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行理財遇冷,推出可轉讓業務能否提升吸引力?

銀行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封閉式的,期限越長收益率越高,但投資者只能持有到期不能提前贖回,因此流動性較差。

隨著越來越多的銀行推出可轉讓業務,這類自發的二級交易方式在投資市場走熱。

從轉讓情況來看,銀行可轉讓理財產品在轉讓時的預期收益率大多高於同期發行的新款理財產品。據了解轉讓收益率可高達7%,而當前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5%~5%之間。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開通理財轉讓的銀行,主要集中於股份製銀行和城商行,比如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城商行則有江蘇銀行、杭州銀行、寧波銀行等。

當前銀行的可轉讓理財產品,可以直接通過手機銀行等線上平台進行操作。記者下載了某股份製銀行的手機銀行APP,發現理財轉讓規則通過首頁搜索就能找到。根據介紹,轉讓/受讓流程較為便捷,且現階段處於優惠期,可免除理財產品轉讓/受讓手續費,活動期限結束後,手續費率分別為0.05%。產品可轉讓期通常為,轉讓方持有擬轉讓產品7天后到產品到期7天前。此外,在理財產品頁面下,正在轉讓的理財產品具體資訊都有詳細介紹,包括產品名稱、折算參考年化收益率、轉讓金額、剩餘天數等。這些產品通常為R2較低風險級別。

普益標準研究院研究員塗敏對第一財經表示,銀行推出可轉讓的理財產品主要是為了解決理財產品期限長期化的問題,因為資管新規對於理財產品期限的硬性要求以及銀行理財產品對非標投資的偏好,使得理財產品的期限都有延長的趨勢,降低了對投資的吸引力,理財產品可以轉讓剛好彌補了這一缺點。

早在2018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下稱“資管新規”)。資管新規中明確規定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要打破剛性兌付,實行淨值化管理。

銀行理財市場就此迎來寒冬,受到資管新規的影響,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不斷走低。普益標準監測數據顯示,2019年1月,共有415家銀行共發行了10041款銀行理財產品(包括封閉式預期收益型、開放式預期收益型、淨值型產品)。其中,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31%,較上期下降0.05百分點。

但這類可轉讓理財產品是否能緩解銀行理財市場遇冷的現狀還待考量。

首先,儘管理財產品轉讓的方式大大增強了其流動性,令投資者可以在利率較高時轉賣,但也會面臨著沒有人接手的風險。塗敏提示,對於投資者來說,理財產品轉讓主要存在收益損失風險、轉讓失敗風險、轉讓時欺騙等道德風險等。

其次,對於轉讓平台來說,網絡系統風險也是客觀存在的,平台需嚴防網絡及系統故障。此外,能否成功撮合交易並保證交易的真實性也會直接影響平台聲譽。

從記者走訪情況來看,上海多家銀行網點的理財經理普遍不推薦理財產品,包括可轉讓的理財產品。

某國有銀行網點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對於顧客來說,隨著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行,銀行大額存單、儲蓄型保險等產品的收益率已和理財產品相當,但理財產品風險卻更高。對於銀行職員來說,其自身理財產品工作任務的考核比重也在縮小。

塗敏認為,資管新規之後,銀行業進入轉型發展期,未來銀行理財將進入向頭部集中的趨勢,部分銀行將退出理財市場,但是理財業務對於商業銀行仍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是銀行輕資本轉型、提升收入的重要手段。預計在未來,有實力的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將對標公募基金,依托於銀行的管道、資源優勢健康快速發展。對於不經營理財業務的銀行,或將轉型財富管理等業務,轉為代銷管道,但其客戶群將受到一定衝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