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本是同根生 功效各不同

在浩繁的中藥寶柯瑞,有生長在同一植物上的藥材,但由於藥用部位不同,而功效各異,它們之間不能互相代替,使用時要加以區別。

/ 柏子仁與側柏葉 /

柏子仁為柏科植物側柏的種仁,性平,味甘,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斂汗生津之功效,用於治療驚悸失眠、健忘、遺精、盜汗、便秘等症。

《本草綱目》載:「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補,辛而能潤,其氣清香,能透心腎,益脾胃,蓋上品葯也,宜乎滋養之劑用之。」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柏子仁確有鎮靜、催眠作用;有持續性降低血壓的功能。用於治療心神虛怯、驚悸怔仲、顏色憔悴、肌膚燥癢,可與茯神、棗仁、生地、麥冬配伍;治療腎陰虧損、腰背重痛、足膝軟弱、陰虛盜汗,常與熟地、龜版、枸杞、牛膝同用。

柏子仁還是食療的上好食材,熬製柏子仁粥服食,對長期失眠、心慌心悸,或自汗盜汙多汗的中老年人來說,極為合適。

注意:大便溏薄者及痰多者忌用。

側柏葉為側柏的嫩枝與葉,其性寒,味苦澀,具有涼血止血、祛風濕、散腫毒的功效,用於治療吐血、衄血、尿血、血痢、風濕痹痛等症。

《本草正》載:側柏葉「善清血涼血,去濕熱濕痹,骨節疼痛。搗爛可敷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側柏葉煎劑能明顯縮短出血時間及凝血時間;有鎮咳、祛痰、平喘、鎮靜等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致病菌均有抑製作用。臨床用於治療高血壓、急、慢性細菌性痢疾、慢性氣管炎、肺結核、百日咳、潰瘍病並發出血等症,均取得明顯的效果。

/ 金針菜與萱草根 /

金針菜學名萱草花,是百合科植物萱草的花蕾,就是我們經常食用的黃白花椰菜,性味甘涼,有止血、消炎、清熱、利濕、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對吐血、大便帶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較好的療效。

《本草正義》載:「萱草花,今為恆食之品,亦稟涼降之性,治小便赤澀,身體煩熱;利胸膈,安五臟;消食利濕熱,其效頗著。」

現代科研證實,金針菜具有顯著地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可作為高血壓患者的保健蔬菜;金針菜含有豐富的卵磷脂,有較好的健腦,抗衰老功效,故人們稱之為「健腦菜」;金針菜中還含有效成分能抑製癌細胞的生長,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大便的排泄,因此可作為防治腸道癌瘤的食品,常吃金針菜還能滋潤皮膚,增強皮膚的韌性和彈力,可使皮膚細嫩飽滿、潤滑柔軟,皺褶減少、色斑消退、達到美容的效果。

注意:金針菜性涼,故胃腸道潰瘍、脾胃不和的人,以少吃為好,平素痰多,尤其是哮喘病者,不宜食用;鮮金針菜中含有一種「秋水仙鹼」,有較大的毒性,所以不宜食用鮮品。

萱草根為百合科植物萱草的根,性涼,味甘,具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小便不利、尿血、膀胱炎、乳汁缺乏、月經不調、便血等症,有較好的效果。

外用搗爛敷,治乳癰腫痛;將鮮萱草根60克(洗凈)塞入母雞膛內,燉3小時後食之治黃疸:母雞1隻(凈膛,去頭腳),將鮮萱草根60克(洗凈)塞入雞膛內,燉而食之,可治黃疸。

/川楝子與苦楝皮 /

川楝子為楝科植物川楝的果實,性寒,味苦,有小毒,具有除濕熱、清肝火、止痛、殺蟲的功效,用於治療熱厥心痛、脅痛、疝痛、蟲積腹痛等症。

《神農本草經》載:川楝子「主溫疾、傷寒太熱煩狂,殺三蟲疥竊,利小便水道。」

川楝子配伍使君子、檳榔,加強殺蟲消積的作用;配伍香附,能理氣止痛,共奏舒肝解鬱、行氣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療肝鬱氣滯之胸脅脹悶不舒、乳房脹痛以及月經不調等;配伍小茴香,能理氣止痛、溫腎散寒、和胃調中。

現代藥理研究,川楝子的有效成分川楝素有驅蛔蟲作用;大劑量川楝素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對呼吸中樞有抑製作用;能抗肉毒中毒,與抗毒血清合用,可明顯降低抗毒血清用量。臨床上用於治療急性乳腺炎、頭癬均取得滿意療效。

注意:脾胃虛寒者忌服。

苦楝皮為川楝的根皮,寒,味苦,有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的功效,用於治療風疹、疥癬等症,還可殺滅蛔蟲、蟯蟲等寄生蟲。

《日華子本草》載:苦楝皮「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小兒壯熱,並煎湯浸洗。」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苦楝皮的酒精浸液,對若乾常見的致病性真菌有較明顯的抑製作用;所含的苦楝素能興奮腸肌,使張力和收縮力增加,故用以驅蟲時,不需另加瀉藥,對血象、血壓,呼吸、子宮等均無明顯影響。

注意:體弱及脾胃虛寒者忌服,肝炎、腎炎患者慎服。

/ 板蘭根與大青葉 /

板藍根為十字花科植物菘藍和草大青的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顏面丹毒、熱病發斑、流感、流腦、肺炎、肝炎、菌痢、胃腸炎、口瘡、麻疹、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症。

《分類草藥性》載:板藍根「解諸毒惡瘡,散毒去火,搗汁或服或塗。」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板藍根對多種病毒與病菌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所含的多糖能明顯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所含的靛玉紅具有抗腫瘤作用。

臨床上與玄參、馬勃、牛蒡子等配伍,可用於風熱上攻,咽喉腫痛等症;與生地、紫草、黃芩等同用,可用於時行溫病,溫毒發斑等症。

大青葉為菘藍的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溫病熱盛煩渴、流感、急性傳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腸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黃疸、痢疾、喉痹、口瘡、癰疽腫毒等症。

《本草經疏》載:「大青葉大寒兼苦,其能解散邪熱明矣。時行熱毒,頭痛大熱口瘡,為胃家實熱之證,此葯乃對病之良藥也。」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大青葉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多種致病菌有一定抑製作用;有殺滅鉤端螺旋體的作用及抗大腸桿菌內毒素作用。

臨床報導,用大青葉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上呼吸道感染、麻疹肺炎、慢性支氣管炎、急性傳染性肝炎、鉤端螺旋體病、細菌性痢疾及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等症,均取得明顯效果。

/ 天仙藤與馬兜鈴 /

天仙藤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莖葉,性溫,味苦,具有行氣化濕、活血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胃痛、疝氣痛、妊娠水腫、產後血氣腹痛、風濕疼痛等症。

《本草匯言》載:「天仙藤,流氣活血,治一切諸痛之葯也。」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天仙藤煎劑有輕微的祛痰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常見的皮膚真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治痰注臂痛常與白朮、羌活、白芷、片薑黃、製半夏等配伍;治產後腹痛兒枕痛,可單用天仙藤炒焦研末服用;天仙藤酒煎治疝氣作痛;治妊娠水腫,則與香附、陳皮、甘草、烏葯等同用。外用可治乳腺炎及毒蛇毒蟲咬傷。

馬兜鈴為馬兜鈴的乾燥成熟果實,性寒,味苦,有毒,具有清肺降氣、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喘、咯血、失音、痔漏腫痛等症。

《本草求原》載:馬兜鈴「治肺中濕熱,聲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兒麻疹內陷,喘滿聲暗,宜加用之。」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馬兜鈴有明顯鎮咳、平喘、祛痰作用;能抑製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起到抗炎作用;馬兜鈴水浸劑對常見皮膚真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製作用;具有溫和而持久的降壓作用。

近年來有報導稱:天仙藤、馬兜鈴中都含有馬兜鈴酸,長期服用馬兜鈴及其含有馬兜鈴成分的藥物,可能造成慢性腎衰竭以及腎小管病變,短期大量使用也可造成急性腎衰竭,同時增加腎臟及上泌尿道致癌的風險,因此,對天仙藤、馬兜鈴及其含有馬兜鈴酸成分製劑的使用要慎重,不可長期或超劑量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後果。兒童及老年人慎用;孕婦、嬰幼兒及腎功能不全者禁用。

