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個核心,培養聰明寶寶——構建家庭智力教育環境


2018年9月7日,我們邀請到了從事幼兒教育50年的北京市高級教師、現任金色搖籃教育委員會高級專家盧永萍,以構建家庭智力教育環境為主題,為大家分享了《1個核心,培養聰明寶寶——構建家庭智力教育環境》的直播課程,現將文字版內容如下:

幼兒教育,從本質上講可以說就是一種環境的創造。

在影響人的智力發展的兩大因素:遺傳和環境中,遺傳因素在卵子受精的瞬間就決定了,是不可調節的因素,唯一可以調節控制的是環境因素。

尤其是,早期教育環境是人生的起點,環境的優劣決定幼兒早期發展基礎的奠定。

今天我將從4個方面和家長朋友們進行分享:

首先,我們來談一談,教育環境對幼兒發展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包括哪些內容呢?

由於時間關係,我今天主要和家長們分享關於如何創設家庭智力教育環境,我將從三個方面和大家分享:


1

為嬰幼兒說話能力創設訓練環境


1為幼兒創建一個良好的口語學習環境


家是幼兒生命的搖籃,是幼兒最溫暖、自由、快樂的港灣,因此家長對培養幼兒的口語有很大的影響。

家長平時講話時應努力做到發音正確,用詞恰當,語法規範,聲調自然而適中。

進行聽說話的訓練,兒童學說話是從聽說話開始的,對於幼兒來說要隨時提供聽說話的環境。最簡單的方法是隨時說著你正在做的事,還可以說孩子正在做的事。

這種語言環境的作用在於開拓兒童的「聽-說系統」。兒童與成人交往時,通過生活活動就會模仿成人的語言和語調,也就是學會了說話。

同時,要充分利用廣播和電視中的兒童節目,讓孩子多模仿正確的語言,使孩子增加辭彙、學習表情、豐富語調,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豐富孩子的生活知識


豐富的生活是幼兒語言發展的源泉,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多觀察各種事物,擴大眼界,增長知識,從而豐富孩子說話的內容,提高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

當前,父母比較重視孩子的娛樂活動,如平時讓孩子看豐富多彩的電視節目,節假日帶孩子到公園、娛樂場所玩耍或到風景名勝地觀光旅遊等。

家長應利用帶孩子外出活動的機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觀察,在孩子觀察時和感受後,父母可以很自然地、輕鬆地跟孩子交談。堅持這樣做,可以對孩子的說話能力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3讓孩子多講、多練


父母要多與孩子交流,讓孩子在童趣中學習語言 ,生活在單調環境中對孩子的語言發展不利,要創設不同的生活環境,讓孩子見得多,聽得多,才有「素材」可說。

有意識地尋找孩子善於表達的話題,利用一切機會培養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家長可以用聊天的方式,引導孩子把自己從各方面獲得的見聞講給家裡人聽。

在孩子要講的見聞中,有些事是家長不知道的,為了讓大人明白,他就要努力把話說清楚,這樣就訓練了孩子獨立、連貫講述的能力。

也可以讓孩子看一些有教育意義的、色彩鮮明、形象突出的圖片、兒童刊物、圖畫、故事書等,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看圖說話。

這就需要家長讓孩子講述內容前,自己要先看一遍,然後想好,給孩子提幾個問題,所提的問題必須與孩子的智力水準相適應,以達到提高他們口語水準的目的。


2

促進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創設訓練環境


1什麼是手眼協調性?


手眼動作的協調是指人在視覺配合下手的精細動作的協調性。


2培養幼兒手眼協調能力的重要性


手眼協調能力是人的身體運動智能中兩大主要能力之一,屬於身體小肌肉群的能力發展,它的能力大小標誌著幼兒大腦發育的成熟度。俗話說:心靈手巧,其實是手巧促心靈。

對孩子來說,手、眼、腦協調是一種特殊的技能,通過大腦皮層中的感覺中樞進行,由手操作的運動來完成整個協調活動。

鍛煉孩子手眼協調能力,不僅能使寶寶的小手靈活,促進想像力的發展,同時有利於左右腦的均衡發展,最終促進大腦的發展。

因此,手、眼、腦的協調培養,對寶寶的早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家長應注意訓練寶寶的手眼協調能力。


