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治沙造林 武威精神築起綠色生態屏障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繪的奇特壯美風光,令無數人對廣袤的沙漠充滿向往。然而,對於生活在沙漠邊緣的人來說,哪裡顧得上欣賞風光,乾旱缺水、風沙肆虐的艱苦自然環境,讓他們耗費畢生的心血,一代人接著一代人頑強的與沙漠作鬥爭。

在地處武威市古浪縣境內,騰格裡沙漠前沿的八步沙,有六位老人與其後代付出不懈努力,累計完成治沙造林7.5萬畝,將肆虐的風沙趕出了家園。

37年來,六位老人、祖孫三代在這裡堅持治沙、矢志不渝,用毅力與精神築造起綠色的生態屏障,成功阻斷了騰格裡沙漠的南侵之路。

“當年風沙毀良田,騰格大漠無人煙。要好兒孫得栽樹,誰將責任擔兩肩。六家老漢豐碑鑄,三代愚公意志堅。”這是在當地農民中廣為流傳的一首民歌,講述的正是他們的故事。

就這樣,八步沙的樹漸漸變綠了,六老漢的頭髮也白了。歲月無情,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漢中的四個相繼離世,如今健在的兩位老漢也都年事已高,再也乾不動了,而八步沙的治理工作卻從未停止。憑借傳承的精神支撐,第二代、第三代的治沙人接過了治沙的擔子。

現在,八步沙附近地區已經變得林草豐茂,形成一條南北長10余公里、東西寬8余公里的一片綠意盎然的林場,不僅大風氣象減少了,而且武威古浪縣的整個風沙線也後退了15公里。

武威位於騰格裡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邊緣,處於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核心區域,也是全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面對如此困境,武威市始終將治沙防沙和植樹造林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動員全社會力量,形成了防沙治沙的合力機制。

在位於騰格裡沙漠邊緣的涼州區紅水村,村民王銀吉帶著全家人用近20年的時間,先後把600多萬株梭梭、花棒等耐旱作物成功栽進近8000畝沙地裡。

“大風一起不見天,沙騎牆頭驢上房,一茬莊稼種三遍,大風絕收小風歉。”民謠形象地唱出了當地自然環境。

時間回到1999年,那年王銀吉下定決心,要通過自身治沙種樹,阻止沙漠再壓掉這裡的莊稼。說乾就乾,在父親王天昌的堅決支持下,王銀吉一家人開始了漫長的治沙之路。

治沙造林

就在治沙熱火朝天進行時,命運卻給了王銀吉的一家人當頭一棒。那是在2005年春季剛開學,小兒子被查出患有腦乾膠質瘤,已到晚期。14歲的小兒子在那年的端午離世,被埋在了治沙點上。

每每回想到這裡,王銀吉這意志如岩石般堅韌的西北壯漢總會潸然淚下。他說小兒子臨走前留下遺言,“爺爺、爸爸一定把這裡治得綠綠的,不然對不起這片沙漠。”

於是,王銀吉把完成小兒子的遺願作為餘生的追求,這一乾又是十幾個春秋。慢慢的,王銀吉發現自己的堅持和付出,使得這片不毛之地成了林草豐茂的綠地,相信小兒子一定會為這裡的一切感到高興。

王銀吉說,再乾兩三年,就能完成當初制定的綠化1萬畝沙地的目標。但未來,他還會繼續勞作在這片沙漠,向著沙漠的腹地進發,努力讓更多的沙漠披上綠衣。

八步沙六老漢、王銀吉……一個個普通的治沙勞動者,代表著武威市防沙治沙的先進典型。正是他們所付出的努力,讓武威市的人工造林面積達到了43.91萬畝;正是他們所彰顯的武威精神,讓綠色的生態屏障築立於大漠之上。(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