/ 川椒與椒目 /

川椒為芸香科植物花椒的果皮,性溫,味辛,有小毒,具有溫中散寒、除濕、止痛、殺蟲的功效,還可解魚腥毒,常用於治療積食停飲、心腹冷痛、嘔吐、噫呃、咳嗽氣逆、風寒濕痹、泄瀉、痢疾、疝痛、齒痛、陰癢、疥瘡等症,殺滅蛔蟲、蟯蟲亦有很好的療效。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川椒對肺炎雙球菌等多種致病菌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所含的揮髮油可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使血管擴張,從而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還有局部麻醉和止痛作用;可用於治療夏傷濕冷、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症,亦可水煎加紅糖服用可回乳。外用治齲齒、禿頂、痔瘡、膝蓋痛等症。

注意:陰虛火旺者忌服,孕婦慎服。

椒目為川椒的種子,性寒,味苦辛,有毒,具有利水消腫、祛痰平喘的功效,用於治療水腫脹滿、痰飲喘逆等症。

《唐本草》言其:「主水,腹脹滿,利小便。」

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朱丹溪曰:「椒目下達,止行滲道,不行穀道,能下水燥濕。世人服椒者,無不被其奉,以其久久則火自水中起,誰能禦之?」

臨床報導,將椒目研粉過篩,裝入膠囊內服,每服相當於生葯3~4.5克,每日服2~3次,有較好的平喘作用。椒目可用於治療口舌乾燥、水泛於肺,喘不得臥、眼生霧翳、婦女白帶等症。

注意:陰虛火旺者忌服。

/ 桑皮與桑葚 /

桑皮為桑樹除去栓皮的根皮,性寒,味甘,具有瀉肺平喘、行水消腫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症。

《本草綱目》曰:「桑白皮,長於利小水,乃實則瀉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氣及肺火有餘者宜之」。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桑白皮的醇提取液有明顯的降壓、鎮靜、抗驚厥、抗炎和利尿作用;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真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能抑製血小板聚集及降糖作用。

研究還發現,桑白皮熱水提取物能誘生干擾素,對子宮頸癌有抑製作用。

注意:凡肺虛無火、小便多及風寒咳嗽者忌服。

桑葚為桑樹的果穗,性寒,味甘,具有補肝益腎、補血益陰、生津止渴、潤腸通便的功效,主治肝腎陰虧、陰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心悸、煩燥失眠、腰膝酸軟、鬚髮早白、消渴口乾、大便燥結等症。

《本草經疏》載:「桑葚,甘寒益血而除熱,為涼血補血益陰之葯。」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桑葚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有中度激發淋巴細胞轉化的作用;能顯著降低酶的活性,防止血管硬化,起到補血、降低血脂作用;所含的鞣酸、脂肪酸、蘋果酸等能幫助脂肪、蛋白質及澱粉的消化;所含的芸香苷、花色素等成分,有預防腫瘤細胞擴散,避免癌症發生的功效;所含的烏髮素,能烏髮美容;能治療貧血、肝腎陰虛所致的習慣性便秘等症。

注意:脾胃虛寒、大便溏瀉者不宜食用。

/ 桑葉與桑枝 /

桑葉性寒,味苦甘,具有清肝養肝、疏散風熱、清肺明目的功效,用於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汗出惡風、咳嗽胸痛或肺燥乾咳無痰、咽乾口渴、目赤腫痛等症。

《本草求真》載:桑葉「清肺瀉胃,涼血燥濕,去風明目。」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桑葉有抗凝血、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解痙、抗潰瘍、潤腸通便、抗血栓形成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所含的生物鹼和多糖有較好的降血糖作用;桑葉汁有抑菌、抗炎、抗病毒、抗腫瘤作用。研究還發現,桑葉具有類似於人蔘的補益和抗衰老作用。

用於風熱感冒及目赤腫痛,常配菊花;配黑芝麻製成桑麻丸,用於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視物昏花;配杏仁、沙參、貝母等,可用於肺熱燥咳。外用煎湯溫洗,可治風眼多淚;用桑葉、麻葉煮淘米水洗頭,可促生髮;癰瘡久不收口,可用經霜黃桑葉,研末敷塗。

注意:經期婦女及孕婦不宜使用。

桑枝性平,味微苦,具有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的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濕痹、四肢拘攣、關節酸痛、腳氣浮腫、肌體風癢等症。

《本草圖經》載:桑枝「療遍體風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肺氣嗽,消食;利小便,兼療口乾。」

臨床報導,用以治療肩周炎,與雞血藤、威靈仙、當歸、羌活、桂枝、白芍、薑黃、防風、細辛配伍,療效顯著;防治Ⅱ區屈指肌腱術後黏連,配以威靈仙、片薑黃、當歸、川芎、延胡、製香附、伸筋草、海桐皮、赤芍、木瓜、製乳香,有較好的效果;單用鮮桑枝水煎服,每日1劑,能使機體淋巴細胞轉化率明顯提高;用以治療高血壓病,與桑葉、茺蔚子合用,煎湯於臥前洗腳30-40分鐘後即臥。

治紫癜風:用桑枝500克,益母草150克,用水濃煎收膏,每夜臥時,用溫酒調服10克。桑枝還有生津利水之效,用於治療消渴,可單用煎服;用於水腫,可與赤小豆合用。

/ 陳皮與橘核 /

陳皮為橘子乾燥成熟果皮,性溫,味辛苦,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胸脅脹痛、疝氣、乳脹、乳房結塊、胃痛、食積等症。

《本草綱目》載:「橘皮,苦能瀉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同升葯則升,同降葯則降。」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所含的揮髮油對胃腸道有溫和刺激作用,可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腸管內積氣,增加食慾;所含的橙皮苷能降低血管的通透性,作用於平滑肌,有降壓作用,並可抗炎、抗潰瘍,有利膽作用。

臨床上與蒼朮、厚樸等同用,用於中焦寒濕脾胃氣滯者,脘腹脹痛、噁心嘔吐、泄瀉;與山楂、神曲等同用,用於食積氣滯,脘腹脹痛者;與枳實、生薑等同用,用於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者。用以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配伍丁香、生薑與粳米煮粥服食;配以金銀花、甘草水煎代茶飲,治乳腺炎;單用陳皮用伏龍肝炒後研服,治反胃吐食;取陳皮適量酒浸,煮至軟,撈出焙乾為末,以溫黃酒調服,可治大便秘結。

此外,橘皮還可提煉精油,有調和腸胃、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氣、增加食慾的作用。

注意:氣虛及陰虛燥咳者忌用,吐血證慎用。

橘核為橘子乾燥成熟的種子,性平,味苦,具有理氣、散結、止痛的功效,臨床常用來治療疝氣、睾丸腫痛、乳腺炎性腫痛等症。

《本草匯言》載:「橘核,疏肝、散逆氣、下寒疝之葯也。」

臨床報導,用橘核治療急性乳腺炎效果顯著;取橘核、杜仲各炒研末,用溫黃酒送服,可治腰痛;用黃酒煎,去滓溫服,可治乳癰初起未潰;用橘核加胡桃肉研為末,以溫酒調服,可治酒齇鼻。

注意:體虛患者慎用。

/ 山楂與山楂核 /

山楂為薔薇科植物山楂的果實,性溫,味酸甘,具有消食積、散瘀血、驅滌蟲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肉積、癥瘕、痰飲、痞滿、吞酸、瀉痢、腸風、腰痛、疝氣、產後兒枕痛、惡露不凈、小兒乳食停滯等症。

《本草經疏》載:「山楂,《本經》雲味酸氣冷,然觀其能消食積,行瘀血,則氣非冷矣。」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山楂中的三萜類和黃酮類成分,具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心肌收縮力、減慢心率和改善血液循環的功能,並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降低血壓、利尿、鎮靜的作用。所含黃酮類中的牡荊素還具有抗癌作用。所含的苷類成分能擴張氣管、促進氣管纖毛運動、排痰平喘,有利於氣管炎的治療。

炒焦的山楂對各型痢疾桿菌及綠膿桿菌均有明顯的抑製作用。生山楂水煎服,可治急、慢性腎盂腎炎;取山楂搗爛煎湯,加砂糖少許,空腹溫服,可治產後惡露不止、腹中疼痛;配麥芽、鮮竹葉、甘草,可治蕁麻疹;鮮山楂榨汁口服治呃逆;與桂枝、紅糖同用,可治痛經;單用生山楂以文火濃煎,加白砂糖製成膏,口服治食欲不振;炒山楂加生薑、紅糖可治腹瀉;山楂與毛冬青配伍,可降低膽固醇。