出生—1歲:嬰兒期的協調訓練應創設的環境


從寶寶出生開始,父母就要根據寶寶生長髮育的規律及時給予適當的訓練,注意應左右手一起訓練,在遊戲中鼓勵寶寶雙手一起使用,這樣寶寶的左右腦同時均衡、協調發展,智商發育會更好。

寶寶出生不久,就好像有用小手觸摸其他東西的願望,還沒滿月,寶寶就能把成人的手指頭抓得牢牢的。

當寶寶躺著時,只要他醒著,成人就可以抓著他的兩隻小胳膊輕輕地左右舞動。可以舉著他的兩隻小腳或小手說「舉高」,然後放下它們說「放低」。

也可以有節奏地聽著音樂交替進行。成人還可以拿色彩鮮艷的玩具在孩子眼前晃動,訓練他追隨、抓拿能力。

在寶寶3個月時,成人不僅可以拿各種材質的玩具給他抓取與玩耍,還應讓他觸摸毛巾、紙張、碗筷以及成人的臉等一切能夠觸摸到的安全的東西,來提升他的觸覺感。

當寶寶會翻身時,成人試著用手托著球接近他,訓練他用手來夠,也可以把玩具靠近他的腳,讓他試著用腳來踢,用左右手或左右腳交替著接近玩具,這樣能夠鍛煉寶寶的運動能力以及孩子的協調性,促進孩子的協調性發展。

在寶寶的視野範圍內,成人先吸引他注意床上的一件有趣玩具,再吸引他用手去摸,然後再問寶寶:「玩具在哪兒?」

經過多次訓練,孩子就會用眼睛來巡視定位,然後用手去抓,經過反覆練習,孩子只要看到玩具,就會很自然地把玩具抓到手裡,基本能達到手眼同步。


1—3歲:幼兒期協調訓練應創設的環境


1、給孩子買一些操作性玩具

如串珠、積木、拚插玩具,或家庭中可提供的物品以遊戲的形式讓孩子反覆練習。

(1)串珠訓練

要讓1歲多的孩子把木頭做的像算盤珠一樣大小的珠子穿成串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為減低難度可以先讓孩子用鞋帶來穿,鞋帶應選擇兩端有硬塑料包裹的那種,便於孩子捏住繩端並較容易穿過珠孔。

開始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讓他理解只有繩子從孔中穿過才能把幾個珠子連成串,在孩子剛開始練習時也可以手把手地教,讓他體驗繩子穿過珠孔時兩隻手的相對位置和兩隻手倒手的過程,這樣手眼協調練習中還包含了太空方位的體驗。

在孩子專心操作時家長要有耐心,允許重複和失敗,在成功時要及時表揚,和孩子分享成功的快樂。

為了引起孩子串珠的興趣,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動物、水果、幾何圖形的串珠,邊穿邊開展認知活動。

開始先給寶寶提供大珠,能穿的較好了再提供大扣子、中等珠子、扣子、小珠子、扣子等,逐步提升手眼協調能力。

(2)拚插訓練

家長用積塑按造型圖示先插成某種造型,引起孩子興趣,再讓孩子仔細觀察拚插過程,然後鼓勵孩子先學習怎樣將一片積塑嵌入另一塊積塑內,教孩子學會插積塑。

可以先讓孩子自由插,家長問他插的是什麼, 孩子會根據自己的想像說出是什麼東西,這時家長給予鼓勵,讓孩子建立自信心和玩拚插的興趣,當幼兒的手眼協調能力提升了,再引導孩子拚插簡單的成型作品進行練習。

(3)積木訓練

古往今來積木是幼兒的經典玩具,玩法多種多樣。怎麼讓孩子玩起來高興呢?

剛開始摞高2~3塊積木對1歲的孩子來說都很困難,簡單的重複動作往往使大人煩躁,失去耐心,而對孩子來說,他要能自如地運用自己的雙手,哪怕摞高1塊積木也需要反覆地練習,這裡既鍛煉了手眼協調也練習了平衡感的掌握。

這種反覆動作學習的過程對1歲多的孩子是必須的過程。為增加遊戲樂趣,大人可以搭一個4~5塊積木摞成的樓房給孩子看,然後裝作不經意將樓碰翻,孩子先是一驚,但看你在笑,他也會跟著笑,之後他會高興地學著一次又一次地把你搭好的樓房碰翻,在這之後培養他自己把積木摞起來就變得有趣多了。

孩子到2歲左右積木也應變得複雜一些,比如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可搭出不同的圖形,還可從盒子裡拿出來,再按一定順序排列回去,培養孩子的記憶能力。

