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孩子未來是窮還是富,家長學會這幾招很重要

相信家長們都有這樣的經歷:每當在盤算著家庭收入與開支、做相應的財務調整時,都只會把成年人聚在一起來商量,而從來不向孩子灌輸理財的思想,單方面的認為“孩子還太小”。如果孩子好奇的跑過來詢問:“媽媽,你在幹什麽?”或是說“媽媽,我也想一起當小管家。”家長們還往往會把孩子推開:“你還小,這些事情你辦不好。”完全不給孩子了解、學習理財的機會,這是多數家長們的表現之一。

另外, 家中的長輩們對孩子的零花錢管理持“放任”態度,這又是普遍存在於家庭的一大現象。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身份,使得祖輩在對待孫子孫女時,總是心疼得不行。無論什麽時候來要零花錢?給!說好的零花錢嫌少了?加!來自家庭內部的教育溝通問題,或許也是當下父母們頭疼的一大問題。

理性支配金錢,這在我們大多數人看來,似乎是很難辦到、並且往往只需要大人去考慮的事情。

那麽,從小培養寶貝的財務意識、理財能力是否必要呢?在理財教育上最科學的方式又是怎樣的呢?

在金鷹卡通《愛上幼稚園4》最新播出的第七期節目中,我們看到了讓孩子們參與實踐、在行動中體會理財知識的教育方式。

整期節目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通過孩子們在幼稚園內的課堂體驗,以情景模擬的方式,由老師幫助孩子們首先建立合理消費的認知。

童話故事的角色扮演對小朋友們來說新奇又有趣,張丹峰的耐心引導也成為了孩子們全身心投入故事情節的重要原因。

為了讓孩子們加深消費需要合理開支的意識,張丹峰帶孩子們來到了超市,並提前給了他們200元錢,要求他們為自己買到一件衣服、褲子和一雙鞋子。

儘管臨行前再三叮囑,孩子們也滿口答應,但是離開老師進入超市之後,孩子們很快便被玩具吸引,紛紛上手,為自己挑選了心愛的玩具。

最後,推著一車的玩具和買給老師的東西,孩子們在收銀台自然是遇上了錢不夠的問題。

有責任心的小香芋負責主導局面,為了確保能買到老師的衣服,她只能和小朋友們商量著減少玩具的開支。

當然,孩子的自製力是有限的,小男孩惟铌就一直表示“機器人必須要(買)。”

最終,躲在一旁觀察的張丹峰選擇上前和孩子們溝通。雖然自己掏錢送了孩子們玩具,但張老師也再次強調了合理消費的重要性。

類似節目中這樣的場景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上演,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某一次親身經歷。

讀小學的時候,家裡每一天給我的零花錢很有限:3元。除去上下學來回坐車的2元,我每天只剩下了1元零花錢。這意味著我絕不能花超過1元,否則我就很有可能不夠錢坐車回家。

但是小孩子嘛,總有禁不住誘惑的時候。於是我就在某一天多買了一袋餅乾,吃得倒是津津有味,到了放學出校門的時候可就慘了——攥著手裡的5毛錢不知所措,更不好意思向同學開口。於是只能為自己的嘴饞付出代價,背著很重的書包獨自步行回家。

而好像就是從那以後,我再也不敢超額消費了。

其實我們都明白,生活本就是最好的老師,讓寶貝們能夠自己參與體驗一次,無論是什麽樣的結果,只要最終能有收獲,那都將會是有意義的一堂課。

知道了幫孩子建立理性消費意識的重要性,那麽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幫助寶貝們合理理財呢?

知道錢的來源, 教育孩子付出才有回報,沒有不勞而獲的事情。這是幫助孩子建立金錢意識的基本。

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可以使孩子知道錢的來源,讓孩子懂得錢是必須付出自己的勞動才能換來的。

在本期《愛上幼稚園4》中,另一位老師洪欣帶班上的小朋友來水果店,同樣是用規定數目的錢,買指定的幾樣水果。

小朋友們在選好水果後,果然停不下來,開始往袋子裡裝其他的水果。當同樣面臨錢不夠的情況時,老闆提出解決辦法:讓孩子們留下來幫忙賣水果,以自己的勞動換取想要的水果。

同樣地,當在教室整理床鋪、打掃餐廳,以這樣的勞動體驗換取相應的金幣,孩子們在過程中也能體會到錢從何而來。

無論是在戶外體驗,還是在幼稚園內的金幣換取遊戲,這實際上就是幫孩子們建立一種金錢意識:錢是通過自己的勞動換來的。

懂得錢的用處,理性消費,不亂花錢。

這就跟我們說到的一些家長的態度也密切相關:多數家長、更多的是爺爺奶奶輩,出於對孩子年齡尚小的考慮,認為孩子還不懂,不去主動幫孩子意識到理性消費的重要。這其實更是一種作為家長責任的缺失。

錢的用處是什麽?錢的數目影響究竟有多大?《愛上幼稚園4》的本期節目中,孩子們通過勞動換取的金幣還最終影響到了自己午餐的品質,這樣的影響可以說是“簡單粗暴”,非常直觀。

金幣不夠的霖霖在不小心弄掉一個雞腿後,已經沒有金幣去換雞腿。只能選擇接受張老師的蔬菜。

大方的可樂多次將自己的金幣送給成成,成成才得以吃到更多的飯菜。

其實,我們家長主觀意識上的判斷,有可能讓孩子失去盡早能懂得“花錢花在刀刃上”的道理。要知道,孩子們的接受能力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想,在他們學習能力最為突出的這幾年,千萬不能忽視教育的重要。

體會家長的辛苦,讓孩子們理解到賺錢的不易。

都說現在的孩子一個比一個機靈,別看他們似乎什麽都不懂,其實小小年紀正是學習新事物的最佳時機。

在本期的《愛上幼稚園4》中,孩子們被分組來到菜市場體驗生活。在老師常盈的特別設定下,幾位小朋友也當起了老闆,甚至還在賣菜的過程中學會了和相鄰的菜攤“競價”。

正如常老師所說,雖然不能要求孩子們通過這一次的體驗學會太多,但是他們至少認識了價格,也意識到了賺錢的不易。

其實,幼兒的教育無非就是靠家庭和學校的雙重啟蒙,而這又離不開“理解”二字。既有家庭成員的互相理解——父輩祖輩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各自的教育習慣並積極探討更科學的教育方式;家長也要對孩子更加理解——嘗試站在孩子的視角看待問題,嘗試用平等的方式處理親子關係。

另外,作為家長,也應當增強對學校教育的理解。既要和學校打好配合,為寶貝們的進步作出努力,也要嘗試包容老師的教育方式,相信更科學的教育對孩子的積極引導作用。

總聽到有家長在問,現在的孩子是否應該“富養”?那家長們有沒有想過,究竟什麽是富養?

在我看來,“富養”拋開物質性的層面,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對孩子未來生活“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培養方式。而這裡所說的“富”,代表的也是一種松弛有度、更美好的生活方式,這是家長們對孩子長遠“富養生態”的一種遠見。物質層面的“富養”是一種眼前利益展現,而精神層面的“富養”則是一種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意識,培養孩子的金錢管理能力,當他們在幼兒的世界初認知裡有了對理財的意識,就是我們口中精神“富養”的開始。

富養孩子,就先讓孩子有對“富養”的認知。做好家長和學校教育應該做的,剩下的,就交給孩子們自己去打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