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年女演員沒戲演?現象背後是基於性別歧視的年齡歧視

撰文 | 錢婧

7月28日,在第13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的閉幕式上,海清代表中年女演員發聲,引發網絡熱議。海清指出中年女演員“是被動的”,難以接觸到優秀的作品,但其實她們有經驗有閱歷、寬容善良、善於溝通、足夠專業,便宜又好用,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和青年導演們合作。姚晨和梁靜也表示,並不喜歡監製、製片等工作,希望能有更多機會出演好角色。

中年女演員選擇受限:

世界範圍的普遍問題

海清所說的問題,是她一個人的職業瓶頸,還是中年女演員的普遍困境?

觀察近年來中國的電影票房排名,不難發現幾乎沒有女性作為主角的作品,愛情片中的女主角也多是年輕面孔。著名影評人、編劇張小北指出,中國電影的類型化程度不夠豐富,近年來大賣的類型主要集中於動作、喜劇、劇情、奇幻、科幻,而基於歷史和文化因素,這些類型都是男性角色佔主導的。

中國電影年度票房排名(來源:貓眼專業版)

電視劇中倒是有不少女性角色,但女主角通常由年輕女性扮演,只有少數例外。在目前收視前十的電視劇中,有海清主演的《小歡喜》,抗戰題材的《李三槍》中也有重要的中年女性角色,37歲的唐嫣在《時間都知道》中飾演穿越回21歲的女主角時簡——而她已經是7月新媒體指數排名前30的電視劇演員中年紀最大的女演員了。

2019年8月1日電視劇網絡播放量排行榜

當然,這並不表示中年女演員真的完全沒有戲演了。宋佳近期出演了多部文藝電影,姚晨的《送我上青雲》即將上映,馬伊琍在《找到你》中表現亮眼,海清自己也在《紅海行動》中突破了“國民媳婦”的形象。她對《北京青年報》記者明確表示自己“不愁戲拍”,有大把演媽媽的劇本,自己也並不排斥演媽媽。問題在於角色單一,“除了媽媽的身份,女人的其他面兒,挺遺憾,我接劇本時看不到”。

這也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電影中關於性別和年齡的歧視普遍存在。2016年,數據網站Polygraph的研究證實,男演員變老時,所適合的角色越來越多;女性的遭遇卻正好相反。22至31歲的女性角色台詞隻佔38%;42至65歲的女性角色台詞跌至20%。而大部分台詞,屬於42至65歲的男性。近幾年的奧斯卡金像獎獲獎者,也越來越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尤其是“最佳女主角”這一獎項:詹妮弗·勞倫斯和布麗·拉爾森分別出生於1990年和1989年,艾瑪·斯通摘得影后桂冠時只有29歲。

2017年,美國南加州大學的一項語言學研究,也支持同樣的結論。該團隊分析了約1000部電影劇本,其中男性有超過37000段對話,而女性只有15000多段;女性扮演的角色略多於2000個,而男性扮演將近4900個;而且女性電影角色平均比男性角色年輕5歲。

研究發現,電影“創造並加強了關於女性、種族和年齡的刻板印象”。除了刻板印象之外,女性角色對於電影的情節並不重要,她們只是刻板的裝飾品,很少被允許表達負面情緒。關於年齡的刻板印象同樣顯著,隨著角色變老,她們表現得越來越像個聖人:智慧、更少激動、更少提及性、更多談論宗教。同時,年長角色的語言,引向傳統上最多與男性聯繫在一起的東西。該研究的作者Anil Ramakrishna認為,“編劇們有意或無意地讚同在詞匯選擇中建立的性別規範”。

觀眾?攝製組?市場?原因是多方面的

是觀眾喜歡這樣的女性形象,不愛看中年女性主演電影嗎?未必如此。由娛樂業知名女性組成的美國“時間到了”

(Time's Up)

運動曾發起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女性領銜主演的電影在票房上的表現一直好於男性領銜主演的電影。參與這項研究的創新藝人經紀公司經紀人克里斯蒂·豪貝格,在一份聲明中說:“女性佔了一半票房,但業內一直存在一種想當然的臆斷,即女性領銜主演的電影通常不那麽成功。我們發現,數據並不支持這一臆斷。”

這項研究對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全球上映的350部最賣座影片進行了分析,發現在各預算水準的電影中,女性被列為領銜主演的影片的全球平均票房成績都更好。此外,能夠通過“貝克德爾測試”的電影通常票房成績也更好——“貝克德爾測試”會評判一部電影中是否有兩個女性角色談論過除男人以外的事情。在製作成本超過1億美元的電影中,通過“貝克德爾測試”的影片的全球平均票房為6.18億美元,而沒能通過測試的影片的全球平均票房為4.13億美元。

1985年美國漫畫家艾莉森·貝克德爾首次提出“貝克德爾測試”

電視劇更是如此,中年女性同樣能帶來高收視率。不必說歐美著名的《女子監獄》、《大小謊言》、《殺死伊芙》、《使女的故事》等劇集;在同處儒家文化圈的日韓,女主角也早已不是年輕女孩的專利了。在剛剛完結的春季檔日劇中,收視前十的劇集中有一半是由30歲以上的女星擔任主演的,53歲的天海佑希拿下收視第一,55歲的澤口靖子拿下第三。

韓國上周收視前十的劇集中,共有13位30歲以上的女星擔任主演,44歲的柳善和金素妍共同主演的《世界上最美麗的我的女兒》成為收視冠軍。在國內,豆瓣熱度最高的海外劇集中,也有大量中年女演員擔任主演的。當然,其評論人數遠不及國內電視劇,但至少可以表明,國內也有相當一部分觀眾對此並不排斥。

2019年春季檔日劇收視率排行(數據來源:新浪網;注:付費台、地方台、網絡平台的劇沒有收視率統計)

韓劇一周收視率排行(07.22-07.28)(數據來源:agb尼爾森)

如果不是因為觀眾不買账,那麽究竟為什麽中年女演員能接到的角色如此有限呢?