還有一些可以拚圖的積木,孩子在拚出一個小動物之前可以先看完整的圖形,在你講解各部分特徵後再讓他拚回去,這裡還有孩子對圖形的記憶的訓練。

總之積木雖簡單,可玩的方式卻很多,可以有效地促進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

(4)塞硬幣訓練

1歲多的孩子將桌上的硬幣拿起來應該是不成問題的事,但要把硬幣變成遊戲中的道具還是要下一些功夫。

首先將大小不等的硬幣洗乾淨,數好數備用。每種大小的硬幣準備3枚或5枚,遊戲結束後要數清楚,以免孩子誤服而你不能及時發現。

其次準備幾個紙盒子,每個盒蓋上挖出和硬幣大小相對的長方形的孔,以剛好塞入一個硬幣為宜,這可以提高孩子手指運動的準確性。

先把硬幣混合在一起然後分別挑出不同大小的硬幣,示範性地塞入不同的盒子中。

對小年齡孩子而言,可以將盒子塗成不同的顏色來幫助識別;但2歲之後盒子最好為一種顏色,讓孩子在練習中識別硬幣和孔的大小,以及練習配對。

在孩子會玩以後可以請年齡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還可以比賽誰投得快,投得正確。

由於遊戲道具是硬幣,所以家長應始終在身旁監護,以免孩子將硬幣食入口中發生危險。

2、握筆畫畫

是訓練幼兒手眼協調的基礎項目。孩子開始繪畫是亂塗亂畫,當有了一定的基礎後,就可以讓孩子有目的塗色。

家長給孩子準備一些簡單輪廓畫讓孩子塗色,練習描虛線,感受線條的軌跡。畫各種簡單線條,幾何圖形,簡單物體,既發展了孩子手的精細動作,又能通過畫出的痕跡進一步激發他的興趣。

3、訓練孩子自己拿杓吃飯

幾乎每一個小孩子都喜歡玩杓,都喜歡自己拿杓攪飯,並試著往嘴裡放。這是提高手眼協調能力的一個絕妙途徑。孩子通過數次握杓舀飯,並且送往口中,很快手眼配合會越來越好,動作就協調了,這也為進入幼稚園自主吃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6歲:學齡前幼兒期協調訓練應創設的環境


1、較複雜穿珠、拚插訓練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準備兩種以上顏色的珠,可以按規律穿,或者是給他準備一些小的穿的玩具,如穿小飾品等。拚插也可以選擇較為複雜的成型作品。

2、捏泥訓練

家長準備超輕黏土,讓幼兒練習搓、揉、捏的技巧,組合成成型作品。如:捏一個蘋果,紅的揉成球狀壓一個小坑插一根茶葉棍,綠的壓捏成葉子,貼捏在小棍上成蘋果。孩子越捏越有興趣,而且難度也應該先由簡單,再到複雜。

3、剪紙訓練

準備一把孩子專用的安全剪刀、手工紙,先教孩子使用剪刀的技巧,讓孩子隨意剪,把紙剪碎就好。

達到較熟練時,家長給孩子在紙上畫上各種線條:如曲線、直線、幾何圖形、簡單圖案(生活用品、植物、動物等),讓孩子練習剪,孩子的手眼協調性將不斷得到提升。

4、剝大蒜訓練

家長準備大蒜若乾、小碗兩個,和孩子一起剝蒜。

家長示範剝大蒜的動作讓孩子觀察,開始把大蒜瓣用冷水泡一下,這樣好剝,增加孩子的興趣,以後可以不泡,讓孩子練習提高雙手和眼的協調能力。

5、彈紙團訓練

準備彩色紙團(最好用彩色列印紙)、一次性紙杯幾個,把紙裁成由大到小的正方形,並揉成硬紙球。

先示範食指、大拇指彈珠的動作,用力把拇指彈出去,再讓孩子來練習動作。

家長把紙杯擺在桌子的一邊,用彈出的紙團把紙杯彈倒,請孩子來練習,再逐步增加紙杯數量,紙杯由大到小,紙團由大到小,距離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

這種訓練孩子的興趣性很高,手眼協調能力提高的很快。

6、筷子夾豆訓練

家長準備筷子一雙、小碗一個、花生米、蠶豆、菜豆若乾。

家長先教孩子正確的使用筷子的技巧,幼兒基本會使用筷子後,先練習夾紙團,能熟練地夾起紙團後,練習夾花生米,幼兒能熟練地夾起花生米時,就可以開始練習夾蠶豆、菜豆,甚至於夾黃豆。