取山楂加粳米煮粥,加紅砂糖服食,可治飲食積滯;每日2次。

治產後體虛、惡露不凈:將山楂打碎填入烏雞腹中燉爛,食肉喝湯,可治產後體虛、惡露不凈。

注意:山楂含有大量果酸、維生素和礦物質,但病後體虛、孕婦、脾胃虛弱、胃酸過多者及氣虛便溏者忌服。山楂味酸,對牙齒有腐蝕作用,多食傷齒,過食易飢。

山楂核為薔薇科植物山楂的種子,具有消肉積、散瘀血、行結氣的功效。

《本草綱目》載其:「吞之化食磨積,治癲疝。」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山楂核提取的乾餾液,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假單胞菌均有抑菌、殺菌作用;其醇提物能明顯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還有加速癒合傷口、消炎、止痛、止癢的作用。

試驗顯示,用山楂核提取物溶液擦拭皮膚,對細菌繁殖體和真菌具有良好的殺滅作用,對皮膚上自然菌殺滅效果也較好。取山楂核與沙苑子、雞內金配伍,共為細末,送服,可治胃積作痛、嘈雜吞酸;山楂核、荔枝核、橄欖核各等份,燒存性,共研細末,空腹用小茴香煎湯送服,可治陰囊腫痛。

/ 絲瓜絡與絲瓜子 /

絲瓜絡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成熟果實的維管束,具有通經活絡、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胸脅脹痛、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女子經閉、乳汁不通、痰熱咳嗽、熱毒癰腫、痔漏、水腫、小便不利、便血、崩漏等症。

《本草綱目》載∶絲瓜絡「能通人脈絡臟腑,而去風解毒,消腫化痰,祛痛殺蟲,治諸血病。」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所含的齊墩果酸對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臟急性損傷有治療作用;並有強心利尿作用,以及抑製S一180瘤株的生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絲瓜絡煎湯宜生用,研末宜炒用,止血宜炒炭用。凡肝鬱氣滯,經絡不暢,症見胸脅脹滿疼痛者,可與瓜萎、鬱金、枳殼、延胡索等配伍,以增寬胸理氣之功;凡肺經熱盛,症見咳嗽多痰者,可與全瓜蔞、桑白皮、貝母、前胡配伍,以增清肺化痰之功;凡水液內停而致水腫、腹水者,可與茯苓、澤瀉、冬瓜皮、薏苡仁配伍,以增利水滲濕之功;炒炭後配棕櫚炭可治便血、崩漏。用於治療胸脅疼痛、咳嗽多痰,胸脅痛、風濕性關節痛、中風後半身不遂、乳少不通、急性乳腺炎、尿道炎、繡球風及女陰搔癢等症,均取得較好的效果。

絲瓜子為絲瓜的種子,味苦的氣寒,有毒;味甜的無毒。具有利水、除熱的功效,用於治療肢面浮腫、石淋、腸風、痔瘺等症,還可驅除蛔蟲。

《食物本草》載:絲瓜子「苦者: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甜者:除煩止渴,治心熱,利水道,調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醫林篆要》亦載其:「治腸風,痔瘺,崩漏,下乳。」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所含的噴瓜素有較強的峻瀉作用;所含有的苷,有洋地黃樣作用,可用於慢性心功能不全、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心房顫動的治療。用以治療腰痛不止,將絲瓜子仁炒焦,擂酒服,以渣敷之;取黑色絲瓜子(白色無效)的仁,搗爛裝入膠囊空腹服用,可驅蛔蟲。

注意:脾虛者及孕婦禁用;患有腳氣、虛脹、腹冷者忌用。

/ 枸杞子與地骨皮 /

枸杞子為茄科植物枸杞的成熟果實,性平,味甘,具有滋腎、潤肺、補肝、明目的功效。

《本草綱目》載:「枸杞,主五內邪氣,熱中消渴,周痹風濕。」「補精氣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令人長壽,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枸杞還可用於防治糖尿病、高脂血症、肝病及腫瘤,增強調節免疫功能、保護肝臟,延緩衰老,能夠促進生物體內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減少脂肪褐素的沉積,抑製肝中的過氧化脂質的形成,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脂。所含的維生素A能起到保護眼睛、防止視力退化的作用。

注意:凡有外邪實熱、感冒發燒、身有炎症及脾虛有濕、泄瀉者忌服。

地骨皮為枸杞的根皮,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用於治療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癰腫、惡瘡等症。

《本草正》載:「地骨皮,枸杞根也,南者苦味輕,微有甘辛,北者大苦性劣,入葯惟南者為佳。」

《本草綱目》亦載:「枸杞根乃地骨,甘淡而寒,下焦肝腎虛熱者宜之。」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地骨皮的浸劑、煎劑和酊劑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並伴有心率減慢和呼吸加快,其降壓作用與中樞有關,還可能有阻斷交感神經末梢及直接舒張血管的作用,並有降低血糖的作用,這是由於其中含有胍的衍生物有關。研究還表明,地骨皮的提取物有解熱作用。

臨床報導,用地骨皮水煎服,用於治療高血壓,全部自覺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改變,無體位性低血壓及其它副作用;製治療青年取地骨皮3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50毫升,過濾後,用消毒棉球蘸此藥液填入牙痛之窩洞內,治療牙髓炎有立即止痛之效。

/ 荷葉與蓮須 /

荷葉為食葯兩用的佳品,食用取其清香,增味解膩,常用作包烤或包菜肴,如荷葉蒸雞或包米作荷葉飯等,亦可煮粥、蒸肉、燉雞、燉排骨等,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其性平,味苦澀,具有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暑熱煩渴、暑濕泄瀉、脾虛泄瀉、血熱吐衄、便血崩漏等症。

《本草綱目》載:「蓋荷葉能生髮陽氣,散瘀血,留好血。荷葉服之,令人瘦劣,單服可以清陽水浮腫之氣。」

近代研究證實,荷葉有良好的降血脂、降膽固醇和減肥的作用。臨床用於降血脂,服荷葉煎劑,20日為1個療程,降膽固醇顯效。用於感受暑熱、頭脹胸悶、口渴、小便短赤等症。

本品味苦性平,其荷葉氣味清芳,新鮮者善清夏季之暑邪,臨床常與鮮藿香、鮮佩蘭、西瓜翠衣等配伍應用;用於夏季暑熱泄瀉等症,常與白朮、扁豆等配伍,對脾虛氣陷、大便泄瀉者,也可加入補脾胃藥中同用。

有資料報導,臨床上常用於肥胖症的治療。取乾荷葉每次15克,開水泡15分鐘代茶飲,連服1個月,適合大部分減肥人群,有較好的減肥功效。

注意:《本草從新》曾記載:荷葉「升散消耗,虛者禁之。」孕婦慎用。

蓮須為蓮花的花蕊,性平,味甘澀,具有清心、益腎、澀精、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夢遺滑泄,尿頻、吐衄、崩漏、帶下、瀉痢等症。

《本草綱目》載:蓮須「清心通腎,固精氣,烏鬚髮,悅顏色,益血,止血崩、吐血。」

治遺精夢泄,與熟地、山萸、山藥、茯苓、丹皮、龍骨、芡實、魚鰾配伍,製成蜜丸服之;治精滑不禁,與沙苑子、芡實、煆龍骨、煆牡蠣同用,製成糊丸,用淡鹽湯送下;治年久痔漏,與黑牽牛、當歸合研為末,空腹溫黃酒送服。與乾葛、茯苓、生地、雅連、天花粉、五味子、知母、炙草、竹葉同煎熱服,治上清口渴,飲水不止。注意:小便不利者忌服。

/ 蓮子肉與蓮子心 /

蓮子肉為蓮房所結成熟去心的種子,性平,味甘微澀,具有養心、益腎、補脾、澀腸的功效,用於治療夜寐多夢、遺精、淋濁、久痢、虛瀉、婦人崩漏帶下等症。

《醫林纂要》載:「蓮子,去心連皮生嚼,最益人,能除煩、止渴、澀精、和血、止夢遺、調寒熱。」

治心火上炎、濕熱下盛、小便澀赤、遺精等症,常與麥冬、黃芩、地骨皮、車前子、茯苓等配伍;治小便白濁、夢遺泄精,常與益智仁、龍骨合用;治病後胃弱,可與茯苓、粳米同研為末,調以砂糖沖服;將蓮子肉入豬肚內煮熟,焙乾研末,酒糊製丸服用,有補虛益損的作用。常用量為9~15克。

注意:中滿痞脹及大便燥結者忌服。

蓮子心為蓮子中的綠色胚芽,性寒,味苦,無毒,具有清心、去熱、止血、澀精的功效,用於治療熱入心包、神昏譫語、心煩口渴、心腎不交、失眠遺精、血熱吐血、淋濁、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症。

