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耗時數月,費銀數百,古代趕考耗時又耗錢

在古代,博得前途、獲得好出路,只能靠這“一考定終身”了。因此,古人對“高考”(科舉)的重視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在。趕考一樣很“燒錢”。

古代高考,趕考一樣很“燒錢”

許多影視劇裡,窮酸的秀才遇到了賞識他的貴人,給予物質資助,考生高中後又回來報恩。側面可以看出,古代的科舉考試費用並不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

首先是趕考費。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赴舉者劉蛻曾在一篇文章中訴說了赴舉的辛酸:“家在九曲之南,去長安近四千里。膝下無怡怡之助,四海無強大之親。日行六十裡,用半歲為往來程,歲須三月侍親左右,又留二月為乞假衣食於路線。……況有疾病寒暑風雨之不可期者,雜處一歲之中哉!是風雨生白發,田園變荒蕪。”劉蛻所說的“半歲為往來程”,雖然訴說了趕考的辛酸,也吐露了其間巨大的經濟壓力。半年間不僅收入全無,還有旅途車馬費、旅店費、飲食等盤纏,是一筆大開支。

古代考試還有一項開支,學生考試用的每套試卷都由考生來支付,加上置辦一些考試裝備,如脂燭水炭、餐器、衣席等,加起來不是小數目。

光緒會試,四川考生耗時8月,費銀數百

四川有個的叫丁治棠的舉人參加光緒十五年(1889)舉行的會試,用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才到達上海。在上海稍作停留之後,他花了十兩八錢銀子買了洋船的船票到天津港,又花了七千錢雇車從天津到北京。剛到京城,他就遇到了沙塵暴,讓長期生活在南方的他感到非常不適應。他在路上一共花了47天的時間。然後,他在京城的客棧住下來,這時離考試剛好還有1個月。考試結束後,他與其他考生一樣,還需要住在京城,等待公布錄取名單。

丁治棠落榜了,他離開北京回家,回家的路線相同。丁治棠到北京參加會試,前後一共用了8個月的時間。在這8個月的時間內,儘管他沒有將每筆開支都記載下來,但他在落榜後,曾經傷心地說:“費銀數百,如泥牛沉海,毫無消息”。

數百兩銀子應該是他此次赴考所用經費的真實數額,他參加會試花去了不少銀兩。這筆數目是極其巨大的,要知道那時候一個私塾老師一年的收入也才差不多10多兩銀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