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浙南:探訪小眾古村落,尋找清明上河圖裡的秘密

丨到 浙南 去丨

尋找《清明上河圖》在浙南的山水裡埋下的秘密

在深山古村落裡,叩問古老建築

做一場山水田園廊橋遺夢

人人都愛《清明上河圖》。

隨著畫卷展開,汴河緩緩流過,市肆喧鬧,百姓熙來熙往。北宋畫家張擇端愛過的城市,他以機械般的精密描繪了屋舍樓宇,留住了北宋盛世。

畫中值得把玩的細節很多。

當你的視線,穿過人煙稀少的郊外,進入繁華的都城。便可以看到整幅《清明上河圖》中最醒目的部分,虹橋人潮擁擠,架在河水兩岸。這是一座難以複製的木構拱橋。

木構件相互交錯、承托、相貫,共同撐起整座橋梁,尚未在國外古今橋梁中發現先例。然而,元明以後,虹橋的造法就失傳。人們一度以為,中國再也找不到相似技法的橋梁。

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在閩浙一帶的廊橋的形製上,找到虹橋的蛛絲馬跡。

這種廊橋就位於浙南溫州泰順境內。

浙南的山水裡,藏著多少秘密?

浙江南部多山、多水,延綿起伏的山地,出門多艱難險阻,同時也藏匿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古村落”。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陶淵明描繪詩一般的意境,在浙南隨處可見。迷人的山巒和溪澗,美麗的廊橋和民居,濃鬱的鄉土風情,仿佛心中鬱結的鄉愁也有了寄托。

碗窯古村

▲圖片來源:過客迷失

碗窯古村,是藏在蒼南大山深處的原生態傳統村落。

你會被它的古樸而震驚,依山勢而建的磚木房,條石砌成的台階,四通八達,自明朝洪武年間建村以來風風雨雨演繹了將近六百年的時光。

千年庫村

唐代以前,泰順境內還是莽莽蒼蒼的深山老林,只有少數古越遺民及先期人山避隱者散居其中,過著雞犬相聞而不相往來的生活。

庫村的古村落布局沿襲唐宋時期的特色,其別具一格的鵝卵石地面和山牆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村中穿行,仿佛進入了一個鵝卵石的世界,整個村落就像是一座鵝卵石堆砌成的城堡。

歸園田居,是藏在現代人心中的一個夢。曾經我們離開泥土走進城市,如今我們在鋼筋水泥裡渴望重新親近山水和土地。

我們想要走進被人遺忘的古村落,雙腳踩在泥土之上,呼吸山間清冽的空氣,叩問遺失在山水間的古老建築,尋訪我們的來處。

我們對於理想生活的那點念想啊,都被折疊進了山水田園之間。

碗窯古村

碗窯古村落,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距縣城約20公里,始建於明萬歷年間,距今400多年。

一個藏在大山裡的傳統古村落,名氣雖然沒有遠播,但是風景卻絲毫不遜色於任何知名古村古鎮。因為沒有盛名所累,碗窯更是得以以其幽靜秀氣獨處於青山秀水間。

融民居、古陶瓷生產線、古廟古戲台於一體的碗窯古村落,是清代浙南地區燒製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至今仍完整保留著300余間清初樣式的古建築。

古村因其保護完整,以及獨特的村莊結構,村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被人們譽為“活生生的歷史博物館”。

聖井山石殿

聖井山石殿位於瑞安市大南鄉境內,為浙南時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完整的石構建築群

石殿始建於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嘉靖前就以濃厚的宗教色彩和絢麗的景色著稱於民間。現存的為明代萬歷至清光緒年間所築。2006年5月25日,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

北澗橋、溪東橋、南陽橋

溫州泰順境內現存各式廊橋三十餘座,被譽為“世界廊橋之鄉”。

20世紀70年代,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組織科學家對浙南疊梁木拱橋進行了實地考察與比較研究,確定大量留存於浙南山區的疊梁木拱橋,就是北宋時期盛行於中原的虹橋結構

泰順木拱廊橋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結構,與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極為相似,確定泰順廊橋中的編梁木拱橋與虹橋結構一致,由此引起全世界關注。

編梁式木拱廊橋,不僅是中國傳統木構橋梁中技術含量最高的品類,而且是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一個品類。

儘管《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神秘地消失了,但泰順廊橋的存在,成為了這一營造技法的實物載體,可謂彌足珍貴的活化石。

北澗橋

溪東橋

南陽橋

文興橋

文興橋的結構非常奇特,在泰順眾多廊橋中是唯一一座左右不對稱的。作為國寶級廊橋,文興橋的經歷可謂坎坷曲折。

它始建於清鹹豐七年(1857年),在民國十九年重修。2016年9月15日,受台風“莫蘭蒂”的影響,文興橋在同一次暴雨中被衝走。經過整整一年的修復工程,它又奇跡般地重立於碧波清溪之上。

包式宗祠

玉岩村屬泗溪鎮,為包氏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村內有包氏宗祠、廊橋、玉岩題刻等古跡。其中宗祠採用中軸線對稱布局,規模巨集敞,建造考究。無論從規模還是布局來講在省內都非常少見。

在極少有人探訪的浙南深處,古樸、考究的包氏宗祠也躲不過青草荒蕪、縹緲滄桑之狀,在牆外俯瞰內裡的青瓦粉牆、飛突重簷,領略古祠堂的古樸莊嚴和巨集大軒昂,不免讓人感慨古建宗祠處於浙南深山的幸與不幸。

庫村

唐代以前,今泰順境內還是莽莽蒼蒼的深山老林,只有少數古越遺民及先期人山避隱者散居其中,過著雞犬相聞而不相往來的生活。

在泰順庫村生活的家族可能很多,但包氏和吳氏無疑是最有影響的,這兩個大族在庫村創造了空前的耕讀風氣,為泰順地區南宋時期的教育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庫村的古村落布局沿襲唐宋時期的特色,其別具一格的鵝卵石地面和山牆會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村中穿行,仿佛進入了一個鵝卵石的世界,整個村落就像是一座鵝卵石堆砌成的城堡

劉基故裡

“我昔住在南山頭,連山下帶清溪幽。山巔出泉宜種稻,繞屋盡是良田疇。”劉基曾用這樣一首詩來禮讚家鄉的美麗。

正如古籍記載:“天下第六福地,南田居其一。“ 昔日,千古文豪劉伯溫,就是從這片山水裡走出,於亂世間運籌帷幄,輔佐朱元璋成就帝業一統大明江山,被譽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劉基廟

劉基廟,舊稱誠意伯祠,已有近560年歷史。劉基廟為木質結構,石牆黑瓦,飛簷翹棟,整個建築群顯得卓爾不群。石圍牆內,幾枝翠柏鬱鬱蔥蔥,古杆抉琉,為劉基廟平添幾分古樸之氣。

今天這裡的每一礫瓦當,每一寸草木,都讓人發思懷古。穿梭七百年的時空,側耳傾聽琅琅書聲依稀可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