通過這個訓練,家長還可以和孩子進行親子遊戲,進行比賽,看誰夾得快,家長可以有意識的輸給孩子一兩次,也要贏也要輸,訓練孩子贏得起輸得起,也讓他體驗自己能贏的成功的喜悅。筷子夾豆,可以訓練孩子手眼的協調與控制能力。

以上我們主要和朋友們分享的是關於創設手(小肌肉群)眼協調的環境與訓練方法。順便提一下其它運動素質(大肌肉群),如進行拍球、跳繩、輪滑等訓練。

其它運動素質,如動作速度、彈跳力、柔韌性、上下肢的靈活性等,與協調能力關係密切,這些運動素質的發展水準直接影響完成動作時把握動作技能的太空、時間、節奏等特徵以及各部分肌肉用力的協調配合,對幼兒整體的協調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


3

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與創造力創設環境


1什麼是幼兒的科學探究?


幼兒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為什麼雪是白的?花為什麼會有顏色?河水為什麼會結冰?樹葉為什麼會落下來?

孩子們會帶著這些好奇心與大自然和身邊的事物接觸,從中發現、感受、成長,這些其實就是幼兒的科學探究表現。

科學探究活動實際是培養幼兒思維活動的途徑,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讓幼兒在動腦、動手的探究活動中,進一步形成積極的科學態度,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積累多方面的科學經驗,為未來的創造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嬰幼兒時期,是思維快速發展的時期,好動、好問是幼兒的天性,「問」就表示他對事物的好奇,疑問,幼兒的科學探索從發現開始。


2怎樣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與創造力?


在家庭環境中家長要善於創設情境,激發幼兒去發現,大膽提問,發現和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家長要以多種形式、巧用身邊的材料提供發現問題的機會,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

1、操作類探究

案例1:一張餐巾紙,我和孫女一起玩

家庭每天吃飯都會用到餐巾紙,很多家長認為,餐巾紙只是用來擦手或者擦嘴,但是如果我們把它作為環境創設的材料,那麼教育作用就不一樣了。

當時我每天在桌上放一張餐巾紙,過幾天我換了一張畫上圖案的餐巾紙,孫女馬上就會注意到,探究就此開始。

我們可以一起觀察餐巾紙上的圖畫,包括內容、數量、顏色等,還可以玩餐巾紙變魔術的遊戲,通過摺疊的方式,變成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


案例2:樹葉的奧秘 A發現落葉;B樹葉粘貼畫;

可以有意引導幼兒觀察樹葉的形狀、顏色,春夏葉子都是綠的,秋天葉子就變黃了,這時孩子的好奇心就產生了,會問:「為什麼樹葉會變黃,會落下來?」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樹葉變黃的原因,是為了減少水分和養料的流失,才能安全的過冬,而第二年春天的時候,新的樹葉又可以再發芽生長了。

還可以告訴孩子落葉的用處,如做肥料、燒火、做飯,同時可以利用落葉,和孩子玩撿拾落葉的遊戲,製作樹葉粘貼畫,整個過程中,孩子玩得開心,也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


案例3:竹籤魔棒 A製作魔術棒;B變魔術;發散思維訓練(數形成的概念與創造力)

可以把買來的肉串的竹籤留下來清洗乾淨,一根段成兩段,用刀削尖(不是很尖),用砂紙打磨光滑,即衛生又安全。

第一可以玩撒棍,玩的過程中需要的是耐心和細心,要小心一根不要碰到另外一根,還要最後看誰拿的最多。

第二,還可以跟數概念結合在一起,開展認知活動,玩數的形成,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能力。

2、實驗類的探究

案例1:糖到哪兒去了

A:好吃的糖

家長可以準備幾種不同口味的糖,拿出與家庭成員數量相同的糖果,並且讓孩子去發糖,告訴孩子今天每人只能吃一塊糖,讓孩子在發糖的過程中,感受「一」和「許多」的概念,感知到數的意義。

