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賴聲川:談《么么洞捌》時更想被稱劇作家

《么么洞捌》舞台劇照。上海上劇場供圖

接受新京報專訪,談與倪妮合作,揭秘玩“時空並置”的新戲舞台

舞台劇《么么洞捌》講述了2019年的作家舒彤通過上海虹口一個老廠房中的電波遇到了1943年同在這個空間的雕塑家白石,而白石的另一重身份則是地下黨,兩人相識相知,共同在那個危險的年代一起完成代號為“么么洞捌”的行動任務。

在華人戲劇界早已聲名赫赫的導演賴聲川,在這次的《么么洞捌》中特別強調自己“劇作家”的身份,這不僅是因為構思奇特的《么么洞捌》靈感來源於自己某次行走,偶遇上海虹口區一處老房子,從而生發了這部跨越兩個時空的作品,賴聲川更希望通過這部作品讓大家重視劇作家及文本:“近年來全世界劇場導演重新詮釋文本的嘗試頗為醒目,以至於原劇作以及劇作家容易被忽略。可能因為華語作品裡持續不斷發表新作品的劇作家實在不多,但沒有原始劇本也就不可能有重新詮釋或解構的機會。我們更應該重視,《么么洞捌》加入了中國戲劇文本的傳承大業。”

作品

不“穿越”,玩“時空並置”

新京報:《么么洞捌》說的是兩個時空的故事,可你否定了“穿越”這個概念?

賴聲川:我寫劇本時從來沒有想過“穿越”二字,我覺得更準確的描述是“一種空間並置,一種時間的同時性”,這種時空性,可能倪妮扮演的“舒彤”和“安娜”在戲中的感受會非常強烈。

新京報:你如何讓演員和觀眾都理解“時空並置”?

賴聲川:“時空並置”要寫得好其實不太容易,我寫了很多年。但相比起電影,在劇場裡實現“時空並置”是非常容易的。哪怕在排練場,我沒有舞美設計,倪妮和樊光耀兩人站在1943和2019兩個不同的空間,其實時空並置就已經成立了,不需要布景,觀眾也可以掉進我們的魔法裡面,只要觀眾心裡感覺到一種神秘感,這件事情就發生了。

在舞台上展現“時空並置”,我會通過舞美燈光輔以快門狀收縮,變換畫面的視覺比例來呈現。舒彤和白石的跨時空對話將會在此場景之上,我會利用這種手法把舞台縮小,讓觀眾看上去很像電影,跟隨著演員的走位和情緒,舞台的邊緣也會跟著移動,或擴大或縮小,很神奇,這是我的一次實驗,事實證明成功了。演員表演上我希望他們能隨時去體會到別人的感受,跟你不同位置的人,跟你完全不同生命的人,你能去體會到她/他的感受,這是演員最重要的基礎。

新京報:以往你的作品在音樂上都可圈可點,這一次選擇音樂的標準是什麽?

賴聲川:故事背景發生在上海,我想到這些地下工作者透過一個假的電台來傳遞密碼,那可以在音樂中夾雜著一些雜音,他們的總部收到以後就可以解密,我就立刻開始構想這些文字它們最適合什麽音樂。

我會用不同的音樂來尋找不同的功能,針對一般密件,機密件或是極其機密件,可以用不同的音樂來表達。裡面有三首非常重要的音樂,《Someday I'll find you》、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普契尼著名歌劇《托斯卡》中的經典詠歎調“為藝術,為愛情”,它們分別表現出不同的舞台情境。三部作品在這部作品裡也會有些神秘的變化,甚至也有京劇元素,裡面的玄機留給觀眾到劇場去體會吧。

新京報:你對倪妮進行了哪些方面的訓練?你如何評價她的首部舞台作品?

賴聲川:在我這裡沒有“第一次演舞台劇”的概念,我最近經常對媒體講,希望大家不要討論這個演員是不是電影明星,她能站在這個舞台上就已經說明她一定是個好演員,這就夠了,剩下留給我的或許都是驚喜。

日常我會對所有演員有一些針對呼吸的訓練,但我們在一起時,更多的時間還是花在談角色上。比如,倪妮能不能理解她所飾演的“舒彤”與“安娜”這兩個人物。沒有人看過,也沒有人知道“舒彤”和“安娜”長什麽樣子,倪妮要去創造這兩個人,我只是在旁邊看她創造,就是這樣,慢慢看到這些角色的呈現其實也是戲劇的魅力所在。

創作力

中國戲劇真正走向世界要靠原創劇本

新京報:目前你的創作狀態是怎樣的?

賴聲川:前些天整理東西才發現,從去年4月到今年6月,一年多的時間我創作了《鯨魚圖書館》、《隱藏的寶藏》、《遊園·流芳》、《曾經如是》,以及這一次的《么么洞捌》五個劇本,都是全新作品。

以前我一年也就最多創作三部新作品,那天想起來我自己都驚訝,會想這到底算不算正常情況,前幾年為什麽沒有這麽高產?仔細想想,也許是因為有了上劇場之後,為了劇場的生存,有段時間我都在排別人的作品,以及我自己過去的作品。並不是不想創作,只是沒有時間,現在我的狀態是很開放和自由的。

新京報:目前在中國像你這樣自己經常寫劇本,還要導戲保證每年如此多演出的劇作家並不多。

賴聲川:這個問題其實對我們來說很尷尬,大部分人把我當導演,好像導演都會編劇,其實很多導演都不會。這幾年人們的焦點在看導演如何去詮釋這個劇本,那麽請問,這些劇本是哪裡來的。我一直在思考,中國戲劇未來要真正走向世界,原創劇本在哪?很多時候大家都在談一部作品有多好,拿過來看是外國的劇本,那誰還在寫現代劇本呢?這是一個被我們忽視的現象。

采寫/新京報記者 劉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