵鏖戰時,平海鄉人在天妃宮中見到天妃衣袍透濕,其左右二神將兩手起泡。這些都是天妃助戰的征象。

是日,施軍澎湖一戰大捷,即是天妃神靈暗中默助之功。此事當時在軍中廣為傳頌。

施琅底定全台,上奏清廷建議奉台灣民間信仰的媽祖晉封天后,康熙23年清廷準奏,且進頒“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號,改台南寧靖王府為大天后宮。

當時施琅從湄洲島湄洲媽祖祖廟帶來的古媽祖黑面二媽,目前安置奉祀在鹿港天后宮,供眾信徒膜拜,此尊神像已有一千年的歷史,

據說神像上的頭髮乃是媽祖真發,目前全世界僅存一尊,大陸本有兩尊開基媽,但都已毀。

5

緣何信徒愛稱呼聖母為“媽祖”

聖母自宋代得道成真之後,屢有靈驗,故朝廷屢次加封。其於南宋高宗時被封為“崇福夫人”、“靈惠夫人”;

南宋光宗時封為“靈惠妃”;直至康熙23年,加封“天后”。

雖有這麽多的官方封號,但對於民間百姓來說,最慣用也最常聽見的卻是“媽祖”二字。那到底為什麽有那麽多封號不稱,而唯獨鍾愛媽祖這一個稱呼呢?且聽我與你細細道來。

清代趙翼《陔余叢考》這本書中提到:“江漢間操舟者,率奉天妃,而海上尤盛······

台灣往來,神跡尤著,土人呼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發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媽祖雲者,蓋閩人在母家之稱也。”

正如上面趙翼所說的,媽祖這個稱呼,是福建當地對年長婦女的昵稱。中國民間百姓常有以媽、娘(娘)、姑、婆、等名稱呼女性神明,顯得更為單純而親近,而“祖”字在民間則有尊敬如“祖先”的含義。

林姓族人有稱呼媽祖為“姑婆祖”或“姑祖母”之例,則普通百姓稱呼“媽祖”也含有“女祖先”的意味。

民間稱呼“聖母”為“媽祖”,拉近了神明與信眾自身之間的距離,在心理上更有歸屬感與親切感。正如在廟裡稱“觀音菩薩”,在家中則稱為“觀音媽”。

正因為此,“媽祖”這一稱呼在民間更為得到百姓的認同,甚至於在媽祖之後還加上婆,稱呼為“媽祖婆”,更顯親昵。

媽祖寶誥

志心皈命禮

母儀配地,聖德參天。通玄靈體,默靜神仙。

閩省威靈赫赫,湄州惠澤綿綿。陽神每顯,救世垂憐。比比振彝倫之化,悠悠效道學之玄。抱慈悲扶危濟困,施側隱廣度善緣。

聖德在水,妙法大行。至貞至節,無袒無偏。尋聲救苦救難,隨心消禍消愆。

大悲大願,大聖大慈。玉封天后,天上聖母元君。

(編輯:如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