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安品街20號,金陵一代名園的百年滄桑

2020 年是陳作霖逝世 100 周年,南京文史界專門舉辦紀念會,追思這位 " 可園老人 "。

陳作霖是誰?可園,又在哪裡?

南京安品街 20 號,主城鬧市區尋常巷陌中,一塊小小的街巷牌貼著牆壁,藍底白字,毫不起眼。

水泥牆上隨機塗抹著一塊塊灰色、白色的油漆,水漬滋養的青苔沿著牆腳爬上來。

走進去,一面青磚牆懸掛著文保標識牌,透露出一些歷史信息。

這裡,曾是金陵紅土橋陳家的祖宅可園,清末民初金陵名園之一。

183 年前(1837 年),南京地方文史學者陳作霖在這座園子裡出生。

陳作霖晚年自號 " 可園老人 "。他一頭扎進地方史志文獻收集、整理、研究和撰述工作,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史學者,也讓這座園子成為文化雅集之地,談笑有鴻儒。

1

可園的故事,要從陳作霖的祖父輩說起。

1819 年,陳作霖的祖父陳維垣和叔祖父陳維屏,在嘉慶己卯科考中進士。

那個年代,考上進士,是大多數讀書人一生孜孜以求的事。兄弟二人同榜進士,絕對是家裡可喜可賀的大事件。

哥哥陳維垣在京城任內閣中書,弟弟陳維屏在山西當知縣。

1825 年,陳維垣感染時疾,英年早逝,年僅 32 歲。那一年,陳維垣的兒子、陳作霖的父親陳元恆才 7 歲,他跟隨母親從北京回南京,住在鬥門橋一帶的老宅。

5 年後,陳維屏在紅土橋一帶買下一處宅院,也就是今天的安品街 20 號,送給寡嫂和侄子住。

2

1837 年,陳作霖出生在這座宅子裡。和當時大多數書香世家子弟一樣,讀書、進取、考功名,是人生的 " 必修課 "。

也許是家學淵源的積澱,他從小聰明好學,3 歲開始識字,6 歲就被稱為 " 秀才種子 ",7 歲學對句,9 歲學寫文,10 歲學律詩。

從小詩書滋養的他,也很喜歡看小說,10 歲前就已經看過了《東周列國演義》,書裡的故事涉及《吳越春秋》《戰國策》等等。

讀書之餘,他也很喜歡出門放放風。10 歲以前,南京城的東西南北,是他周邊遊的半徑。

那時候,城北有十座廟宇,都是明初所建;城南有雨花台、報恩寺;城西莫愁湖有荷花萬柄;城東秦淮水由東水關進城 ……

平靜的生活,在 1853 年被戰火打破。

農歷二月初十,太平軍即攻佔江寧(今南京)。他的回憶中,當天黎明炮石如雨,忽然西北方向一聲巨響,家裡屋瓦都發出共振響聲。

此後的 120 天,陳作霖在家中和親友家東躲西藏。

之後,他跟隨全家人逃離南京,漂泊在江淮間長達 11 年,歷經全椒、鳳陽、盱眙、寶應、鎮江、丹陽、東台、句容、泰州 ……

3

直到 1864 年,太平天國失敗後,陳作霖一家才回到南京。

太平軍佔據南京期間,安品街的陳氏家宅一度成為一個王府。1864 年,清軍攻破南京,宅子因為兵燹損毀嚴重,不能住了。

陳作霖的父親陳元恆只能帶著全家,住回鬥門橋老宅後樓。1869 年秋,南京濱江一帶水災,安品街的家宅再次遭到損毀,只剩下幾間破屋。

到了 1867 年,陳元恆考中了舉人。一個舉人的社會交往,自然需要一個體面軒敞的宅子。再加上,這些年家裡添丁,人口越來越多,鬥門橋老宅後樓越來越顯得不夠住了。

1874 年,陳元恆開始重修安品街住宅。

重修後的陳家宅院,前後共四進,還有一個後花園。

自南向北,第一進為大門門廳和家族學館三間。第二進為應接賓僚的 " 於斯堂 " 及三間住房。於斯堂後,有舸舫式的書房,名叫 " 養和軒 ",是陳家父子兄弟讀書的地方。

