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國以“貿易逆差”之名開戰,真相卻是如此不堪……

中國在世貿組織起訴美國232措施

△央視財經《經濟資訊聯播》欄目影片

2018年4月5日,中國就美國進口鋼鐵和鋁產品232措施,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項下向美方提出磋商請求,正式啟動爭端解決程式。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就此發表談話。

美國232措施名為維護“國家安全”,實為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美方一方面選擇性地排除部分國家和地區,另一方面對包括中國在內的部分世貿成員實施了征稅措施。美方的這種做法嚴重違反多邊貿易體制的非歧視原則,嚴重違反其在世貿組織項下的關稅減讓承諾和有關保障措施的規則和紀律,損害了中國作為世貿組織成員的正當權益。

鑒於美方拒絕根據世貿規則與中方進行補償談判,中方不得不啟動爭端解決程式,捍衛合法權益。

貿易摩擦影響大豆價格 農場主憂心忡忡

△央視財經《經濟資訊聯播》欄目影片

中國是美國大豆的最大進口國,年進口量佔美國大豆總產量的近三分之一,進口金額高達140億美元。美國挑起貿易摩擦後,中國政府宣布了相應的反製措施,其中大豆首當其衝被列在其中。那麽,中美兩國逐步更新的貿易摩擦,會給美國的大豆產業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逐步更新的貿易摩擦讓一些美國農場主為自己的生計感到擔憂。伊利諾伊州是美國最主要的大豆種植州。現在還有兩個星期就要下地播種了,農場主約翰·基夫納告訴我們,去年他種了大約2000畝的大豆,由於美國政府挑起了貿易摩擦,今年他很可能要減少大豆種植面積,而改為種草料或者其他農作物。因為貿易摩擦必然會帶來大豆價格下跌,而這是他難以承受的。

伊利諾伊州農場主 約翰·基夫納:每一年我大約種植10萬美元的大豆,如果價格跌20%就意味著我要損失2萬美元。我們已經連續四五年收入下降了,現在發生的事情真的會讓我們的財政狀況更加惡化。

約翰說,當地像他一樣種植大豆的農場主還有很多,他們和他一樣都有著同樣的顧慮和擔憂,他們很多人都希望政府能盡快改變這樣的做法。

美國期貨市場最新情況:芝加哥農產品期價4日全線下跌 農民無所適從

△央視財經《經濟資訊聯播》欄目影片

4號當天,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玉米市場交投最活躍的5月合約收於每蒲式耳3.81美元,較前一交易日下跌7.5美分,跌幅為1.93%;

大豆5月合約收於每蒲式耳10.1525美元,比前一交易日下跌22.75美分,跌幅為2.19%。小麥價格也有明顯下跌。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資深交易員和分析師 弗吉尼亞·麥卡錫表示,雖然自己經歷了無數次農產品價格的劇烈震蕩,但4號的場面仍然讓她感到緊張。麥卡錫說,作為針對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做法的反製措施,中國4號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大豆、玉米等進口商品加征25%的關稅,引發交易者普遍擔心。

麥卡錫表示,美國政府近日的做法令市場和農民感到困惑,一些農民甚至不清楚在即將開始的播種季節,自己應該種什麽作物。

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資深分析師 弗吉尼亞·麥卡錫:如果我們失去了中國市場,我們的大豆價格將會暴跌,這是必然的。我們也從未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這會讓美國經濟遭遇困難。

中美經貿關係:逆差是如何一步步擴大的

以當地時間3月22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為開端,中美貿易摩擦在最近兩個星期時間裡不斷升溫。

在美國挑起摩擦的理由中,削減貿易逆差、保護國內就業機會、維護國家安全,都被屢屢提及。事實上,這也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方多次向我國發起貿易挑釁的主要理由。

那麽,美方希望通過貿易摩擦達到什麽目的?他們所主張的這些理由到底站不站得住腳?接下來幾天,央視財經頻道將推出系列觀察"五問中美經貿關係",為您詳解個中緣由。

今天首先聚焦中美貿易逆差。川普政府宣稱,2017年美中間貿易逆差高達3752億美元,川普還表態稱,要將美國對華貿易赤字降低1000億美元。事實真像美方說的這樣嗎?