《本草再新》曰:蓮子心「清心火,平肝火,瀉脾火,降肺火。清暑除煩,生津止渴,治目紅腫。」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從蓮子心中提出的蓮心鹼結晶,有短暫降壓之效,改變為季銨鹽,則出現強而持久的降壓作用。其生物鹼降壓機理主要是釋放組織胺,使外周血管擴張,其次與神經因素也有關。治太陰溫病、神昏譫語,常與水牛角濃縮粉、元參、竹葉心、連翹心、麥冬等配伍;治勞心吐血,與糯米共為末,黃酒調服;蓮子心研末送服治遺精。常用量為2~5克。

注意:脾胃虛寒、便溏者慎用。

/ 蓮房與藕節 /

蓮房是蓮蓬的殼,性溫,味苦澀,具有消瘀、止血、去濕的功效,用於治療血崩、月經過多、胎漏下血、瘀血腹痛、產後胎衣不下、血痢、血淋、痔瘡脫肛、皮膚濕瘡等症。

《本草拾遺》載:蓮房「主血脹腹痛,產後胎衣不下,酒煮服之;又主食野菌毒,水煮服之。」

止血多炮製成蓮房炭。如治經血不止,取陳蓮房燒存性,研末熱酒送服;治血崩,常與棕板炭、香附配伍;治胎衣不下:蓮房一個,甜酒煎服;治小便血淋:將蓮房,燒存性,為末,入麝香少許米湯調下;治痔瘡,與荊芥、枳殼、薄荷、樸硝同用。外用:治濕瘡、黃水瘡,將蓮房燒成炭(存性),研成細末,香油調勻,敷於患處。

藕節為藕連接部分,與藕在性味、功用上大致相似,但藕節又側重止血的功效。其性平,味甘澀,具有清熱生津、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咳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子宮出血等症。

《本草匯言》載:「藕節,消瘀血,止血妄行之葯也。」

經動物試驗證實,藕節有很強的止血作用,將藕節熱水提取物注射於小白鼠腹腔內,可以縮短小鼠切尾出血的時間。

臨床上,用於治療卒暴吐血,可與荷蒂同用,以加強止血之功;治肺癆咯血者,可與白及配伍,以斂肺止血;治血熱吐衄不止者,可與生地黃、大薊相合,以涼血止血;治虛寒性崩漏者,可與艾葉、炮薑等相佐,以溫經止血;治血熱尿血的,可與小薊、蒲黃、白茅根並施,以涼血止血;治大便下血,可用藕節曬乾研末,人蔘、白蜜煎湯調服;治小便熱淋,可用生藕節、地黃、葡萄各等分榨汁入蜜調服;治上焦痰熱,取藕節、梨榨汁和服;治紅白痢,可單用藕節搗汁,和蜜糖,隔水燉成膏服。

外用:治凍腳裂口,可將藕節蒸熟搗爛塗於患處。

/ 何首烏與夜交藤 /

何首烏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塊根,藥用分為生、熟兩種。其性微溫,味苦甘澀,具有補肝益腎、養血祛風的功效,用於治療肝腎陰虧、發須早白、血虛頭暈、腰膝酸軟、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癧、腸風、痔疾等症。

《本草正義》載:「何首烏,專入肝腎,補養真陰,且味固甚厚,稍兼苦澀,性則溫和,皆與下焦封藏之理符合,故能填益精氣,具有陰陽平秘作用,非如地黃之偏於陰凝可比。」

是一味常用的補益中藥。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何首烏有明顯的降低血清膽甾醇的作用;服用其煎劑,短時間內可升高血糖,然後逐漸降低,6小時後血糖量比正常值低0.03%;所含的大黃酸,能促進腸管的運動,促進神經及心臟興奮,有強心作用;對人型結核菌、弗氏痢疾桿菌有抑製作用。

臨床報導,將何首烏製成片劑或服用煎劑,有降低血清膽甾醇的作用;與甘草同煎,治療瘧疾及百日咳均起到較好的效果;外用煎湯熏洗塗搽患處,治療癤腫顯效。何首烏與茯苓、當歸、枸杞、菟絲子、補骨脂等配伍,治療腎氣不足、鬚髮早白、腰膝酸軟有很好的效果;與牛膝配伍,製成丸劑,用於治療腰膝疼痛、步履艱難、遍身瘙癢極驗;與人蔘、當歸、陳皮、生薑合用,水煎服治氣血俱虛,久瘧不止。外用與艾葉同煎濃汁,熏洗治疥癬;研末水調成糊狀,敷於臍中治自汗不止;外傷出血,可研末敷之即止。生首烏有輕瀉功效,生用可潤腸通便。

注意:大便溏泄及有濕痰者不宜服用。

最近研究發現,生何首烏所含為蒽醌衍生物大黃酚對身體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能致肝臟損害,故滋補肝腎要用炙首烏,不可超劑量或長期服用;肝功能不全者,應避免使用何首烏及其成方製劑,以利於肝功能的恢復。

夜交藤為何首烏的藤莖,性平,味甘苦,具有養心安神、通絡祛風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失眠、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癧、風瘡疥癬等症。

《本草再新》曰:夜交藤「補中氣,行經絡,通血脈,治勞傷。」

用於陰虛血少所致的失眠,常與合歡皮、酸棗仁、柏子仁、遠志等葯配合應用;治內傷頭痛,常與茯神、杜仲、牛膝、天麻、鉤藤、石決明、山梔、黃芪、益母草、桑寄生等配伍,水煎服;治腦血管硬化、高血壓,可與遠志、石菖蒲、葛根合用,有健腦安神、降壓催眠功效;治頑固性蕁麻疹,與地膚子各60克,水煎服,服後取微汗,有較好的療效;與牛膝、桑枝、丹參、浮小麥、當歸、大棗、甘草等同煎服,治療肢端動脈痙攣性疾病有效。

外用:與桑枝、雞血藤、威靈仙等水煎趁熱熏洗,治療中風後偏癱療效滿意。

/ 大腹皮與檳榔 /

大腹皮為檳榔的果皮,性微溫,味辛,具有下氣寬中、行水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脘腹痞脹、腳氣、水腫等症。

《本草匯言》載:「大腹皮,寬中利氣之捷葯也。主一切冷熱之氣上攻心腹,消上下水腫之氣四體虛浮,下大腸壅滯之氣二便不利,開關格痰飲之氣阻塞不通,能疏通下泄,為暢達臟腑之劑。」

著名的《局方》「五皮飲」就是大腹皮配以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茯苓皮組成,具有行氣化濕、利水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全身水腫、胸腹脹滿、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等。

本方也常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但以急性腎炎水腫、妊娠水腫、經期水腫以及腹水等較為多用;治腳氣、腫滿腹脹、大小便秘澀,可與檳榔、木香、木通、鬱李仁、桑皮、牽牛子配伍,製成散劑,每服12克,加生薑、蔥白水煎溫服。大腹皮亦可外用,煎湯熏洗,治漏瘡惡穢。

檳榔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性溫,味苦辛,具有破積下氣、行水殺蟲的功效,主治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後重、瘧疾、水腫、腳氣等症。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載:「檳榔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禦瘴癘。」

檳榔確有破積消食的功效,《方脈正宗》中載方,治食積滿悶、水谷不化、腹滿脹痛:檳榔二兩、白朮三兩、麥芽二兩、砂仁一兩,俱炒研為細末,每日早晚服三錢,白湯調服(註:一兩=30克);《古今醫方集成》中所載的中成藥「檳榔四消丸」具有清理腸胃、化滯消食、利水消脹的功效,方中以檳榔為君葯,消導食積,輔以牽牛子瀉水消積,香附理氣消滯,豬牙皂豁痰散結,四葯合用,故稱「四消」,配以靈脂、大黃活血化瘀、瀉熱導滯,其化滯消食的功效顯著。

檳榔還有較強的驅蟲作用,早在南北朝時期的名醫陶弘景就在《名醫別錄》中說:檳榔可「殺三蟲,療寸白」。

現代藥理研究和臨床報導,檳榔對絛蟲、薑片蟲、蟯蟲、鉤蟲、蛔蟲等多種寄生蟲都有殺滅作用,驅蟲成藥化蟲丸、使君子丸、疳積散、肥兒丸等都有檳榔這味葯。

《聖惠方》載方,以檳榔(炮)30克,研細末,每服6克,以蔥蜜煎湯調服,治療各種腸道寄生蟲;驗方治蛔蟲,取檳榔、苦楝皮各50克,水煎成200毫升,清晨空腹,每次服100毫升,連服兩天,驅蟲效果甚驗。