電影的選角,主要由導演和製片人等多方協商決定,而電影人中男女比例懸殊。南加州大學的研究項目統計了約1000部電影的攝製團隊,其中男性編劇的數量約是女性的7倍,男性導演的數量約是女性的12倍,男性製片人的數量約是女性的3倍。女性只在選角指導這一職位上超過男性——約為男性的2倍,但“選角指導的性別似乎對角色的性別沒有影響”。該研究認為雇用更多女性編劇有助於改善現狀,“如果女性在編劇會議中,螢幕上女性角色的代表性平均會提高50%”。

但女導演也可能面臨戴錦華教授提出的“花木蘭式處境”:女性必須“化妝”為男性,掩飾自己的某些性別特徵和需求,才能介入社會生活和精神文化的生產,因為社會生活的全部規範都是男性規範,在精神文化的生產領域也是如此。

資本的偏好,可能也是一大原因。張小北認為,“國內的娛樂工業體系剛剛開始走向成熟,產能還不足以全面滿足所有用戶需求,所以就只能先照顧好更願意在娛樂上花錢的群體,也就是青少年群體”。市場因素,使得年輕女演員在選角策略上更有利。

在電視劇方面,這一現象更為顯著。電視劇通常由平台提前收購,因此更傾向於選擇流量明星以提高收購價格。編劇王豖直言,曾有多個獨立女性題材的項目找到自己,最後卻都不了了之了,就是因為“資本不喜歡”。展現成熟女性最好的載體是職場劇,但資本不願意為深入調研所需的時間和花費買單,也極少願意花錢聘請專業顧問,導致中國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職場劇,絕大多數國產劇都是年輕女孩套著各種殼談戀愛。

年輕崇拜:背後的隱藏因素是基於性別歧視的年齡歧視

《中國婦女報》評論員莫蘭指出,限制中年女演員的原因,歸根結底是長期以來針對女性的年齡歧視,即英國學者約翰·伯傑在《觀看的方式》一書中所揭示的“被觀看”現象:在男權社會的傳統觀念中,男性操縱著凝視權力,女性被定位於被看者的角色,女人的形象是用來討好男人的,這就意味著,外在的美貌成了衡量女性價值的唯一標準。隨著年齡的增長,美貌會衰減,女性的價值也在走下坡路。對“老女人”的歧視,其實包含著性別歧視與年齡歧視兩重含義,而後者又建立在前者之上。這種歧視在注重外在形象而又競爭激烈的演藝界表現得尤為突出。

澎湃評論員李勤余發表文章《年齡鄙視鏈背後的審美隱憂》,指出這也是所有非年輕人群體的尷尬處境,是當下年齡鄙視鏈的生動寫照。“年輕崇拜”早已滲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流行文化在有意無意之間,加速了這一趨勢的蔓延。作家周大新說:“我們國家說是敬老、尊老,其實是青春崇拜。影視作品、社會新聞也能體現出來,其實對老人是歧視的。”作家韓松也有同感:這個時代的年輕人,看起來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多。鋪天蓋地的電視和網絡綜藝節目,全方位展現著年輕人的喜悅、悲傷、憤怒、焦慮、困擾。年輕人的情緒填充著社交網絡的輿論場。而中年人和老年人則“隱身”了。

這種年齡歧視和性別歧視,不僅影響著影視作品的創作,也會直接影響每一位女性的實際生活。海清自稱的“便宜”是事實:根據北京交通大學的譚博和高紅岩教授對於中國影視產業勞動力市場議價機制的研究,男演員確實比女演員擁有更高的片酬水準。在其他行業也是如此,根據全球經濟論壇2018年發布的《全球性別差異報告》,女性平均工資是男性的62%,在從事同樣工作的情況下女性的平均工資是男性的64%,但女性的平均日工作時長卻超過男性,每日無償勞動的比例是男性的2.36倍。女性擔任立法者、高級職員和經理的比例僅為男性的20%。

中年女性,還面臨著其他方面的壓力。在星空演講中,姚晨介紹了自己因為兩次懷孕導致的“彷徨、沮喪、無力、失敗”,而“類似職業困境也不僅僅隻局限於影視圈”。《中國婦女報》評論員韓亞聰發表文章《“中生代”女性的“劇本”更精彩》總結說,在各行各業的職場中,“中生代”女性的焦慮都並不鮮見。她們職場之路,會走得比男性更艱難,因為她們往往既要在職場奮鬥中掙錢養家,又要兼顧照料家庭的責任,生了孩子又要面臨職業缺貨,還常常遭遇若隱若現的歧視和忽視。

海清在電影《紅海行動》中飾演戰地風雲記者夏楠

海清的發言有諸多不妥之處,包括默認女演員“傍大款”、女性只會八卦逛街的刻板印象,以及公開和朋友私下聊天的內容,等等。她也認識到自己的表達方式存在問題,但仍然希望大家能聽到自己的聲音,希望有更多人思考這個問題。“女人在這個社會上除了媽媽應該有很多身份,而且她不僅僅面對子女、家庭,也要面對社會,面對自己的人生、情感。”

“女性一生的價值,並不只存在於家庭等特定領域;影視劇中的女性,也不該只有甜美可愛、青春靚麗。”中年女性遇到的問題是社會文化造成的,不該只有她們獨自煎熬。影視劇也不該隻關注年輕女性的愛情,誤導人們忽視中年女性和老年人的生存現狀。

總有人正年輕,但我們都終將老去。

作者 | 錢婧

編輯 | 李永博

校對 | 薛京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