吃糖時,可以每個家庭成員都說出自己吃到的味道,並且說出吃到的糖的名字,讓孩子了解糖的種類和名稱。

B:糖到哪兒去了

家長可以先給孩子喝一杯加了糖的水,讓孩子猜測甜味從哪裡來,然後和孩子一起實驗糖在水裡的變化。

可以準備一杯涼開水和一杯較熱的水,觀察糖在水中融化的過程,讓孩子了解糖遇到水(溫水、涼水、熱水)都會溶化,吃到嘴裡因為有唾液也會溶化。


3、製作類探究

案例1:餐廳的飲食

在帶孩子外出吃飯時,讓孩子觀察服務生的工作,認識職業特性,如服務生會記食譜,給客人端菜等。然後可以告訴孩子這些飯菜是廚師做的,這樣孩子就有了生活經驗,可以引導他們開始探究了。

回家就可以繼續和他玩餐廳的遊戲,準備一套餐廳玩具和超輕黏土,之後和孩子進行分工,一個做廚師一個做服務生,即動手又動腦,又有一個社會性的發展。


案例2:有趣的紙

A:認識紙的種類;B:製作五色多角燈籠

孩子經常對紙充滿好奇,喜歡撕一撕,團一團,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和認識。針對幼兒這一特點,為了滿足幼兒的好奇心,使他們對紙有更多地了解,家長可以開展「有趣的紙」的探究活動。

(1)認識紙的種類

家長準備餐巾紙、圖畫紙、報紙、皺紋紙、電光紙、手工紙等不同種類的紙。

開始先在桌子上放同樣的紙,幾天后再放不同的紙,引起孩子的注意後,再將所有的紙拿出來,讓幼兒觀察、觸摸,並且說說都是什麼,是做什麼用的,當孩子不知道時,家長應講給孩子聽。

(2)遊戲《摸紙》

準備一個紙袋子,請孩子閉眼隨意摸出一張紙,說說自己摸的是什麼紙,乾什麼用的。

(3)遊戲:《誰不見了?》

把各種紙逐一擺在桌上,讓孩子識記,然後讓孩子閉上眼睛拿走一張紙問:誰不見了?

反覆玩幾次,每次的紙都不一樣,讓幼兒通過觀察鞏固對幾種紙的認知,同時發展了幼兒的記憶力。

(4)感知不同材質的紙

家長拿出各種常見紙讓幼兒看看、摸摸,問:你看看這些紙一樣嗎?幼兒:不一樣,餐巾紙軟軟的、畫畫紙白白的、皺紋紙上有小道道、電光紙滑滑的、報紙上有好多的字等。家長應肯定幼兒的回答,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幼兒:我是看的、用手摸的。

(5)小實驗:了解紙的特徵

家長在桌上灑一些水,讓幼兒想辦法怎麼辦?幼兒:用毛巾擦、用餐巾紙擦,家長讓幼兒用餐巾紙擦,問:餐巾紙為什麼能擦乾水呢?引導幼兒觀察紙巾的變化(濕了),說出紙能吸水。

家長拿打火機問:紙用火燒會怎麼樣? 家長把一張紙點燃,幼兒觀察(迅速熄滅,注意安全),引導幼兒說出紙容易燃燒(進行安全教育)。

給幼兒一張紙,讓他揉團、撕紙觀察,引導幼兒說出紙容易褶皺,撕壞(進行愛護紙張的教育)。

(6)製作五色多角燈籠

我和孫女玩紙的時候快過春節了,我說春節家家戶戶都喜歡掛什麼呢?孫女答:燈籠。我說我們就製作一盞五色多角燈籠掛起來吧。

通過探究活動幼兒認識了各種紙,知道了紙能吸水、容易撕、容易褶皺、容易燃燒,知道了紙有很多的用途,以後用紙一定要節約,注意安全。

這個作品需要幼兒對物品的觀察,數學的等分概念,在探究基礎上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家庭智力教育環境

家長應注意的問題


1、 在家庭教育環境中家長盡量做到和孩子說話時要語速適中,口齒清楚,聲調溫和親切。語言是表達思維的工具,要重視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2、 智力環境對幼兒的發展起促進作用,材料的提供應是多樣性,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吸引幼兒興趣,讓幼兒主動建構對周圍世界事物的認識。家長為幼兒準備的操作材料應安全衛生,有人防護。

3、 重視豐富幼兒的感性知識;

4、 在家庭環境中不要給幼兒投放過多的玩具和圖書。

家長朋友們,由於時間的關係,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

程躍博士說:「園所的教育只是一半的教育,另一半更重要的教育在家庭,最初類拔萃的孩子都是家園共育的結果」。

從幼兒成長的角度,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寶寶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謝謝聆聽!