臨床報導,檳榔還有抗真菌、抗病毒的作用,對皮膚真菌和甲型某些株的流感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注意:氣虛下陷者慎服。

/ 益母草與茺蔚子 /

益母草是一味常用藥,其性微寒,味苦辛,具有去瘀生新、活血調經、利尿消腫的功效,是歷代醫家用來治療婦科疾病之要葯。

《本草匯言》載:「益母草,行血養血,行血而不傷新血,養血而不滯瘀血,誠為血家之聖葯也。」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益母草對子宮有興奮作用;能改善冠脈循環和保護心臟,顯著增加冠脈流量及減慢心率;能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對血栓有顯著溶解作用;能增強機體細胞的免疫功能;直接興奮呼吸中樞,顯著增加呼吸頻率及振幅;弛緩緊張的腸平滑肌;治療缺血型急性腎功能衰竭具有顯著效果。對許蘭氏毛菌,羊毛樣小孢子菌、紅色表皮癬菌、星狀奴卡氏菌及大腸桿菌、志賀氏痢疾桿菌等均有抑製作用。所含的硒、錳等多種微量元素,能抗氧化、防衰老,具有相當不錯的益顏美容、抗衰防老的功效。最新科研顯示,從益母草中提取的「益母草鹼」,對治療腦中風具有明顯的效果。它能明顯減少腦缺血造成的大腦皮質的梗死面積,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

臨床報導,用於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均取得滿意療效。與延胡索配伍治痛經;與黑豆、紅糖、老酒配伍治閉經;治功能性子宮出血,與香附、雞蛋2個,加水適量同煮,熟後去蛋殼再煮片刻,去藥渣,吃蛋飲湯。每天一次,連服4~5天;治產後腹痛可加生薑、大棗、紅糖同煎服;治惡露不凈可同黑木耳、白糖水煎服用。

注意:凡陰虛血少者忌服。」

茺蔚子為益母草的種子,其性微寒,味辛、苦,具有活血調經、清肝明目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中帶下、產後瘀血作痛、目赤翳障、頭暈脹痛等症。

《本草經疏》載:「茺蔚子,為婦人胎產調經之要葯。此葯補而能行,辛散而兼潤者也。目者,肝之竅也,益肝行血,故明目益精。其氣純陽,辛走而不守,故除水氣。肝臟有火則血逆,肝涼則降而順矣。大熱頭痛心煩,皆血虛而熱之候也,清肝散熱和血,則頭痛心煩俱解。」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茺蔚子水浸液或醇-水浸液有輕微降壓作用。入煎劑每日常用量4.5~9克。

本品生用和炒用功效有所不同,生用長於清肝明目,炒用長於活血調經。治療目赤腫痛、目生翳膜,可與梔子、敗醬草、蒲公英、青葙子、密蒙花等合用;治療經閉、月經不調、痛經,可將茺蔚子炒後,與當歸、丹參、香附、桃紅、紅花等合用;治子宮脫垂,可用茺蔚子15克與枳殼12克,同水煎服。

注意:本品有毒,使用要做到有的放矢,一次口服茺蔚子30克以上,可於4~6小時後出現中毒反應,癥狀為全身無力,下肢活動障礙,混身酸麻疼痛,重者汗多呈虛脫狀態。所以服藥應中病即止,不可長期大量使用;肝血不足,瞳子散大及孕婦忌服。

/ 金銀花與忍冬藤 /

金銀花是一味常用中藥,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常用於治療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瘍、腫毒、瘰癧、痔漏等症,亦用於風熱感冒,支氣管炎等病症。

《本經逢原》載:「金銀花,解毒去膿,瀉中有補,癰疽潰後之聖葯。」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金銀花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等多種致病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對鉤端螺旋體、流感病毒及致病黴菌等多種病原微生物亦有抑製作用。

研究還表明,金銀花有明顯的抗炎及解熱作用,其水煎液及酒浸液對肉瘤、艾氏腹水瘤等有抑製作用,還可降低膽固醇。

金銀花與其它中藥配伍,水煎代茶飲,可預防乙腦、流腦。治熱毒癰癤,可與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等同用,水煎後加酒適量和服,藥渣搗爛可敷患處;治瘡瘍腫毒初起,可與陳皮、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尾、甘草、赤芍、乳香、沒藥、天花粉、防風、貝母、白芷等配伍;治風熱感冒,常與連翹、荊芥穗、竹葉、薄荷、苦桔梗、牛蒡子、淡豆豉、甘草合用;治創口感染可用金銀花加連翹、大青葉、黃芩、野菊花等,水煎服;治初期急性乳腺炎與蒲公英、連翹、陳皮、青皮、生甘草等搭配;治習慣性便秘加大黃3克,調以適量的蜂蜜,泡水代茶飲。

夏季還可用於防暑降溫、清熱解渴,取金銀花、生甘草適量,開水浸泡代茶飲。注意:脾胃虛寒及氣虛瘡瘍膿清者忌服。

忍冬藤為金銀花的藤,性寒,味甘,不僅能清熱解毒,還具有通絡作用,用於治療溫病發熱,熱毒血痢、傳染性肝炎、癰腫瘡毒、筋骨疼痛等症。

《醫學真傳》曰:「銀花之藤,乃宜通經脈之葯也。」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忍冬藤所含的木犀草素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對卡他、白色念珠、傷寒、痢疾、變形等菌均有抑製作用;並有降低血膽甾醇、解痙、祛痰作用。

研究還發現木犀草素對腹水癌細胞有抑製生長的作用。忍冬藤臨床上用於治療傳染性肝炎、細菌性痢疾及腸炎、闌尾炎均有較好的效果。

忍冬藤煎湯代茶頓飲,治四時外感、發熱口渴,或兼肢體酸痛;治癰疽發背、腸癰、乳癰,可與黃芪、當歸、炙甘草配伍;治諸般腫痛,金刃傷瘡,惡瘡,可與磁石配伍,用香油炸枯入黃丹熬成膏藥,攤貼外用;治風濕性關節炎,與稀簽草、雞血藤、老鶴草、白薇合用,水煎服;治毒蕈中毒,取鮮忍冬藤嫩莖葉適量,用冷開水洗凈,嚼細服下。

注意:凡實證、邪毒未清者不宜服用。

/ 蘇葉與蘇子 /

蘇葉為紫蘇的葉,性溫,味辛,具有發表、散寒、理氣、和營的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等症,並可解魚蟹毒。

《藥品化義》載:「紫蘇葉,為發生之物。辛溫能散,氣薄能通,味薄發泄,專解肌發表,療傷風傷寒,及瘧疾初起,外感霍亂,濕熱腳氣,凡屬表症,放邪氣出路之要葯也。」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紫蘇葉煎劑有解熱作用,能抑製葡萄球菌的生長;所含的紫蘇油可使血糖上升。紫蘇葉多煎湯內服,常用量為6~9克,亦可外用,搗敷或煎湯熏洗。

治傷風發熱,常與防風、川芎、陳皮、甘草配伍,加生薑片煎服;治咳逆短氣,可與人蔘合用,搗為粗末,水煎溫服;治胎氣不和,可與人蔘、炙甘草、白芍、當歸、川芎、陳皮等配伍,細切取12克,加生薑片、蔥白水煎溫服;治乳癰腫痛,取紫蘇葉煎湯頻服,並將藥渣搗爛敷於患處。注意:凡溫病及氣弱表虛者忌服。

蘇子為紫蘇的果實,性溫,味辛,具有下氣、消痰、潤肺、寬腸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咳逆、痰喘、氣滯、便秘等症。

《本草匯》載:「蘇子,散氣甚捷,最能清利上下諸氣,定喘痰有功,並能通二便,除風寒濕痹。」

紫蘇子常入湯藥煎服,常用量的4.5~9克,亦可入丸、散或搗汁飲服,還可做為食療材料輔助治療多種疾病。

治老人咳嗽吼喘,可與八達杏仁共研末,加白蜜送服;治氣喘咳嗽、食痞兼痰,可與白芥子、萊菔子配伍,稍煎沸代茶飲,為有名的「三子養親湯」;治消渴,可與萊菔子配伍研末,每服6克,同桑皮煎湯送服。紫蘇子亦可用於食療,取適量紫蘇子、麻仁,加粳米熬粥服食,有順氣、通便的作用;用紫蘇子煎汁,與粳米熬粥,快熟時加入蔥、薑、豆豉再沸,加少許鹽調味,溫熱食之,對風寒濕痹引起的四肢痙攣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注意:紫蘇子下氣主疏泄,故氣虛久嗽、陰虛喘逆、脾虛便滑者忌服。

