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賞讀:垂范後世的秦刻石

垂范後世的秦刻石

文 | 劉恆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各諸侯國統一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政權。隨後,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鞏固政權、完善統一的政治措施。這些措施包括統一度量衡製、車同軌、書同文等等,其中統一文字的“書同文”,對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化的發展、傳承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為政,儘管都是使用漢字,但在許多字形的寫法上卻各不相同,如同各地的方言一樣,彼此差別很大。統一天下後,秦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與秦國不相同者,再將秦國統一前使用的大篆加以規範、簡化,形成了一套新的字體——小篆,作為秦朝的標準字體。今天所能見到的秦朝小篆書法,主要是秦始皇巡遊各地時留下的刻石書跡。

始皇帝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先後四次率領群臣巡遊四方,在今天山東鄒城市的嶧山、泰安市的泰山、諸城市的琅琊山、煙台市的芝罘山、河北秦皇島市的碣石、浙江紹興市的會稽山等處,都留下刻石。這幾處刻石的內容都是歌頌秦始皇的功業和威德,書體則是標準的小篆。到秦二世的時候,又命人在每塊刻石上加刻了一篇二世詔書。時至今日,這幾處刻石只有琅琊刻石還存有十三行八十餘字,現藏國家博物館;泰山刻石殘存九字,現藏泰安岱廟中;其余幾處刻石都已被人為破壞或自然侵蝕所毀滅。

琅琊刻石

琅琊刻石拓片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統一集權的皇帝,秦始皇的許多做法都對後世起到榜樣的作用,其刻石記功的行為,更是開啟了風氣,歷代帝王無不喜好刊石刻銘,歌功頌德,都是出於對秦始皇的崇拜和仿效。據文獻記載,上述秦代刻石都是不太規整的石柱形狀,四面刻字,從碑刻形製上說是屬於碣,但其已經具有了碑的特徵。秦刻石上所使用的小篆字體,在漢字演變和書法發展的歷史上更是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影響。

古代文獻在談到小篆時,都把李斯作為小篆書體的創立者,甚至說秦代刻石上的字跡即是由他所書寫,都是推想之言,並無確切依據。不過李斯既然參與了書同文的工作,說他是一位擅長小篆的書法家應該不會錯。

泰山刻石

與先秦時期面目繁多、形體各異的篆書字體相比,小篆從結構規律到書寫技法都呈現出整齊、規範的全新面貌。至此,漢字的古文字時代已經走到頂點。從漢代開始,各種實用性的書寫都演變為使用更加簡便的隸書字體,篆書隻保留在某些特定的莊重場合才使用,後來更演變成一種專門表現書法藝術的書體。後世的書法家尤其是專攻篆書者,都把秦朝的小篆視為篆書藝術的高峰和追求境界,特別是到了清朝,在金石學、文字學複興的帶動下,篆書書法重新繁榮,而清代篆書繁榮的基礎便是建立在對秦朝小篆的研究和取法之上的,許多書家都以學習和繼承李斯的小篆風格為標榜,成為一時風氣。

如前所述,秦朝的那些刻石原物到唐代時基本都已毀滅,殘留至今的琅琊刻石和泰山刻石存字既少,而且都已漫漶不清,因此,早舊的拓本就顯得非常珍貴了。在宋代時候,還有琅琊、嶧山、泰山、會稽四種秦刻石的原石拓本流傳,於是就有人按照原拓分別重刻了這些刻石,有的重刻不止一種。儘管重刻已不是秦朝原物,但由於是根據原拓所刻,能夠較好地保存秦刻石的風格面目,所以也成為後人學習篆書的良好範本。至於原石拓本,琅琊刻石有清代拓本留存,還能看出字形筆勢;另外泰山刻石也有乾隆年間尚存二十九字的拓本流傳,這些在今天看來已經十分寶貴了,都是碑帖收藏家追逐的珍品。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2015年3月16日7版

本期編輯 | 叢子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