一二進之間,有大天井,東西兩側各有一排廂房。第三進是陳元恆夫婦居住的 " 凝暉室 ",還有子女住房,一共四間。

二三進之間,有一個小天井,東西各有一排廂房。第四進西邊是一豎排三間複室,與凝暉室之間有 " 凝暉廊 " 相連,起名叫 " 征文考獻之室 ",又叫 " 瑞花館 "。

瑞花館,後來也成為陳作霖修地方志的地方。瑞花館以東,就是後花園。

一開始," 可園 " 就是指後花園。後來,隨著陳作霖文名日盛," 可園 " 成為整座宅子的代稱。

4

1875 年,宅子落成,一家人又搬了回來,不僅衣食之憂,還喜事連連。

就在同一年,陳作霖考中了舉人。弟弟陳作儀 1888 年考中舉人,1890 年考中進士,離開可園,赴浙江、湖南等地做官。

雖然陳作霖考進士屢屢挫敗,但他在可園 " 征文考獻之室 " 裡,一頭扎進整理地方史志文獻資料中。

四五十年間,他筆耕不輟,撰成並出版《金陵通紀》《金陵通傳》《金陵瑣志五種》等多種南京地方史志傳世之作,還有《可園文存》《可園詩存》《可園詞存》等文學著作。

金陵圖書館現存陳作霖著作二十餘種。《金陵通紀》內容上自先秦下迄清代,詳載金陵輿地沿革,典章制度及重大事件。《金陵通傳》起自春秋,止於 1900 年(清光緒二十六年),使上下二千年間金陵三千餘人物集於一書。

陳作霖成為地方史志學家和著名學者,名聲在外。可園,成為南來北往的文化名流聚會場所,談笑有鴻儒,晉身當時 " 南京二十四所名園 " 之一。

距離可園不遠,鳴羊街的愚園,是陳家世交胡家的花園。陳作霖在《鳳麓小志》中,詳細介紹愚園,還附上了愚園全圖。

5

" 可園老人 " 陳作霖逝世後,長子陳詒紱繼承了可園,也繼承了詩書傳家的傳統,繼續從事南京地方史志的研究和著述。

可園和可園主人的命運再轉折,是在 1937 年。侵華日軍進逼南京,南京淪陷前夕,陳作霖長孫陳祖同帶著全家人,離開可園,往四川避難。

抗戰勝利後,1946 年,陳祖同全家返回南京時,可園已經損毀嚴重。原本已經另立門戶的陳家族人,因為家園毀於戰火,也搬回了可園老宅。於是,各家負責修葺自己居住的部分。損毀的家族學館木梁柱被拆除,原來的後園菜圃也建了房屋。

一段時間以來,這裡除了陳家人,還迎來了很多房客。原本的私家園林宅第,成為擁擠不堪的 " 大雜院 "。

如今的安品街 20 號,已經看不出一點園林的樣子,只剩下老舊的房屋。直到現在,這裡還住著陳家後人陳鳴瑾。

按輩分,68 歲的陳頤叫陳鳴瑾 " 嬢嬢 "(小姑)。陳頤也出生在可園,一直住到 16 歲。時隔半個世紀,老人還記得,當年這裡草木葳蕤,竹影搖曳。

退休前,陳頤是江蘇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和高祖父陳作霖一樣,從事文史研究工作。

陳頤表示,作為陳家後人,他們希望能恢復可園風貌,傳承 " 世界文學之都 " 的歷史文脈。

" 可園老人 " 陳作霖 簡介

陳作霖先生,字雨生,號伯雨,晚號可園,可園老人,人稱 " 可園先生 "。南京人。近代南京著名地方史志學家,文學家,生於 1837 年(清道光十七年),逝於 1920 年農歷正月二十三日。2020 年是老人逝世 100 周年。

文 | 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劉靜妍

圖 | 現代快報 +/ZAKER 南京記者 劉暢 劉靜妍(部分圖為陳頤提供)

本文特別感謝:" 可園老人 " 陳作霖後人、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陳頤,可園史志館館長夏寧,金陵圖書館

(編輯 黃媛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