/ 肉桂與桂枝 /

肉桂為樟科植物肉桂的乾燥樹皮,其性大熱,味辛甘,具有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的功效,用於治療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瀉泄、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經閉症瘕、陰疽、流注及虛陽浮越、上熱下寒等症。按照不同樹齡剝取的樹皮,經加工分為官桂、企邊桂和板桂等不同規格。

《本草匯言》載:「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葯也。凡元虛不足而亡陽厥逆,或心腹腰痛而吐嘔泄瀉,或心腎久虛而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沖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膈滿脹,或氣血冷凝而經脈阻遏,假此味厚甘辛大熱,下行走裡之物,壯命門之陽,植心腎之氣,宣導百葯,無所畏避,使陽長則陰自消,而前諸證自退矣。」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肉桂所含的桂皮醛能作用於中樞神經,對抗阿樸嗎啡及去氧麻黃鹼的運動興奮,使體溫下降,並有鎮痛作用;其水提物及揮髮油對血小板聚集及心肌損傷有一定對抗及保護作用;煎劑可增加冠脈血流量;能抑製胃液分泌,有抗潰瘍作用;對革蘭氏陽性菌及真菌有抑菌作用。

注意:陰虛火旺忌服,孕婦慎用。

桂枝為肉桂的嫩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散寒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症瘕結塊、胸痹、心悸、痰飲、小便不利等症。

《本經疏證》載其:「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氣、補中,為桂枝六大功效。」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桂枝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有鎮靜、解熱、抗驚厥作用: 其醇提取物能抑製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對白色葡萄球菌、志賀痢疾桿菌、傷寒和副傷寒甲桿菌、肺炎球菌、炭疽桿菌、腸炎沙門菌、霍亂弧菌等亦有抑製作用;煎劑還有抗病毒作用,能抑製流感病毒。試驗證實其還具有抗炎、利尿的作用。

注意:桂枝性溫助熱,故在溫熱病、陰虛火旺及出血症時,不宜應用。

/ 瓜蔞與天花粉 /

瓜蔞為葫蘆科植物瓜蔞的果實,性寒,味甘苦,具有潤肺化痰、寬胸散結、滑腸通便的功效,用於治療痰熱咳喘、肺痿咳血、胸痹心痛、腸癰、乳癰、腸燥便秘、消渴、黃疸等症。

《本草綱目》載:「張仲景治胸痹痛冰引心背,咳唾喘息,及結胸滿痛,皆用栝樓實,乃取其甘寒不犯胃氣,能降上焦之火,使痰氣下降也。」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瓜蔞還具有抗菌、抗癌的作用,試驗表明,對多種致病菌及某些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對腹水癌細胞有致死作用。

近年,本品有效成分被製成瓜蔞注射液,有保護心肌缺血、降血脂等作用,臨床報導,用瓜蔞和薤白製成片劑,治療冠心病取得明顯效果;對治療喘息型氣管炎、肺心病哮喘亦顯效。

注意:凡脾胃虛寒、大便不實、有寒痰、濕痰者不宜服用。

天花粉是瓜蔞的根,性涼,味甘苦酸,入肺、胃經,具有生津、止渴、降火、潤燥、排膿、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口渴、消渴、黃疸、肺燥咳血、癰腫、,痔瘺等症。

《本草匯言》載:「天花粉,退五臟鬱熱,……若肝火之脅脹走注,腎火之骨蒸煩熱,或癰疽已潰未潰,而熱毒不散,或五疸身目俱黃,而小水若淋若澀,是皆火熱鬱結所致,惟此劑能開鬱結,降痰火,並能治之。又其性甘寒,善能治渴,從補藥而治虛渴,從涼葯而治火渴,從氣葯而治鬱渴,從血葯而治煩渴,乃治渴之要葯也。」

故治糖尿病方中常用之。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注射天花粉後能使子宮自發收縮明顯增加,有抗早孕的作用;用於治療腹水型肝癌,可使腹水量減少;能促進唾液腺內半乳糖和乙胺半乳糖的合成,增加機體免疫功能;煎劑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有一定的抑製作用及廣譜的抗毒作用。研究還發現,其有效成分天花粉蛋白可抑製愛滋病病毒(HIV)在感染的免疫細胞內的複製,減少免疫細胞中受病毒感染的活細胞數,起到抗愛滋病病毒的作用。

注意:脾胃虛寒大便滑泄者忌服;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 麻黃與麻黃根 /

麻黃性溫,味辛苦,入肺、膀胱經,具有發汗、平喘、利水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傷寒表實、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骨節疼痛等症。還可用於咳嗽氣喘、小便不利、風疹瘙癢等。

《本草正義》載:「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鬱,宣洩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葯,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所含麻黃鹼的血管收縮作用比較溫和而持久,血管舒張作用很微弱,因此用於治療鼻粘膜腫脹,收縮作用既長,且無續發性血管擴張;其作用能使冠狀血管擴張,增加冠脈血流量,大劑量使用能興奮大腦皮質下中樞、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對麻醉藥中毒有甦醒作用;對支氣管平滑肌有解痙作用且療效持久;對骨骼肌有抗疲勞作用。麻黃多煎湯內服,宜先煎,撇去水面上的浮沫再入群葯,常用量為1.5~6克,亦可入丸、散。

外用:取適量研末敷於患處。麻黃生用發汗力強,發汗、利水用之;炙用發汗力弱,蜜炙兼能潤肺,止咳平喘多用。

注意:凡素體虛弱而自汗、盜汗、氣喘者均忌服。

麻黃為麻黃的根,性平,味甘微苦,為斂汗固表效葯,用於治療體虛自汗、盜汗。

《滇南本草》載:麻黃根「止汗,實表氣,固虛,清肺氣、梅核氣。」

治諸虛不足、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常與黃芪、牡蠣同用;治虛汗無度,用麻黃根及黃芪各等分,研末麵糊為丸服之;治產後汗不止,可與當歸、黃芪同用,或用麻黃根及牡蠣研為細末撲身,有較好的收斂、止汗作用。注意:有表邪者忌服。

/ 白果與銀杏葉 /

白果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的種子,性平,味甘苦澀,有小毒,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氣、定喘嗽、止帶濁、縮小便、消毒殺蟲的功效,用於治療哮喘、痰嗽、夢遺、白帶、白濁、小兒腹瀉、蟲積、腸風臟毒、淋病、小便頻數,以及疥癬、漆瘡、白瘤風等症。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白果種仁有抑菌和殺菌作用,尤其對結核桿菌有很強的抑製作用,能改善肺結核病所致的發熱、盜汗、咳嗽咯血、食欲不振等癥狀;能祛斑平皺、治療瘡、癬等;能收縮膀胱括約肌,治療小兒遺尿、氣虛引起的小便頻數、帶下白濁、遺精不固等病症,有輔助治療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以及對細胞的氧氣和葡萄糖的輸送,保護脂質免受自由基的傷害,並將自由基清除出體外,有抗衰老作用。

注意:白果含有氫氰酸毒素,毒性很強,不可多食,尤其生的毒性更大,更不可生食,以免中毒。

銀杏葉即白果的葉,性平。味甘苦、澀,具有益心斂肺、化濕止瀉的功效,用於治療胸悶心痛、心悸怔忡、痰喘咳嗽、瀉痢、白帶等症。

近年來,研製的銀杏葉片劑,每片含黃酮2毫克,用於治療高血壓、動脈硬化、閉塞性脈管炎、心絞痛、腦栓塞、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有較好的效果,對慢性精神分裂症、小腦萎縮也有一定的效果。銀杏葉中的黃酮苷、氨基酸和氨基酸合成膠原蛋白成分對人體美容,抑製黑色素生長,保持皮膚光澤與彈性,起到美容養顏、增白除皺的作用。

目前,用銀杏葉提取物配製的護膚、護髮等方面的產品達50餘種。此外,利用銀杏葉研製的銀杏葉飲料、銀杏葉茶、銀杏葉健康枕等保健品已上市,有較好的保健作用。

臨床上,治冠心病心絞痛,常與瓜蔞、丹參、薤白、鬱金、生甘草配伍。

外用:治小兒腸炎,可取銀杏葉煎水擦洗患兒腳心、手心、心口等處,還可外用治雀斑、灰指甲、雞眼等。

注意:銀杏葉不能同時服用其它治心血管藥物(如阿司匹林);有實邪者忌用。

/ 葛根與葛花 /

葛根性涼,味甘辛,具有解肌退熱、透疹、生津止渴、昇陽止瀉之功,常用於治療表證發熱、項背強痛、麻疹不透、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熱瀉熱痢、脾虛泄瀉等症。

