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二戰時伊朗在德國與蘇聯之間搖擺,結果如何呢?

二戰時分為歐洲戰場(對德作戰)和亞洲戰場(對日作戰)。但有一個亞洲國家,卻是歐洲戰場交戰各方爭奪的焦點,這就是伊朗。

伊朗在二戰時,還處在巴列維王朝時期。1925年12月,卡扎爾王朝的首相禮薩-沙阿-巴列維,取代了卡扎爾王朝。半年後,禮薩加冕登基。1935年,禮薩汗將國名波斯改為伊朗。

二戰前的歐洲,戰爭陰雲籠罩在歐洲上空。對於歐洲各方,伊朗的態度是:誰都不得罪,但不妨和德國走的略近些。這種“中立”得罪了很多國家,比如蘇聯和英國,不過伊朗還是願意這麽做。

在歷史上,英國和沙俄沒少欺負伊朗,佔了伊朗很多便宜。二戰開打前,英國還在伊朗大規模開發石油。伊朗人認為所謂的英伊石油公司,就是英國“偷竊”伊朗石油的工具。

伊朗各階層對英國,以及取代沙俄的蘇聯沒多少好感。德國作為英國、蘇聯的敵人,自然被伊朗高看一眼。更何況,德國人的性格和伊朗有些相似,希特勒就宣稱伊朗人屬於雅利安民族,和日耳曼人是兄弟。所以,伊朗對德國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這一點,從足球上也能看出來。伊朗隊球風硬朗,身體強壯、紀律嚴明,號稱亞洲的德國隊。

德國意識到伊朗對於自己征服世界的重要性。看地圖:伊朗位於土耳其以東,蘇聯以南,地近印度。如果控制伊朗,先不說征服亞洲,至少能在蘇聯的背後捅一刀。再說,伊朗的石油儲量太大,足夠德國的戰爭機器喝的。

德國橫掃歐陸,同時大量從伊朗進口石油、糧食。1941年,伊朗對全世界的貿易總額,僅德國就佔了將近一半。更讓英國和蘇聯不能忍受的是,德國在伊朗安插大量“僑民”,實際上多是技術人員,或者是間諜。這些人有的已擠進伊朗要害部門,成為高層領導。這些人對伊朗各界施加影響,企圖把伊朗綁在德國戰車上。已有些伊朗高層被說服,準備接納德軍進入伊朗。

伊朗和德國親如一家,嚇壞了英國和蘇聯。英國還好一些,大不了失去伊朗石油,至少暫時沒有亡國之憂。而蘇聯向來把伊朗視為自己的後院,以及進入印度洋的通道。德國控制伊朗後,德軍可以通過裡海登陸蘇聯的腹地,縮小對莫斯科的包圍圈……

德國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進攻蘇聯,蘇聯意識到伊朗之於自己的重大威脅。蘇聯需要的西方軍事援助,很多都是從伊朗通過裡海運抵蘇聯。如果這條生命線被德國割斷,蘇聯的生存壓力將會增大。

蘇聯找到同樣在伊朗利益受損的英國,兩國決定共同對伊朗動手。蘇聯想對伊朗動武,可又不敢保證一戰必勝。英國催促蘇聯趕緊出兵,其考慮是:讓蘇聯在東線拖住德軍,以確保西線(西歐)的相對安全。

蘇聯和英國在給伊朗下達最後通牒無效後,1941年8月25日,5千蘇軍殺進伊朗北境,而英國在南線進攻,多達數萬人。英、蘇進攻一個擁有自主權的國家,明顯是違法國際法則的。丘吉爾也說了,我們這麽做,實在是迫不得已。

英、蘇都是頂級強國,伊朗那點蝦米兵哪夠吃的?隻用了三天,伊朗兵被殲滅。禮薩汗自知得罪蘇、英,馬上說寡人有疾,跑到國外“看病”去了。9月17日,英軍和蘇軍在德黑蘭會師,這意味著伊朗大部分已被英國與蘇聯控制。而在伊朗活躍的兩千多名德國“僑民”,一半被英國扔到澳大利亞薅羊毛。這算是幸運的,另一半德國“僑民”被蘇聯送到西伯利亞喝西北風。

英、蘇聯軍拿下伊朗,對盟軍對德、日作戰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至少在運輸線上如此。德國和日本分別對蘇聯東邊和西邊的港口構成戰略包圍,物資從這兩頭進入蘇聯,都要承擔被攻擊的風險。有了伊朗,物資直接從德、日控制不到的波斯灣進入,風險較小。

這個論點是有數據支撐的。二戰期間,共有790萬噸的戰爭物資進入伊朗,約有500萬噸送給蘇聯。蘇聯至少有60個師拿到了盟軍的這批物資,在對德作戰中有了底氣。

蘇聯和英國要求新成立的伊朗管理層和蘇、英談判,可伊朗覺得德國還有可能勝利,對談判拖拖拉拉。看到德軍在蘇聯的軍事行動明顯受阻後,伊朗盤算德國的贏面越來越小,最終決定投入同盟國懷抱。伊朗在1942年1月29日,與英、蘇正式簽訂條約。英、蘇承諾不破壞伊朗的地盤完整,伊朗則開放地盤,讓盟軍進駐。盟軍非常重視伊朗在二戰中的作用,稱伊朗的這條運輸線為勝利之橋。

可笑的是,蘇聯和英國,以及後來強行派3萬士兵進駐伊朗的美國同床異夢。二戰還沒結束,德黑蘭會議剛開完,雙方就瓜分伊朗,蘇聯控制伊朗北部,英、美控制南部,很多石油公司闖進伊朗強行挖油。伊朗比較親近英、美,得罪了蘇聯。二戰結束後,英、美開始撤軍,蘇聯卻賴著不走了,並打算強行割掉伊朗北部並入蘇聯。在英、美的壓力下,蘇聯被迫撤出伊朗北部。

不管怎麽說,伊朗對於二戰作出的貢獻,不應被歷史忘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