問題答疑


Q: 孩子剛入園,去幼稚園一直哭,約定好了不哭了,一會想起來又哭,如何快速的讓他適應幼稚園生活,解決分離焦慮?

A:孩子從家庭走上社會—幼稚園,是從個體走向集體生活,對孩子而言一切都是陌生的,幼兒第一次離開家人,獨自面對一個全新的環境,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這也是孩子情感成長的大好機會。

適當讓孩子哭一哭,也是一種情感宣洩,孩子對幼稚園的環境、人員有一個適應過程,孩子不能及時適應幼稚園的新生活,這只是一個自然的、必經的過程,這完全屬於正常現象。

家長盡可放心,只要以一顆平常的心態去對待,和班級老師保持隨時溝通,達到家園積極配合,孩子很快就能平穩度過分離焦慮期,你的寶寶就會順利地度過人生的第一次。建議家長做到以下幾點,寶寶才能早點適應:

(1)不做負面的心理暗示
家長心態起重要作用,據了解,入園適應困難的孩子,其家長多是憂心忡忡,父母特別是祖父母可能對孩子上幼稚園不放心,並在言行中有意無意流露出來。

孩子是很敏感的,而且他很容易以父母的情緒來體會幼稚園,他會從大人的態度中感覺到幼稚園不是個有趣、安全的地方,會讓孩子認為幼稚園不好,老師很嚴厲,從而對幼稚園產生抵觸甚至恐懼的心理。

(2)少叮囑告誡
家長不要在送孩子上幼稚園時,約定不要哭,盡量和孩子分享開心快樂的事情。也不要叮囑他要聽老師的話,要守紀律,要懂禮貌,要大聲回答老師的問題,畫畫時要畫大些,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感到無法達到要求而出現焦慮不安的情緒。

(3)相信孩子和老師
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孩子,樹立孩子的信心,引導孩子嘗試著去做,家長應該堅信孩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只要家長和老師給予適當的幫助,上幼稚園就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其次是相信老師,相信老師也很重要,幼稚園的老師都是經過專業學習,了解幼兒的心理,是很有愛心和責任心的。家長的尊重、信任和配合會是家長解決焦慮心態對幼兒影響的重要作用。


Q:孩子膽小怕生,不喜歡與人打招呼,怎樣培養孩子開朗的性格及擅長與人交流的能力?

A:孩子膽小怕生是屬於退縮型的孩子,退縮是指兒童不能主動與同伴交往,生性靦腆 、膽小、好獨處,性格比較內向、拘謹,不願接觸人,這是一種本能的生理防護反應。

建議家長多帶領幼兒參與社會活動:帶孩子走出家門,平時要有意識地幫助孩子開展交友活動,先從孩子熟悉的親戚朋友的孩子請到家裡來作客,讓他們一起講故事,玩玩具;多外出郊遊、旅遊等,創造多種機會,培養他的合群性格。

孩子有了與人交往的經驗就可以帶領孩子走出戶外,如帶孩子去小區遊樂場、公園、動物園等孩子比較多的地方,引導孩子主動與其他小朋友結識、玩耍。

當孩子表現出害羞膽怯時,家長要及時鼓勵孩子,增強孩子的勇氣。讓孩子從中體驗友誼,溫暖,同時對孩子在社交中出現的合群現象,給予獎勵。

家長見到了熟人、親戚、朋友先主動熱情地問好打招呼,再要求孩子打招呼,事後給予表揚鼓勵賞識。逐漸增加他的社交能力。


Q:我兒子現在兩歲零十天,語言發育較好,1歲十個月開始說長句子,兩歲的時候突然間開始口吃,就是說第一個字的時候要重複好幾遍,後邊的句子說的挺順利,這個現象持續了十天了,我想知道除了我所做的,還有什麼方式幫他嗎?