專家告訴記者,我們經常談到的貿易差額,主要是從貨物貿易來講的,而中美雙方的統計數據一直就存在差異。2017年,中國海關統計中美貨物貿易順差為2758億美元,與美方統計數據相差了近1000 億美元。其次,另外,加工貿易,也就是中間品貿易統計沒有分離出去,是很重要的原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趙昌文:因為我們大量地進口其他國家的一些比如說德國日本韓國的一些高技術的中間產品,那麽從而導致中國因為是最終產品的出口國,所以相當一部分對美國的順差其實是中國對韓國對日本的逆差轉化來的。換言之比如說對韓國,我們對韓國有七百多億美元的逆差,那麽這相當一部分會轉化成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

專家表示,從2000年到201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商品的增速,在多數時候都高於對美國出口增速,但即便如此,美中之間貨物貿易逆差仍然一直增長,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因為中國有相對較低的製造成本,也有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所以在商品貿易這一塊競爭力比較強。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的政策限制。

趙昌文:所謂政府政策的結果,比如說美國限制對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這毫無疑問是政府政策造成的,我看到有一個測算是說如果美國放開對華高科技產品的出口,那麽中國對美商品貿易的順差會下降至少35%。

在日前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上,對於川普總統希望中方每年減少一千億美元的對美順差,商務部副部長王受文表示,中美貿易不平衡,美元作為國際支付貨幣,也決定了美國必須要保持比較大的貿易逆差,才能維持美元國際支付貨幣的地位。貿易順差逆差,是由美國整體經濟政策、經濟結構來決定的,中方一家是減不了順差的。

商務部副部長 王受文: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達到了4.9%,現在只有2.3%,就是說他的經常項目貿易逆差佔GDP的比重已經大大減少了。就中國來說,2007年的時候,我們經常項目的貿易順差佔到GDP的比重9.9%,到去年只有百分之一點幾。

中美經貿關係:貿易逆差掩蓋的真相

中美貿易真的就有如統計所展現的如此失衡嗎?美國聲稱巨大的貿易逆差又掩蓋了什麽樣的真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趙昌文: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既有事實的真相,也有統計的假象。川普和美國所強調的中美貿易的逆差它其實是不包括服務業的,他隻講了商品貿易這一塊。

從服務貿易數據來看,美國在旅行、運輸、知識產權、保險等領域擁有大額的對華貿易順差,而且增長迅速。從2006到2016年的十年間,美國對華服務貿易順差額增加超過30倍,2016年達到了557億美元,佔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總額的23%,美國已成為中國服務貿易逆差最大的來源國。據中國商務部測算,2016年中國遊客在美旅遊支出高達352.2億美元,平均每天為美創造約9700萬美元收入。此外,美國為中國學生出境留學第一大目的國,中國在美留學生2016年人均花費約4.5萬美元,為美貢獻了約159億美元收入。這種局面與商品貿易中中國獲得的順差結合起來看,反映出的更多是中美貿易的互利共贏,而不是失衡關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 趙昌文:中國有相對比較低的製造業的綜合成本,也有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所以我們在商品貿易這一塊競爭力還是比較強的。美國在相當多的服務業領域是有競爭優勢的,與此相比其實我們的發展是相對有差距的,所以在服務業領域的中國對美國的逆差,其實是反映了兩國發展階段和兩國的競爭優勢的不同。

深度解讀:美國挑起貿易摩擦的真實意圖是什麽?

那麽,美國挑起貿易摩擦的真實意圖是什麽?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到底有多大?《央視財經評論》深度對話,揭開謎底!