《本草綱目》載:「葛,性甘、辛、平、無毒,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弊,起陰氣,解諸毒。」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葛根能提高肝細胞的再生能力,恢復正常肝臟機能,促進膽汁分泌,防止脂肪在肝臟堆積,加強肝臟解毒功能;所含的異黃酮類化合物葛根素對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和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療效,通過改善心肌缺血狀態,能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能強化肝膽細胞自身免疫功能,抵抗病毒入侵。

研究發現,葛根還具有延緩衰老、促進造血功能等方面的作用。臨床發現,葛根還能姿容養顏,調理更年期綜合症,可預防骨質疏鬆,有很好的豐胸功效。

注意:葛根性涼,易於動嘔,胃寒者當慎用;夏日表虛汗多者忌服。

葛花為葛根的花,性涼,味甘,具有解酒醒脾的功效,適用於飲酒過度、頭痛、頭昏、煩渴、胸膈飽脹、不思飲食、嘔吐酸水等傷及胃氣之症。

《滇南本草》載:葛花「治頭暈,憎寒,壯熱,解酒醒脾,酒痢,飲食不思,胸膈飽脹,發呃,嘔吐酸痰,酒毒傷胃,吐血,嘔血,消熱。」

現代研究證實,葛花所含的皂角苷、異黃酮類具有氧化還原作用,加速酒精氧化,可使乙醇失去毒性,收縮和保護胃腸黏膜,減緩酒精的吸收,阻礙酒精快速大量地進入血液循環。在酒前服用,提前在肝、胃形成保護膜,起到護肝養胃,增大酒量作用;酒中飲用能抗醉;酒後飲用解酒,降低酒精濃度,降低心肌耗氧量,保護心血管,並通過加速排尿、排汗排泄分解,緩解頭痛、眩暈、噁心等不舒服狀態,減輕醉酒程度。

/ 車前子與車前草 /

車前子為車前草科車前的種子,性微寒,味甘淡,具有清熱利尿、滲濕止瀉、明目、祛痰的功效,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淋濁帶下、水腫脹滿、暑濕瀉痢、目赤障翳、痰熱咳喘等症。

《藥品化義》載:「車前子,子主下降,味淡入脾,滲熱下行,主治痰瀉、熱瀉,胸膈煩熱,周身濕痹,蓋水道利則清濁分,脾斯健矣。取其味淡性滑,滑可去暑,淡能滲熱,用入肝經,又治暴赤眼痛,淚出腦疼,翳癃障目及尿管澀痛,遺精溺血,癃閉淋瀝,下疳便毒,女人陰癃作痛、或發腫癢,凡此俱屬肝熱,導熱下行,則濁自清矣。」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車前子煎劑有明顯的利尿作用;可使鬆弛了的關節囊恢復原有緊張度,臨床上可用於顳下頜關節半脫位;所含的膠漿有降低血清膽固醇的作用;所含的車前子苷有興奮分泌神經的作用,起到祛痰、鎮咳、平喘作用;對多種致病菌及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對胃腸道功能有調節作用,治療胃潰瘍有很好療效;對炎性水腫有明顯的抑製作用。臨床治療慢性氣管炎、急、慢性細菌性痢疾、小兒單純性消化不良、高血壓病、顳下頜擾亂症等都取得明顯效果。孕婦在產前檢查發現胎位異常者,待其妊娠28~32周時,試服車前子可望胎位轉正。

注意:凡內傷勞倦,陽氣下陷,腎虛精滑及內無濕熱者慎服;腎虛寒者忌服。

車前草為車前的全草,性寒,味甘,具有燥濕止瀉、涼血止血、清熱止痛、退腫消痔的功效,用於治療濕熱性或血液質性疾病、濕熱性腹瀉、痢疾、血熱性鼻出血、月經過多、牙痛、咽痛、耳痛、熱性炎腫、痔瘡等癥狀。

《本草述》載:「車前草,甘滑,最利小水,且泄精氣,非子類也,其療衄血、下血,當是以行為止。」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車前草煎劑可使呼吸道粘液分泌明顯增加,有較好的祛痰作用;對某些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所含的苷小劑量能使變慢振幅加大、血壓升高,大劑量則引起心臟麻痹、血壓降低。

它還使呼吸深、大而慢,並有鎮咳作用,促進支氣管及消化道的分泌;富含的膠質,服用後吸水膨脹,可促進腸道蠕動,治療便秘。臨床上用以治療百日咳、腮腺炎、急性黃疸型肝炎、痛風性關節炎、高血壓、青光眼、細菌性痢疾、隱匿性腎炎等症,均取得滿意效果。車前草還用於治療口舌生瘡、小兒腹瀉也有較好的療效。

/ 合歡皮與合歡花 /

合歡皮為豆科植物合歡的皮,具有解鬱、和血、寧心、消癰腫之功效,用於治療心神不安、憂鬱、失眠、肺癰、癰腫、瘰癘、筋骨折傷等症。

《神農本草經》載:合歡皮「主安五臟和五志,令人歡樂忘憂。」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合歡皮煎劑可明顯抑製抗原的致敏和抗體產生過程,起到抗過敏作用;所含的多糖有抗腫瘤作用;妊娠子宮在合歡皮提取液的作用下,收縮張力及振幅均顯著增加,而收縮頻率則明顯減少,能中止妊娠,具有顯著的抗生育作用。

注意:潰瘍病及胃炎患者慎用;風熱自汗、外感不眠者禁服。

合歡花為合歡的花,花未開時採的花蕾,商品稱合歡米,性平,味甘,具有舒鬱、理氣、安神、活絡的功效,用於治療鬱結胸悶、失眠、健忘、風火眼疾、視物不清、咽痛、癰腫、跌打損傷疼痛等症。

《分類草藥性》載:合歡花「能清心明目。」治心腎不交失眠,與官桂、黃連、夜交藤等同用;治跌打損傷疼痛,可單用夜合花研末,溫黃酒調服;治眼霧不明,可與一朵雲泡酒服;治年久腰腿疼痛,與牛膝、紅藍花、青鹽、杏仁、桂心共搗羅為末,煉蜜為丸,晚食前溫酒送服。

食療:治風火眼疾,取合歡花配雞肝、羊肝或豬肝,蒸服。

/ 厚樸與厚樸花 /

厚樸又為木蘭科植物厚樸的樹皮、根皮及枝皮,性溫,味苦辛,具有行氣消積、燥濕除滿、降逆平喘的功效,用於治療食積氣滯、腹脹便秘、濕阻中焦、脘痞吐瀉、痰壅氣逆、胸滿喘咳等症。

《本草匯言》載:「厚樸,寬中化滯,平胃氣之葯也。凡氣滯於中,鬱而不散,食積於胃,羈而不行,或濕鬱積而不去,濕痰聚而不清,用厚樸之溫可以燥濕,辛可以清痰,苦可以下氣也。」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所含的揮髮油能反射性的引起唾液、胃液分泌、胃腸蠕動加快,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其煎劑對腸管和支氣管有興奮作用;對多種致病菌和皮膚真菌有抗菌作用;所含的厚樸鹼有明顯的使骨骼肌鬆弛和鎮靜作用;對支氣管平滑肌有興奮作用;甲醇提取物和厚樸酚對皮膚腫瘤有明顯的抑製作用。

臨床報導,將厚樸製成煎劑內服治療阿米巴痢疾顯效;用於製止針麻下全子宮切除術的鼓腸現象,有較好的療效。臨床應用,治濕阻中焦,脘腹脹滿,常與蒼朮、陳皮等同用;治食積氣滯,腹脹便秘,常與大黃、枳實同用;治熱結便秘,配以大黃、芒硝、枳實,以達峻下熱結,消積導滯之效;治痰飲喘咳,可與蘇子、陳皮、半夏等同用;治寒飲化熱,胸悶氣喘,喉間痰聲漉漉,煩躁不安者,與麻黃、石膏、杏仁等同用;因外感風寒而發喘者,可與桂枝、杏仁等同用;治梅核氣,配伍半夏、茯苓、蘇葉、生薑等。