A:孩子兩歲多時出現口吃,是很正常的的現象,因為這個時期孩子口語發展是最快階段,大腦發展速度也很快,他們學習新的生活用語,一聽就能記住,而且有很強的表現的慾望。

這個年齡的孩子對事物的認識超過語言的發展,有時表達不準確,找不到合適的詞語,說話不流利、緊張是難免。所以口吃的現象往往出現在這個年齡段。家長不必擔心,緊張。建議:

(1)家長先解除緊張心理,保持輕鬆平和的氣氛,孩子才能放鬆。不要刻意糾正,順其自然是最好的方法。

(2)家長平時和孩子說話要放慢語速,孩子講話時要認真聽,無論他講得流利不流利都不要打斷,弱化口吃現象。

(3)多讓幼兒背誦兒歌、古詩、唱歌,提高幼兒的語言流暢性,是發展口語的好方法。也可以當幼兒想表達一件事時,家長提醒他先想好了慢慢說。說得好也不急於表揚,讓孩子感到這是很自然的事,問題就自然解決了。


Q:4歲前都是跟著奶奶生活,爸爸媽媽很少管,今年開始媽媽自己帶,發現孩子喜歡亂咬東西,睡覺喜歡把東西墊在小便的地方或身體趴著把手放在小便的地方摩擦等,要怎麼引導?

A:通過家長描述,這些問題是屬於兒童性行為的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由於時間關係不能詳細解析,只針對家長描述的情況解析。

首先特別要指出的是,有這種行為與環境和心理因素有關,如果雙親與孩子較疏遠,感情淡漠,親子關係沒有發展好,缺少親密的身體接觸,會促使孩子利用自己的身體刺激來求得安慰,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自慰癖」。

也有一種是身體內儲存鐵缺乏導致茶酚胺代謝混亂有關。要有效的糾正這些行為不能用簡單禁止和生硬處罰反而會使問題加重,影響其後期性心理的正常發育。建議:

(1)家長不要長時間讓孩子單獨待在一邊,要鼓勵和培養孩子的其她興趣,轉移注意力。

(2)家長要多和孩子接近、交流使他們的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心情舒暢愉快。這樣自體刺激行為才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這裡需要警示家長,3歲前是親情關係發展的關鍵期,千萬不要不管孩子,隨意把孩子丟給老人或其他人撫養,問題發生了再糾正需要長期的努力,而事半功倍。


Q:寶寶容易發脾氣,而且很急,上來一陣怎麼說都不能緩解?

A:寶寶容易發脾氣,而且很急,不容易緩解,這種問題的表現往往是任性,不講理。問題的產生往往是家庭早期教育不當或是家庭環境中的成員脾氣暴躁所引起。

家長往往會忽視孩子良好行為,如自己靜靜地在一旁畫畫、看書、玩玩具而不吵鬧,家長認為只是孩子應該做的、便視而不見,也不給予表揚和肯定。相反,對於孩子發脾氣、吵鬧、哭叫,在地上打滾,父母確總是去幹涉,想盡各種辦法去哄、遷就、妥協達到孩子意願為止。

孩子意識到這些行為肯定會引起父母的重視和注意。無形中孩子的不良行為得到強化。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冷靜處理,採取不予理睬,既不對孩子讓步也不處罰孩子。孩子鬧夠了,知道用這種方法達不到目的。

如果孩子哭鬧或發脾氣,無論持續多久,父母都要堅持不理他,家庭成員一定要一致教育尤其是老人才能奏效。

當孩子情緒穩定了再給他講道理,讓他知道遇到事發脾氣,哭鬧是沒有用的。發脾氣、任性的行為就會逐漸減少。

如果孩子蠻橫任性,發脾氣,對人無禮,破壞物品,就要對他懲罰,不是打罵、嚇唬和體罰,可以採取以下幾種體罰方法;

(1)剝奪機會:如果發脾氣亂扔玩具物品,不聽勸阻,父母就把所有玩具藏起來,使他一段時間沒有玩具玩。

(2)如果發脾氣,不聽勸阻,父母可以剝奪他的快樂:不讓他看喜歡的卡通片、假期說好的出遊取消,不和她遊戲、不給他講故事、不買答應給他買的玩具圖書等,以示懲罰。

(3)態度語言暗示,父母的態度和語言也可對孩子進行責罰。孩子會從父母的語氣、音調、表情、態度中覺察出對他行為的不滿、傷心、和失望。一個愛父母的孩子會為重新得到父母的歡心和愛,而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

提醒家長責罰孩子時請記住:

(1)不要光聽孩子口頭的認錯,而是要他用行動改正。

(2)不要很快饒恕孩子。只要有一、兩次很快饒恕了他,他就會一件錯事還沒了結,又大膽地去做另一件錯事。因為孩子知道,他只要以求饒,父母就會輕易地寬恕他。

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是一朝形成的,糾正也是需要時間,貴在堅持,我們不要溺愛,要講教育愛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