主持人 張琳

據美國商務部顯示的數據,2017年美國對華貿易出口是1304億美元,對華進口5056億美元,2017年美國對華貿易逆差3752億美元。聽上去這個數字是很大,真的像美國說的一樣,責任主體在中國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丁一凡:

這個問題很複雜。關於逆差數字問題,中國政府的統計和美國政府的統計是不一樣的,相差不少,差一千多億、兩千多億美元。這麽大的數字,在當今國際貿易格局裡很難說清楚,因為很大程度上它是一個經濟全球化的表現,也就是某種程度上對美國出口的這些企業,不一定都是中國的企業。

主持人 張琳

來自美國商務部的數據的2017年美國全年的貿易逆差5660億美元,創了2008年以來新高,中國佔到了47%,但是還有墨西哥、日本、德國等九個國家。耶魯大學的一個高級研究員史蒂芬·羅奇表示說,美國其實是和全球一百多個國家之間都存在著貿易逆差,貿易逆差不是一天形成的,由來已久,而且也不是一個國家可以帶來的,它的問題根源到底在哪,真正理性解決的辦法是什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丁一凡:

真正理性解決這個問題,要充分地發揮美國所謂比較優勢。美國比較優勢就是它的高科技產品,因為它是科技發達的國家。可是在許多國家的雙邊貿易中間,如中美的雙邊貿易中間,美國政府是限制它向中國出售這些高科技產品的,有很多產品當年我們曾經想從美國購買,但是都被美國拒絕了,而且這些產品都非常貴,所以如果賣給中國的話,會在貿易中間起到很大作用。但是美國政府說不行,或者說這個東西涉及到國家安全,不能賣給你們。美國最後賣給我們什麽?石油、天然氣、大豆、牛肉,這些東西可以向發展中國家買,所以在這些問題上美國沒有任何比較優勢,而美國有比較優勢的東西又不肯賣給我們,所以這種結構性的差異,就造成了中美貿易永遠不可能平衡。

主持人 張琳

中美貿易,美國可能算了一筆糊塗账。是不是真的算了一筆糊塗账,美國的意圖到底是什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丁一凡:

其實美國的意圖,這兩天表示的越來越明確了。無論是美國的貿易談判代表、美國商務部部長,還是新的貿易委員會的主席……他們都公開說,美國的這些措施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來的,美國特別擔心中國提升產業、提升技術,因為會威脅到美國在世界上高科技產業中的絕對權地位。實際上,美國在全球主要靠的是這些高科技產業,美國有壟斷權,可以壟斷市場價格,可以向其他生產不了這些產品的國家發號施令,進行逼迫,要買美國的產品?你必須要服從這個服從那個。

財經評論員馬光遠:

美國很多高科技企業非常擔心,因為全球最大的市場,發展太空在中國,既然他針對的是我們的2025,意味著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是對的,我們發展高科技產業,提升中國製造的競爭力的政策是對的,我們面對這麽一場貿易摩擦我們最後的做法是把我門開的更大,我們的產業更新,我們的產業政策,歡迎很多高科技企業到中國投資政策不要改變,美國很多高科技企業其實比美國種大豆的農民還要擔心,為什麽?因為中國搞2025過程當中,事實上美國很多高科技企業是得益的,我們用他的技術、產品、很多東西,對他來講是有好處的,他找到了最有潛力最大的市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丁一凡:

美國這麽打很愚蠢。美國瞄準的是中國的高技術產業,恰恰靠貿易戰的方法會適得其反,因為你越這麽打,越損害自己。中國出口方面,美國列了1300種名單,有很多都是半成品、元器件,跟美國高科技企業很多聯繫,美國其實需要這些半成品才能完成他們最後的生產。但是如果他不這麽乾的話,將來從誰那得到這些元器件?得不到!因為這些高科技產品,雖然是元器件或者半成品,單不是所有國家都有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