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家談多款APP被疑竊聽:成本太高,企業應不會冒險

中新網北京3月29日電 (王慶凱)近日,有國內媒體稱耗時3個月測試發現多款手機APP疑似通過“竊聽”用戶對話,精準推薦廣告。隨後大量網友也反映自己的相似經歷,美團、餓了嗎等多款APP再陷“竊聽門”。

資料圖:手機上的APP。

對此,百度回應稱,不會、也沒有能力“監聽”;阿里巴巴則表示,絕不會采取不合法、不合規的手段采集使用用戶信息。目前,包括美團、餓了嗎、今日頭條在內的各大網絡平台悉數回應:不可能。

手機APP是否存在“竊聽”的可能。多位接受採訪的專家表示,通過手機APP進行“竊聽”的技術目前是可以實現的,但通過語音獲取用戶信息,進而轉化成商品推薦,技術及商業成本均太高,對於企業而言,並無驅動力,企業應該不會這樣做。

實際上,手機APP“竊聽”的說法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早在2016年,英國媒體就曾報導稱,懷疑Facebook通過手機“竊聽”用戶談話,從而達到廣告精準推薦的目的。隨後,中國的今日頭條、百度等互聯網公司APP也相繼被曝出“竊聽”用戶。

“科學的方法應是做軟體行為分析和數據流量分析,通過監控錄音接口直接查看APP的流量調用情況,而不是通過用戶聊天測試這種不科學的方式,”知名網絡安全專家李鐵軍表示,至今全球沒有一個安全廠商的研究人員分析出某個中國商業公司的APP在實施“竊聽”行為。

網絡安全專家認為,不考慮其他商業因素,單純從技術成本角度,商業公司確實沒有驅動力去“竊聽”用戶。

首先是流量成本,手機用戶的聲音需要上傳至伺服器處理,即使每天隻采集8小時,每天消耗流量至少50M,一個月就1.5G,流量成本太高;其次,收集的語音需要轉化成內容、數據進行分析才有價值,單個用戶8小時的語音去調用各種複雜機器學習模型,聲音轉文字、語義分析、意圖判別等,單伺服器的計算成本,幾億用戶一年需花費上千億元。

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劉賢剛告訴中新網記者,從技術角度講,這種“竊聽”手段目前是可以實現的,但這種方式在企業應該不會存在。因為目前基於數據共享和算法的技術,即使不“竊聽”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獲得企業想要的信息,“竊聽”用戶日常談話是非常嚴重的違法行為,企業應該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