注意:孕婦慎用。

厚樸花為厚樸的花,具有理氣、化濕的功效,用於治療濕阻脾胃、氣滯痞滿、胸脘悶脹、納谷不香、噁心、嘔吐、腹痛腹脹、夏季暑濕睏倦、脘悶不舒以及痰濕內阻等症。

《飲片新參》載: 厚樸花「寬中理氣。治胸悶,化脾胃濕蝕。」動物試驗證實,給麻醉兔、貓靜注或肌注厚樸花的酊劑或水溶物,都具有降血壓作用.並使心率加快。

臨床上治療胃腸不適,納呆,可與建曲、陳皮、山楂、砂仁、麥芽、甘草等配伍,煎湯內服。

注意:「陰虛液燥者忌用。(《飲片新參》)」

/ 豬牙皂與皂角刺 /

豬牙皂又名皂莢、皂角,性溫,味辛鹹,有毒,含有主要成分為皂苷,具有通竅、滌痰、搜風、殺蟲的功效,用於治療中風口噤、頭風、喉痹、痰喘、痞滿積滯、關格不通、癰腫、疥癩、癬疾、頭瘡等症。

《日華子本草》載:豬牙皂「通關節,除頭風,消痰,殺勞蟲。治骨蒸,開胃及中風口噤。」

《本經》亦載其:「主風痹死肌,邪氣,風頭淚出,利九竅。」

臨床上與五倍子配伍治療急性血吸蟲病,有一定的退熱作用;將豬牙皂放文火上燒煙熏肛門,通過氣味的竄透作用,刺激腸道後可引起腸蠕動亢進而有通便排氣效果,用於治療急性腸梗阻;治中風口噤不開,涎潮壅上:將豬牙皂用豬脂塗炙成黃色,研為細末,溫酒調服,治中風口噤不開;將其研為細末吹入鼻內,可治諸竅不通即通;治咽喉腫痛,將豬牙皂醋炙研末,吹入喉中少許,令吐涎;與大黃合可治一切陽邪積滯;大小便不通,可用皂莢燒細研,米粥送下;治小兒頭瘡及白禿,將豬牙皂燒黑(存性),為末,去痂敷之;治腳氣腫痛,可與赤小豆同研為細末,酒醋調貼腫處。

注意:體弱者及孕婦忌服。

皂角刺又稱皂角針、皂莢刺、皂刺,性溫,味辛,含有黃酮苷、酚類、氨基酸等成分,具有搜風、拔毒、消腫、排膿的功效,用於治療癰疽腫毒、瘰癧、瘡疹頑癬、產後缺乳、胎衣不下、癘風等症。

《醫學入門》載:皂刺,凡癰疽未破者,能開竅;已破者能引葯達瘡所,乃諸惡瘡癬及癘風要葯也。」

《本草綱目》亦載其」治癰腫,妒乳,風癘惡瘡,胞衣不下,殺蟲。」

臨床用於治療癰疽腫毒均有較好的效果,一般表現為膿未成者可消,膿已成者可使之速潰。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其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製作用;水浸劑具有抗癌抑癌活性, 對肉瘤、大腸癌起到抑製作用。

臨床上治療小便淋閉,多與金錢草、車前草、玉米須、王不留行、桃仁等配伍; 與金錢草、海金沙、石葦、玉米須、車前草、滑石、桃仁合用,可治尿路結石;與廣地丁、蒲公英、蘆根、白芨、魚腥草、桔梗、苡仁、金銀花、連翹同用,可治肺癰; 治慢性盆腔灸,與魚腥草、廣地丁、夏枯草、敗醬草、鴨蹠革、蒲公英、紅藤、野菊花、元胡合用;與丹參、王不留行、半枝蓮、半邊蓮、夏枯草、土鱉蟲、地龍、橘葉等配伍,能治乳腺增生;骨質增生,可與山甲、豨薟草、穿破石、鉤藤根、秦艽、靈仙等同用;治痤瘡,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廣地丁、蒲公英、車前草等。

注意:凡癰疽已潰不宜服,孕婦亦忌之。

/ 茯苓與茯苓皮 /

茯苓又稱雲苓、茯靈,多寄生於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晉朝葛洪在他的《神仙傳》中就有「老松精氣化為茯苓」的說法,因其功效廣泛,不分四季,能與各種藥物配伍,故又稱為「四時神葯」。

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效,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痰飲咳逆、惡阻、泄瀉、遺精、淋濁、驚悸、健忘等症。

《本草正》載:「茯苓,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祛驚癇,厚腸藏,治痰之本,助葯之降。以其味有微甘,故曰補陽。但補少利多,故多服最能損目,久弱極不相宜。若以人乳拌曬,乳粉既多,補陰亦妙。」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從人工培養的茯苓菌絲體中提取茯苓多糖, 具明顯抗腫瘤活性;所含的茯苓聚糖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保肝護肝,並有增強心臟收縮、加快心率和鎮靜的作用。用於小便不利、水濕停滯的癥候,不論偏於寒濕,或偏於濕熱,或屬於脾虛濕聚,均可配合應用。如偏於寒濕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濕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用於脾虛泄瀉,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對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可用半夏、陳皮同用;用於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蔘、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注意:陰虛而無濕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

茯苓皮又名苓皮,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水腫膚脹。

《本草綱目》載:茯苓皮「主水腫膚脹,開水道,開腠理。」

《醫林纂要》亦載其:「行皮膚之水。」茯苓皮為利水要葯。

《中國醫學大辭典》中稱:「茯苓皮行水而不耗氣,勝似大腹皮。」

茯苓皮入葯多煎湯內服,常用量為9~15克,亦可入丸、散。治水腫,可與椒目同煎服;治脾胃停滯,頭面四肢悉腫,心腹脹滿,上氣促急,胸膈煩悶,痰涎上壅,飲食不下,行步氣奔,狀如水病,即可用著名的行水古方「五皮飲」,方由茯苓皮、生薑皮、桑白皮、陳皮、大腹皮組成,水煎去滓取汁溫服。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油膩之物。

/ 絲瓜絡與絲瓜子 /

絲瓜絡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成熟果實的維管束。夏、秋二季果實成熟、果皮變黃、內部乾枯時採摘,除去外皮及果肉,洗凈,曬乾,除去種子即可入葯。

李時珍說:「此瓜老則筋絲羅織,故有絲絡之名。」其性涼,味甘,入肺、肝、胃經。

據測定,含有皂苷類物質、絲瓜苦味質、黏液質、木膠、瓜氨酸、木聚糖及維生素B1、C等成分,具有通經活絡、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胸脅脹痛、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女子經閉、乳汁不通、痰熱咳嗽、熱毒癰腫、痔漏、水腫、小便不利、便血、崩漏等症。

《本草綱目》載∶絲瓜絡「能通人脈絡臟腑,而去風解毒,消腫化痰,祛痛殺蟲,治諸血病。」

《本草便讀》亦載:「絲瓜絡,入經絡,解邪熱。熱除則風去,絡中津液不致結合而為痰,變成腫毒諸症,故雲解毒耳。」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所含的齊墩果酸對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肝臟急性損傷有治療作用;並有強心利尿作用,以及抑製S一180瘤株的生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絲瓜絡煎湯宜生用,研末宜炒用,止血宜炒炭用。凡肝鬱氣滯,經絡不暢,症見胸脅脹滿疼痛者,可與瓜萎、鬱金、枳殼、延胡索等配伍,以增寬胸理氣之功;凡肺經熱盛,症見咳嗽多痰者,可與全瓜蔞、桑白皮、貝母、前胡配伍,以增清肺化痰之功;凡水液內停而致水腫、腹水者,可與茯苓、澤瀉、冬瓜皮、薏苡仁配伍,以增利水滲濕之功;炒炭後配棕櫚炭可治便血、崩漏。

絲瓜子又名烏牛子,為葫蘆科植物絲瓜的種子,在採集絲瓜絡時,同時收集種子,曬乾即可入葯。

絲瓜子,苦者:氣寒,有毒。甜者:無毒(《食物本草》),含有棕櫚酸、硬脂酸、亞油酸、多種氨基酸、鼠李糖、葡萄糖等糖類,還含有絲瓜苷、瀉根醇酸、絲瓜多肽等成分,具有利水、除熱的功效,用於治療肢面浮腫、石淋、腸風、痔瘺等症,還可驅除蛔蟲。

姚可成的《食物本草》載:絲瓜子「苦者: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甜者:除煩止渴,治心熱,利水道,調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醫林篆要》亦載其:「治腸風,痔瘺,崩漏,下乳。」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所含的噴瓜素有較強的峻瀉作用;所含有的苷,有洋地黃樣作用,可用於慢性心功能不全、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心房顫動的治療。注意:脾虛者及孕婦禁用;患有腳氣、虛脹、腹冷者忌用。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