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著名典故張良拾履的地點在哪兒?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作者:余濤

(《鴻門宴》中的張良)

(一)因人得名黃石山

方城東北四十裡有黃石山,又名小頂山。黃石山,山勢峻拔,奇峰崢嶸。山腳有大銀杏樹,需六人圍抱,覆蓋五畝土地,森然壯觀,傳說樹齡超過兩千年。山谷中有古柏一株,青蒼翠滴,古拙遒勁,呼應山岩,很有靈氣。山頂有祖師殿,漂浮於雲霧中,恍若神仙之境。黃石山另有遇仙橋、張良洞、桃花庵這些去處,值得一看,值得一說。

黃石山上有黃石,是黃石硯的璞石,有一種說法是,黃石山因硯石而得名。黃石硯是中國五大名硯,自秦漢開始開採、雕刻。慢慢的歲月中一方小小的硯台,相伴學子“三更燈火、五更雞”的艱辛;相隨文人、墨客龍飛鳳舞的豪情與灑脫。

(黃石山)

另一種說法是秦末、漢初黃石公在此隱居,山因人而得名。黃石公本名崔廣,當年為躲避秦朝暴政,隱居黃石山——當時黃石山名硯山——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

無論山因石得名,還是山因人得名,都自有幾分道理。無論是墨香、軟筆、宣紙的浪漫書寫,還是得道神仙駕鶴自由的飛升,都足以抹去久長歲月的平淡與枯燥。

此山多山岩,而少水,是雄性之山、男人之山。男人就要經天緯地、安邦定國、縱橫四海、壯志得酬。此間男人就是問道黃石公的西漢名相張良。

(二)秦國逃犯張良遇黃石公

張良,韓國貴族,國滅家破後,負家國仇恨,矢志反秦,從此浪跡天涯。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遊天下,熱血青年張良和一大力士,用一百二十斤大鐵錘在陽武縣博浪沙狙擊始皇帝,結果是副車斃命,始皇幸存。侍衛遂捕殺大力士,張良從蘆葦蕩潛逃。始皇帝在天下通緝刺客,張良只好奔逃故鄉。

河南省,魯山縣張良鎮是張良的故裡,張良逃回後無處容身,遂奔赴方城縣黃石山求教高人。張良鎮距黃石山一百餘裡。我們能想象落魄的張良星夜急行,風塵仆仆,投在黃石公門下。

那一年,風雲變幻;那一夜,皎月在天。

(張良刺殺秦始皇)

張良在黃石山下遇仙橋上見一老人,就問,你可知道黃石公居哪裡。老者未答,隻說我履掉在橋下,你可否替我拾起。張良下橋拾履交給老者。老者又說,可否給我穿履,張良給老者穿履。然後老者說,明天五更天你在在橋上等我,我將告訴你答案。

第二天張良五更天來了,老者已經在橋上,說你來晚了。明天三更天你再來吧,我告訴你答案。

第三天張良三更天到橋上,又遠遠看見老者在橋上,老者說,你又晚了,明天二更天你在橋上等我。

第四天太陽未落,天未暗,張良已早早等在橋上。月出東山,黃石公到來,授給張良《素書》《黃石公三略》秘籍。

(秦始皇)

(三)張良洞

張良從此在黃石山半腰張良洞,潛心研讀秘籍,修煉道行。從北邊故國吹過的風,翻過黃石山吹到楚國風北部邊境,吹著熱血青年張良的襤褸衣衫,但沒有動搖張良反秦復國的決心。張良研讀秘籍、吸納天地真氣,道行提升,就從黃石山飛行到子房山隱居修煉。

子房山在黃石山南三十裡。平地出孤山,山不高,岩石裸露,樹木稀少。山上有小廟,無張良塑像。神奇之處在於山頂有兩塊巨石相摞,名摞摞石,上面石頭形狀如龜。

傳說張良在此山修煉,常吹簫引鳳、吹簫拿雲。簫聲響遏行雲,百鳥雲集。但聒噪之聲引來黃石山主神——玄武大帝不滿。他就拎起一塊巨石砸將過來,張良盤坐山頂,單手托石頭,輕輕放下。玄武大帝一看,這小子行啊!於是又一塊巨石砸過來,張良又單手輕托巨石,把石頭放在剛才那塊石頭之上。這樣就成為摞摞石奇觀。

祖師爺最終也無可奈何,就任由張良鬧下去。

(張良拾履)

(四)終成“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就此出師,展雄才於滄海橫流之際,施謀略於群雄逐鹿之場。三年後,張良踏上了反秦的大舞台,他遇到了劉邦。劉邦善任人,張良為智囊,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幫助劉邦佔鹹陽,滅項羽,一統天下,登峰造極。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張良成“漢初三傑”之一。若乾年後張良是“三傑”中唯一善終的一位。

張良有雄心,立大志,復國反秦。博浪沙之舉,是勇敢和雄心的展示。青年張良血液中湧動的是滾燙的熱血與豪情。張良複家仇實現了小我;復國仇實現了中我;反暴秦,為蒼生才是實現了大我。一個真實的“我”成就一個男人在蒼茫世界上的家國情懷。建功立業、平定天下,煉成了英雄張良的神話。

今天張良家鄉張良鎮中央矗立著高大的張良雕像。人們崇拜的是一個男人有激情、有抱負、有能力闖蕩這個世界,並最終得以酬壯志,慰平生。

(史上最有“戰力”三人組:張良、蕭何、韓信)

【作者簡介】余濤,筆名:單刀,河南省方城縣人,教師,寫手。三尺講台,生活平淡,內心澎湃,寄托文字。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