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長杓之戰:齊國和魯國巔峰對決,結果誰贏了?

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齊國和魯國是位於今山東省一帶的兩個諸侯國。其中,就齊國來說,公元前1000年前,薑子牙輔佐周武王滅商後,被封國建邦。自薑太公受封以來,齊國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與此相對應的是,魯國的國君為姬姓,侯爵,首封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對於魯國來說,雖然在整體實力上不如齊國,但是,因為和周王室之間的密切關係,所以在春秋時期,魯國也是一個非常有存在感的諸侯國。在此基礎上,齊國和魯國在公元前684年爆發了長杓之戰。那麽,問題來了,此戰的結果如何呢?

首先,根據《史記》、《春秋》等史料的記載,長杓(shuo)之戰,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長杓(今山東省萊蕪)。此次戰役,是繼乾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在長杓之戰之前,齊國在綜合實力上已經明顯超過了魯國,加上二者都位於今山東省一帶,所以難免會有激烈地較量。就長杓之戰的起因來說,和齊桓公存在直接的關係。公元前686年後,齊國在位的君主齊襄公被殺。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公子小白從當時的莒國返回齊國,從而成功即位,成功齊桓公。

不過,在當時,公子小白還存在一個競爭對手——公子糾。彼時,魯國君主為護送公子糾回國,與齊軍戰於乾時而大敗,僅以身免。對此,因為魯國幫助的是自己的競爭對手公子糾,所以齊桓公(公子小白)自然非常生氣。在任用管仲等人後,齊國的國力繼續增強。為此,齊桓公謀劃再次進攻魯國。公元前684年,齊國大軍進攻魯國。在長杓之戰中,魯國的兵力大約為3萬人,而齊國的兵力則數倍於魯國,也即大約為10萬人。在兵力如此懸殊的背景下,魯人曹劌卻認為“可以一戰”,而且獲得了魯莊公的支持。

在長杓之戰中,齊國大軍深入到魯國疆域內。對此,曹劌率領魯軍退到長杓(今萊蕪苗山鎮)。對於齊國將領鮑叔牙來說,因為初期的勝利,所以認為魯軍的戰鬥力較低,決定繼續發起聲勢浩大的攻擊。對此,魯莊公本來決定擂鼓來迎敵。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曹劌讓魯軍固守陣地。在此背景下,鮑叔牙率領的齊軍多次衝鋒,卻難以擊敗防守的魯軍。等到齊軍氣勢衰落後,曹劌建議魯莊公親自擂起戰鼓,以此發出攻擊命令,隨後魯軍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對於這場勝利,也誕生了“一鼓作氣”這一成語典故。

最後,對此,《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對於曹劌來說,選擇在齊軍氣勢衰落的時候進攻,利用了一鼓作氣所爆發出的衝擊力,以此以少勝多,戰勝了強大的齊軍。由此,在長杓之戰中,魯軍以逸待勞,主場作戰,並且利用了一鼓作氣的原理,從而取得了勝利。在長杓之戰後,齊桓公調整了齊國的對外策略,也即和魯國結盟,以此和楚國等強國爭霸中原,最終在管仲等人的輔佐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當然,在齊桓公之後,齊國和魯國之間依然爆發過多次戰爭。不過,就魯國這一諸侯國,依然堅持到了戰國後期。而且,魯國最終是被楚國所滅,而不是齊國。

文/情懷歷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